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应用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技术应用》教学大纲
===================================
课程编号:
中文名称:数据库技术应用
英文名称:Database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本科生各专业
学时数:授课48,上机实验16, 3.5学分
先行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C等)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且不断在强化。

2003年教育部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中指出:《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是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六门核心课程之一,高校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并作为校重点课程来进行管理和建设。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与能力,对部分学生要求具备专业领域中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

2.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数据库技术应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门核心课程。

无论哪一类专业都要面对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问题,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各专业开发本领域的专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需求有增无减。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提高大学生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课程力求体现三个特点:1.基础性。

考虑选课学生大部分来自非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课程编排从入门开始,循序渐进,涉及的预备知识都作相应说明;2.先进性。

摒弃一些过时的内容,在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学习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

3.实用性。

以普及的微型机机型和数据库标准语言SQL为主干线,用大量的实例介绍Acceess(前端)和SQL Server(分布式)两个实用软件的使用,并且介绍
一些流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开发技术。

取材注重应用,不追求完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处理和数据库系统中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工具、方法及实用技能,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形成、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基础理论和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掌握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包括关系运算理论和关系规范理论;熟练掌握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基本使用;熟练掌握Acceess和SQL Server两个实用软件的基本使用;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学会使用一些流行工具和编程接口访问数据库,包括在VB程序中如何通过ODBC使用ADO控件和ADO模型;掌握基本的数据转换与数据集成技术;掌握融合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入门途径,了解如何通过Web页面和ASP页面访问数据库等。

4.课程基本内容
以下章节安排,以使用教材(《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刘国燊,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依据。

若使用教材改变,章节结构会有所变化,但基本教学内容不变。

------------------------------------------------------------------------------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论(6学时)引言
1.1 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
1.1.1 信息与数据
1.1.2 数据处理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1 人工管理阶段
1.2.2 文件系统阶段
1.2.3 数据库系统阶段
1.3 数据模型 1.3.1 数据与数据联系的描述
1.3.2 实体联系模型
1.3.3 结构数据模型
1.4 数据库(DB)
1.4.1 三级模式结构
1.4.2两层映射和两级数据独立性 1.4.3 DBA及数据语言
1.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5.1 DBMS的主要功能及其组成
1.5.2 用户通过DBMS查询数据过程
1.6 数据库系统(DBS)
1.6.1 DBS的组成
1.6.2 DBS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13学时)引言
2.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1.1 关系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2.1.2 关系模型及其形式定义
2.2 关系运算
2.2.1 关系代数
2.2.2 关系演算*
2.2.3 关系运算安全约束及查询优
化简介*
2.3 关系模式设计
2.3.1 关系模式设计问题
2.3.2 函数依赖
2.3.3 关系模式的分解
2.3.4 关系模式的范式
( 注:2.3节要求掌握有关结论和算法,不要求深究理论推导证明过程。

)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SQL及其应用(16学时)
引言
3.1 SQL概述
3.1.1 SQL发展概况
3.1.2 SQL数据库体系结构
3.1.3 SQL的组成及语法描述约定 3.1.4 Access 2000—SQL(J-SQL)的使用 3.1.5 SQL Server 2000—SQL(T-SQL)的
使用
3.2 SQL的数据定义
3.2.1 数据库的创建、修改和删除 3.2.2 表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删除 3.2.3 视图的创建、修改和删除
3.2.4 索引的创建和删除
3.2.5 SQL Server其他数据库对象的
定义
3.3 SQL的数据查询
3.3.1 SELECT语句的基本句法
3.3.2 SELECT语句的完整句法
3.4 SQL的数据更新
3.4.1 插入数据——INSERT语句
3.4.2 修改数据——UPDATE语句
3.4.3 删除数据——DELETE语句
3.4.4 可更新视图
3.5 T-SQL游标的使用*
3.5.1 声明游标
3.5.2 打开游标
3.5.3 使用游标操作数据
3.5.4 关闭游标及删除游标
( 注:3.2-3.5节要求掌握SQL语句[尤其是查
询语句]的基本使用, 不要求深究SQL语句的
某些语法细节。

最好以操作实例来启发学生。

)
3.6 SQL的数据保护
3.6.1 事务机制与数据的可恢复性* 3.6.2 锁定机制与并发控制*
3.6.3 数据备份**
3.6.4 数据复制**
3.6.5 安全性控制*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13学时)引言
4.1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
4.1.1 规划
4.1.2 需求分析 4.1.3 概念模型设计
4.1.4 逻辑设计
4.1.5 物理设计
4.1.6 程序编制及调试
4.1.7 运行及维护
4.2 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
4.2.1 ODBC的体系结构
4.2.2 创建ODBC DSN
4.2.3 用ADO控件访问数据库
4.3 应用程序设计
4.3.1 直接编写ODBC应用程序**
4.3.2 VB访问数据库编程接口概述
4.3.3 使用VB的ADO对象模型访问
数据库*
4.4 数据转换和集成
4.4.1 SQL Server DTS的导入/导出
向导
4.4.2 Access与外部数据的连接
4.5 Web页面与数据库*
4.5.1 Web页面概述
4.5.2 用Web助手向导生成Web页面 4.5.3 用ASP访问数据库
本章小结习题4 附:有关算法方面的习题参考答案* 附:参考书目**
------------------------------------------------------------------------------ 总安排授课48学时,3学时作为机动学时。

其中,带“*”部分可作简单介绍;带“**”部分可不列为授课内容。

5.实验(共16学时)
6.教学组织(根据现有教学安排分配)
1. 本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授课时数48,实验时数16。

2. 每个学期都公开让校内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若学生选课总人数少于15人,则不开班。

开班授课时,将根据各院系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分班和安排上课时
间。

为避免各院系间学生上课时间的冲突,一般把授课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六、日。

3. 计算机实验课一般安排在学校计算中心进行。

4.本课程授课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确保教学质量。

5.教学安排在2—18周完成;考试安排在19-22周进行。

6.评分标准:习题作业和实验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80%。

若平时作业特别优秀者,可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比例,但其笔试成绩必须在65分以上。

《数据库技术应用》考试大纲
===================================
1. 考试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科《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考试,是对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数据库系统中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工具、设计方法、开发技术”等知识的状况进行度量;对学生掌握“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基本使用、对各种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鉴定。

同时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考试的难度应适当增大。

2.考试的基本要求及考试方法和时间
基本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学生对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的识记;对关系运算理论和关系规范理论的理解;对有关的重要结论和主要算法的运用;对SQL语言和各种数据库对象的操纵能力;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用开发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考试方法:闭卷笔试,时间120分钟。

在有可能情况下,考试的形式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考试可以用“笔试+机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笔试+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等等。

3.考试内容与要求
注:笔试主要覆盖教材的第1章至第3章的内容,第4章的内容宜用机试或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

200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