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解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盆腔缺陷: 阴道前壁膨出 尿道膨出 中盆腔缺陷: 子宫脱垂 阴道穹窿膨出 后盆腔缺陷: 直肠膨出 会阴体组织缺陷
*
垂直方向的三个腔室(前、中、后)
*
前盆腔: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前盆腔功能障碍主要是指阴道前壁的膨出,同时合并或不合并尿道及膀胱膨出。前盆腔功能障碍表现为下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压力性尿失禁密切相关。
中盆腔:阴道顶部、子宫 中盆腔功能障碍表现为盆腔器官膨出性疾病,主要以子宫或阴道穹窿脱垂以及膨出、道格拉斯窝疝形成为特征。
阴蒂头
尿道外口
球海绵体肌
尿生殖膈下筋膜
会阴浅横肌
骶结节韧带
肛提肌
臀大肌
肛尾韧带
外括约肌
肛 管
会阴深横肌
坐骨海绵体肌
阴道壁
小阴唇
坐骨结节
盆腔筋膜
壁层筋膜:被覆盆腔的骨骼肌,形成肌肉与骨盆的连接 脏层筋膜:整个盆腔的连续网状结构,在某些部位增厚而发挥特定作用。包括包绕盆腔脏器的被膜、宫旁组织、阴道旁组织、膀胱阴道筋膜、直肠阴道筋膜、耻骨宫颈筋膜、宫骶韧带、主韧带、耻骨尿道韧带、尿道外韧带、盆筋膜腱弓等等。
女性盆底解剖
骨盆
骨骼 关节 韧带
骨盆底
概念: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 界限:前方为耻骨联合和耻骨弓,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和坐骨结节。
传统解剖学把骨盆底分成两个区和三层 分区:两侧坐骨结节前缘连线为界 尿生殖三角,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肛门三角,有肛管通过
*
盆底支持结构
盆底韧带 (Pelvic Ligaments) 肛提肌及周围组织 (Levator ani muscle and connective tissue)
盆底上的脏器
尿道、膀胱、输尿管 阴道、子宫、输卵管 卵巢 直肠
直肠肌:内环外纵 内括约肌:平滑肌,受自主(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提供85%的静息压 外括约肌:横纹肌,提供15%的静息压 耻骨直肠肌:强直收缩向前提升肛门—大便自禁
盆底血管
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前干的终支 痔下动脉 会阴动脉 阴蒂动脉 阴唇动脉 前庭球A. 尿道A. 阴蒂背A. 阴蒂深A.
体表定位 梨状肌 尾骨尖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至大转子尖
腹外斜肌 下8肋外面---髂嵴前部(后部肌束)、腹直肌鞘前层(前部肌束)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深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向上:下3肋,向前:腹直肌前后鞘
腹横肌 腹内斜肌的深面。下6肋软骨、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前内---白线 腹直肌 腹前壁正中线两旁。耻骨联合和耻骨脊---剑突和5-7肋软骨
*
盆底深层肌群
坐尾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肛提肌腱弓
会阴中心腱:由两侧的肛提肌、会阴深横肌、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的放射状腱束及肌束共同形成。 中心腱的破环将影响许多肌肉的功能。
盆膈的筋膜
盆膈上筋膜为覆盖肛提肌上面的筋膜,是盆腔筋膜向下的延续。盆膈上筋膜移行到盆内脏器周围,形成盆脏筋膜(覆盖盆腔脏器的结缔组织被膜) ,并与盆腔脏器的肌纤维会合,分别形成相应的韧带,对盆腔脏器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1.骨盆的骨骼 2.内闭孔肌 3.盆隔 4.盆筋膜壁层 5.盆筋膜脏层 6.脏器
盆底吊桥理论
耻骨联合
骶骨
盆底筋膜
耻骨尿道韧带
盆底弓状腱
子宫骶韧带
盆底跳床理论
由脏层筋膜包裹着由纤维肌肉构成的阴道,于两侧增厚形成盆筋膜弓的区域为中心的盆腔内筋膜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
*
肌肉与筋膜的相互作用
*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16世纪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描述盆腔结构及其内容物; 1907年 Fothergill提出韧带结构对盆底支持起主要作用; 1908年Paramore认为盆底肌肉及内脏筋膜发挥同样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正常盆底功能依赖于完整肌肉、结缔组织和神经分布的复杂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PDF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支持盆腔器官的韧带损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
盆膈的筋膜
盆脏筋膜包裹着由纤维肌肉构成的阴道,其侧面的增厚部分盆筋膜弓即筋膜腱弓,将阴道固定于侧盆壁。肛提肌附着于闭孔内肌壁层筋膜的部分称肛提肌腱弓或肌肉腱弓。
盆膈的筋膜
盆膈下筋膜,(又称盆膈外筋膜)覆盖在肛提肌的下面,为臀筋膜向会阴的直接延续。盆膈下筋膜到达尿生殖三角后缘处分为两层,即尿生殖膈上筋膜和尿生殖膈下筋膜。
整体理论
盆底是由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相互关联组成的,是一个平衡的有机整体。 基本核心内容:吊桥理论和跳床理论,分别以吊桥类比结构,以跳床类比功能。
盆底肌群(上层、深层)
肛提肌 尾骨肌 主要为 耻尾肌
肛提肌腱弓
肛提肌的新近基础研究认为,肛提肌分两部分 支持脏器部分: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 盆膈部分:尾骨肌和髂尾肌; 肛提肌板代表尾骨肌在尾骨的融合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尖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子窝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尖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子窝
*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结构 功能 局部 整体 静态 动态
Delancey “阴道三水平支持理论” (three levels of vaginal support) “吊床假说” Petros “整体理论”(Integral Theory) “三腔室系统”
后盆腔:阴道后壁、直肠 后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直肠膨出和会阴体组织的缺陷。
盆底阴道支持结构的三个水平 第一水平:顶端支持,由宫骶韧带-主韧带复合体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是盆底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
第二水平:水平支持,由耻骨宫颈韧带筋膜附着于两侧腱弓及腱弓筋膜共同从旁线、直肠阴道筋膜肛提肌中线,水平支持膀胱、阴道上2/3和直肠
骶髂关节
骶岬
骨盆入口前后径.11厘米
骨盆入口横径.13厘米
髂耻隆起
坐骨棘
耻骨联合
骨盆入口斜径.12.5厘米
前视图:测量女性骨盆
坐骨结节
注:女性骨盆:两块髋骨,一块骶骨, 一块尾骨,两块座骨,两块耻骨
髋骨
骶骨
尾骨
座骨
耻骨
盆腹腔脏器动力学 当盆腔器官的支持系统(如肛提肌收缩)发挥作用时,盆腔脏器沿着一个圆弧向上和向前的移动,其位置移动,由盆筋膜壁-脏层的协同作用完成. 当盆筋膜功能不全, 如纤维化、多重粘连将限制盆腔脏器的活动. Valsalva的脏器移动理论: 当盆腔脏器被推压(挤压)时,通过前方支持系统的伸缩性,盆腔脏器沿圆弧向下和向后移动. 盆腔脏器的活动是通过盆筋膜壁层、盆筋膜脏层与盆底肌肉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阴部内静脉和阴部静脉丛。
盆底淋巴管主要注入腹股沟淋巴结
盆底神经
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由第Ⅱ、Ⅲ、Ⅳ骶神经分支组成,含感觉、运动神经和至会阴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行走与阴部内动脉同途径。分支: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肛门神经。
骶棘韧带 与 骶丛、臀下动脉
闭孔和 闭膜管的 神经、血管
*
*
盆腔肌群(下层、浅层) (会阴肌群及括约肌)
会阴浅横肌 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内括约肌(膀胱颈) 外括约肌 阴道括约肌(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肛门括约肌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起固定远端尿道、阴道及肛门的作用。主要为 Ⅱ类肌纤维
*
盆底浅层肌群
骨盆腔的关节 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 骶尾关节
*
正常盆底支持层面
修复
前盆腔主要问题尿道活动
*
*
盆底支持缺陷引发疾病
一水平缺陷: 子宫脱垂 阴道穹隆膨出 二、三水平缺陷: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内层为盆膈,是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自前向后依次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盆膈的肌
盆膈的肌 耻骨阴道肌 肛提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尾骨肌 髂尾肌 尾骨肌
盆腔肌肉功能正常时,盆腔器官保持在肛提肌板之上,远离生殖道裂孔。腹腔内压力增加时盆腔内器官向骶骨窝推挤,肛提肌板能防止其下降。
盆底肌群(中层)
会阴体膜(尿生殖膈)和外生殖肌 尿道压肌及尿道阴道括约肌与会阴体膜的上表面相连,咳嗽时收缩 肛门纵肌:其纤维来自肛提肌板,下方插入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时协助打开排尿通道。
第三水平:远端支持,耻骨宫颈筋膜体和直肠阴道筋膜远端延伸于会阴体,支持尿道远端
*
一水平缺陷: 子宫脱垂 阴道穹隆膨出 二、三水平缺陷: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分层 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外层——浅层 中层——泌尿生殖膈 内层——盆膈
盆底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3对肌肉(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后方的肛门括约肌组成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其间的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组成,覆盖于由耻骨弓、两侧坐骨结节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平面上,又称三角韧带,其中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腹腔的概念——动态
盆腹腔的结构分为: -主动支持系统——由盆底肌构成: - 盆底肌肉群 - 盆筋膜壁层(腹膜覆盖在盆腔壁) - 耻骨-膀胱韧带 - 膀胱的支持系统 - 被动支持系统——由筋膜组织构成: - 盆筋膜脏层(腹膜覆盖在盆腔脏器的表面) - 子宫阔韧带 - 子宫骶骨韧带 - 混合支持系统——由骨骼和韧带构成: - 盆隔后部(由盆膈上、下筋膜和肛提肌组成) - 肛-尾骨缝 - 骶骨-尾骨关节
泊船假设 小船:阴道 水:盆腔肌肉 绳索:韧带
“三腔室”与“三水平”
“三腔室”从垂直方向将盆底结构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三水平”是在水平方向上将阴道支持轴分为三个水平进行描述。
前盆腔: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尿道外韧带、耻骨尿道韧带 中盆腔:阴道顶部、子宫; 盆腔腱弓筋膜、耻骨宫颈筋膜 后盆腔:阴道后壁、直肠 宫骶韧带、直肠阴道筋膜、会阴体
*
垂直方向的三个腔室(前、中、后)
*
前盆腔: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前盆腔功能障碍主要是指阴道前壁的膨出,同时合并或不合并尿道及膀胱膨出。前盆腔功能障碍表现为下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压力性尿失禁密切相关。
中盆腔:阴道顶部、子宫 中盆腔功能障碍表现为盆腔器官膨出性疾病,主要以子宫或阴道穹窿脱垂以及膨出、道格拉斯窝疝形成为特征。
阴蒂头
尿道外口
球海绵体肌
尿生殖膈下筋膜
会阴浅横肌
骶结节韧带
肛提肌
臀大肌
肛尾韧带
外括约肌
肛 管
会阴深横肌
坐骨海绵体肌
阴道壁
小阴唇
坐骨结节
盆腔筋膜
壁层筋膜:被覆盆腔的骨骼肌,形成肌肉与骨盆的连接 脏层筋膜:整个盆腔的连续网状结构,在某些部位增厚而发挥特定作用。包括包绕盆腔脏器的被膜、宫旁组织、阴道旁组织、膀胱阴道筋膜、直肠阴道筋膜、耻骨宫颈筋膜、宫骶韧带、主韧带、耻骨尿道韧带、尿道外韧带、盆筋膜腱弓等等。
女性盆底解剖
骨盆
骨骼 关节 韧带
骨盆底
概念: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 界限:前方为耻骨联合和耻骨弓,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和坐骨结节。
传统解剖学把骨盆底分成两个区和三层 分区:两侧坐骨结节前缘连线为界 尿生殖三角,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肛门三角,有肛管通过
*
盆底支持结构
盆底韧带 (Pelvic Ligaments) 肛提肌及周围组织 (Levator ani muscle and connective tissue)
盆底上的脏器
尿道、膀胱、输尿管 阴道、子宫、输卵管 卵巢 直肠
直肠肌:内环外纵 内括约肌:平滑肌,受自主(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提供85%的静息压 外括约肌:横纹肌,提供15%的静息压 耻骨直肠肌:强直收缩向前提升肛门—大便自禁
盆底血管
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前干的终支 痔下动脉 会阴动脉 阴蒂动脉 阴唇动脉 前庭球A. 尿道A. 阴蒂背A. 阴蒂深A.
体表定位 梨状肌 尾骨尖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至大转子尖
腹外斜肌 下8肋外面---髂嵴前部(后部肌束)、腹直肌鞘前层(前部肌束)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深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向上:下3肋,向前:腹直肌前后鞘
腹横肌 腹内斜肌的深面。下6肋软骨、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前内---白线 腹直肌 腹前壁正中线两旁。耻骨联合和耻骨脊---剑突和5-7肋软骨
*
盆底深层肌群
坐尾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肛提肌腱弓
会阴中心腱:由两侧的肛提肌、会阴深横肌、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的放射状腱束及肌束共同形成。 中心腱的破环将影响许多肌肉的功能。
盆膈的筋膜
盆膈上筋膜为覆盖肛提肌上面的筋膜,是盆腔筋膜向下的延续。盆膈上筋膜移行到盆内脏器周围,形成盆脏筋膜(覆盖盆腔脏器的结缔组织被膜) ,并与盆腔脏器的肌纤维会合,分别形成相应的韧带,对盆腔脏器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1.骨盆的骨骼 2.内闭孔肌 3.盆隔 4.盆筋膜壁层 5.盆筋膜脏层 6.脏器
盆底吊桥理论
耻骨联合
骶骨
盆底筋膜
耻骨尿道韧带
盆底弓状腱
子宫骶韧带
盆底跳床理论
由脏层筋膜包裹着由纤维肌肉构成的阴道,于两侧增厚形成盆筋膜弓的区域为中心的盆腔内筋膜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
*
肌肉与筋膜的相互作用
*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16世纪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描述盆腔结构及其内容物; 1907年 Fothergill提出韧带结构对盆底支持起主要作用; 1908年Paramore认为盆底肌肉及内脏筋膜发挥同样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正常盆底功能依赖于完整肌肉、结缔组织和神经分布的复杂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PDF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支持盆腔器官的韧带损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
盆膈的筋膜
盆脏筋膜包裹着由纤维肌肉构成的阴道,其侧面的增厚部分盆筋膜弓即筋膜腱弓,将阴道固定于侧盆壁。肛提肌附着于闭孔内肌壁层筋膜的部分称肛提肌腱弓或肌肉腱弓。
盆膈的筋膜
盆膈下筋膜,(又称盆膈外筋膜)覆盖在肛提肌的下面,为臀筋膜向会阴的直接延续。盆膈下筋膜到达尿生殖三角后缘处分为两层,即尿生殖膈上筋膜和尿生殖膈下筋膜。
整体理论
盆底是由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相互关联组成的,是一个平衡的有机整体。 基本核心内容:吊桥理论和跳床理论,分别以吊桥类比结构,以跳床类比功能。
盆底肌群(上层、深层)
肛提肌 尾骨肌 主要为 耻尾肌
肛提肌腱弓
肛提肌的新近基础研究认为,肛提肌分两部分 支持脏器部分: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 盆膈部分:尾骨肌和髂尾肌; 肛提肌板代表尾骨肌在尾骨的融合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尖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子窝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尖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子窝
*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结构 功能 局部 整体 静态 动态
Delancey “阴道三水平支持理论” (three levels of vaginal support) “吊床假说” Petros “整体理论”(Integral Theory) “三腔室系统”
后盆腔:阴道后壁、直肠 后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直肠膨出和会阴体组织的缺陷。
盆底阴道支持结构的三个水平 第一水平:顶端支持,由宫骶韧带-主韧带复合体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是盆底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
第二水平:水平支持,由耻骨宫颈韧带筋膜附着于两侧腱弓及腱弓筋膜共同从旁线、直肠阴道筋膜肛提肌中线,水平支持膀胱、阴道上2/3和直肠
骶髂关节
骶岬
骨盆入口前后径.11厘米
骨盆入口横径.13厘米
髂耻隆起
坐骨棘
耻骨联合
骨盆入口斜径.12.5厘米
前视图:测量女性骨盆
坐骨结节
注:女性骨盆:两块髋骨,一块骶骨, 一块尾骨,两块座骨,两块耻骨
髋骨
骶骨
尾骨
座骨
耻骨
盆腹腔脏器动力学 当盆腔器官的支持系统(如肛提肌收缩)发挥作用时,盆腔脏器沿着一个圆弧向上和向前的移动,其位置移动,由盆筋膜壁-脏层的协同作用完成. 当盆筋膜功能不全, 如纤维化、多重粘连将限制盆腔脏器的活动. Valsalva的脏器移动理论: 当盆腔脏器被推压(挤压)时,通过前方支持系统的伸缩性,盆腔脏器沿圆弧向下和向后移动. 盆腔脏器的活动是通过盆筋膜壁层、盆筋膜脏层与盆底肌肉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阴部内静脉和阴部静脉丛。
盆底淋巴管主要注入腹股沟淋巴结
盆底神经
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由第Ⅱ、Ⅲ、Ⅳ骶神经分支组成,含感觉、运动神经和至会阴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行走与阴部内动脉同途径。分支: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肛门神经。
骶棘韧带 与 骶丛、臀下动脉
闭孔和 闭膜管的 神经、血管
*
*
盆腔肌群(下层、浅层) (会阴肌群及括约肌)
会阴浅横肌 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内括约肌(膀胱颈) 外括约肌 阴道括约肌(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肛门括约肌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起固定远端尿道、阴道及肛门的作用。主要为 Ⅱ类肌纤维
*
盆底浅层肌群
骨盆腔的关节 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 骶尾关节
*
正常盆底支持层面
修复
前盆腔主要问题尿道活动
*
*
盆底支持缺陷引发疾病
一水平缺陷: 子宫脱垂 阴道穹隆膨出 二、三水平缺陷: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内层为盆膈,是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自前向后依次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盆膈的肌
盆膈的肌 耻骨阴道肌 肛提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尾骨肌 髂尾肌 尾骨肌
盆腔肌肉功能正常时,盆腔器官保持在肛提肌板之上,远离生殖道裂孔。腹腔内压力增加时盆腔内器官向骶骨窝推挤,肛提肌板能防止其下降。
盆底肌群(中层)
会阴体膜(尿生殖膈)和外生殖肌 尿道压肌及尿道阴道括约肌与会阴体膜的上表面相连,咳嗽时收缩 肛门纵肌:其纤维来自肛提肌板,下方插入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时协助打开排尿通道。
第三水平:远端支持,耻骨宫颈筋膜体和直肠阴道筋膜远端延伸于会阴体,支持尿道远端
*
一水平缺陷: 子宫脱垂 阴道穹隆膨出 二、三水平缺陷: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分层 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外层——浅层 中层——泌尿生殖膈 内层——盆膈
盆底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3对肌肉(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后方的肛门括约肌组成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其间的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组成,覆盖于由耻骨弓、两侧坐骨结节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平面上,又称三角韧带,其中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腹腔的概念——动态
盆腹腔的结构分为: -主动支持系统——由盆底肌构成: - 盆底肌肉群 - 盆筋膜壁层(腹膜覆盖在盆腔壁) - 耻骨-膀胱韧带 - 膀胱的支持系统 - 被动支持系统——由筋膜组织构成: - 盆筋膜脏层(腹膜覆盖在盆腔脏器的表面) - 子宫阔韧带 - 子宫骶骨韧带 - 混合支持系统——由骨骼和韧带构成: - 盆隔后部(由盆膈上、下筋膜和肛提肌组成) - 肛-尾骨缝 - 骶骨-尾骨关节
泊船假设 小船:阴道 水:盆腔肌肉 绳索:韧带
“三腔室”与“三水平”
“三腔室”从垂直方向将盆底结构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三水平”是在水平方向上将阴道支持轴分为三个水平进行描述。
前盆腔: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尿道外韧带、耻骨尿道韧带 中盆腔:阴道顶部、子宫; 盆腔腱弓筋膜、耻骨宫颈筋膜 后盆腔:阴道后壁、直肠 宫骶韧带、直肠阴道筋膜、会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