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的玛曲县牧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09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牧区发展情况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有极大关联。

玛曲县地处黄河源头区,生态战略地位显著,是一个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因此在牧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结合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展牧村发展活动,以此实现玛曲县草牧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实行半舍饲化养殖与草畜平衡
长期以来,玛曲县牧民群众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人们对传统畜牧业的认知就是“落后、不科学”,认为牧民在进行草原生态资源使用管理及牲畜牧养上存在不科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推崇,其中就包括各界普遍认同的科学管理法方法“舍饲喂养”。

而事实上,舍饲喂养这种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牧区,尤其像玛曲这样的纯牧业县,舍饲喂养本身对种植业有很强的依赖,而玛曲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并不具备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对此,可以尝试在传统游牧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物质条件、营销方式开展季节性的半舍饲模式,夏天以放牧为主,冬天由于牧草枯黄、饲草短缺应以补饲为主、放牧为辅,以此构建适合玛曲牧村实际情况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引导鼓励牧民群众圈滩种植一年生燕麦,同时利用农区饲草料丰富的优势,建立玛曲县和周边农区之间的资源互补“藕合关系”,实行农牧互补,减少天然草原的利用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牲畜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减少减少冬春季牲畜缺少饲草料死损。

我国的牧区主要在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由于受气候条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其本身的生产力有限,但是这也是其特有的优势,西北和西南也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应该积极的发挥出传统放牧畜牧业的优势,通过畜群结构调整、适当的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养殖,为牧民及市场提供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半舍饲化生产模式不仅可以解决退牧还草后的牧民安置问题、其他衍生问题,还可以很好的将传统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特点的游牧文化传承下来。

2提升牧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对牧民而言,草原不仅仅是单纯的原野,它是一个与牧民生产生活紧密融合的复杂性生态环境空间。

牧民独特的生活规律使得草原生态、牧民生计处于相互嵌入的形态。

很多牧民是通过世代游牧的方式在草原中生活,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语言、服饰及生产模式,并且在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下得以延续。

近年来,玛曲县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使牧民的生产生活可以与当地的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草原游牧文化,这才是保护草原生态的最佳模式,也是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村发展最后的结合。

通过提高玛曲县牧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实现草原、牧民、牲畜的良性互动,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草原资源,促进草原生态平衡向良性循环发展,满足游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

牧民对草原是很了解的,他们可以在心中描绘出草原的水源、地形、植被等,牧民是守护草原的主体,而草原也是牧民生存的基础,所以全面提高牧民的生态意识,对玛曲县草原生态保护具有尤为关键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推动玛曲牧区长久发展的重要举措。

3建立草原生态文明
牧民是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群体,其生活、文化方式依赖于天然草场的放牧,牧民独特的生产方式使得其与草原环境相互依赖。

对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是建立在保护优先、开发适宜的基础上,要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要因地制宜的开发玛曲县的草原资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玛曲良好的草原生态文明。

在未来,玛曲牧区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生态、生活、文化、生产等各个方面,要协调好生态与生产、改善生活与传承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才可以推动玛曲牧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协调、推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
也是保证玛曲县草地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4实施可持续发展路径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畜牧业相比较,玛曲县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还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起始阶段,在生态效益、牧民生产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草原生态危机的出现无疑是促进畜牧业转型的关键,美国的肉牛生产模式,其在维持了草原生态基础上实现了转型发展,获得了良好效益,牧民生活质量也因此而提升,其成功经验是值得玛曲学习借鉴的。

玛曲草地畜牧业的最大特点是畜产品属于纯绿色、无污染的安全产品,这是现代规模化畜牧也难以做大的短板,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追求力度持续提高,因此,在玛曲县牧村的发展中,应该发挥出这种天然优势,并打造好生态畜牧业,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全县经济发展的需求,
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的玛曲县牧村发展
杨青
平,尚
志明

︵甘肃省玛曲县草原工作站,甘肃玛曲747300


键词:草原生态保护;牧村;发展
DOI:10.3969/J.ISSN .1671-6027.2020.09.169
作者简介:杨青平(1970~),甘肃舟曲人,畜牧师,从事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建设工作。

★通信作者:尚志明(1967~),甘肃舟曲人,畜牧师,从事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建设工作。

牧草饲料
191
2020年第09期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并且取得了显著性的发展成效。

但在畜牧养殖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饲料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对畜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要针对其饲料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不利因素,
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对畜牧养殖中饲料安全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提高畜牧养殖业饲料安全的对策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畜牧养殖饲料的安全发展。

1动物饲料安全影响因素
农药使用过量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普遍存在
的问题,同时也是较为突出性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使用农药可以消灭虫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

但在大量使用农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列的负面影响,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除此之外,农药大量的残留在农作物上,进入畜禽体内,这就严重影响着畜牧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此外,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
农药的过量使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水土流失,湖泊将产生严重的富营养化,对于农业用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农作物和原料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很多养殖户对饲料安全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和对饲料安全方面知识的欠缺,忽视饲料安全和卫生工作,经常出现操作不规范,饲料管理不到位,导致饲料被严重污染。

主要分生物性与非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表现为
感染性饲料中毒,由饲料中细菌持续繁殖而形成;非生物性污染,是指无机化合物、有害的重金属等各种化学物质污染。

饲料质量会对畜牧
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选择饲料的过程中,常将目光放在那些价格低廉的饲料上,虽然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但畜牧产品安全留下较大的隐患。

如今,我国针对饲料安全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约束企业的行为,保证饲料的整体安全性,进而提高畜牧产品的安全性。

2提高动物饲料安全的对策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畜牧产品养殖技术还不够完善,仍然处于创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

尤其在专业性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有待于完善的地方,比如养殖环境较差。

基于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优化养殖环境,为畜牧养殖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同时,我国还需要
加大对畜牧养殖产品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不断完善本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不断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肉制品。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饲料安
全问题,需要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好饲料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

要提高对饲料安全的重视程度,做好饲料新技
术的研发,将诸多新型的技术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发挥新技术的应用优势,以此来解决饲料污染问题。

只有保证饲料的质量安全,才能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

养殖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
接影响着饲料的安全性。

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注重提升其综合素质,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关于畜牧养殖方面的培训,加强养殖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相关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
使得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树立饲料安全质量意识。

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逐渐渗透到具体培训工作中,以提高养殖人员的素质。

要想彻底消除饲料安全隐
患,提高畜牧产品质量,则需要养殖企业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根据当前畜牧养殖的现状,逐渐探索出符合当地的养殖模式。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养殖扶持,在政策方面要给予倾斜,技术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在保证这些工作开展到位的同时,还应当对先进的养殖理念、养殖技术进行推广,为基层养殖户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提高饲料安全性,进而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满足当前市场对畜牧产品质量的要求,这也是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根本需要,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影响动物饲料安全的因素与对策
张水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畜牧站,甘肃武威733000)
DOI:10.3969/J.ISSN .1671-6027.2020.09.170
牧草饲料
还能实现玛曲县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能改善牧民生活质量,具有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鹿海员,等.基于草原生态保护的牧区水土资源配置模式[J].农业
工程学报,2016(23):123-130.
[2]金花拉姆,等.生态环境保护在牧区草原的建设研究[J].畜牧兽医
科技信息,2017(1):125.
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