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选修)
一、选择题
1. 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 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 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2.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3. 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
《太宗实录》记载,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
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A. 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 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 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 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4. 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明朝
为
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称进士。
这反映出
A. 注重官员行政经验
B. 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 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D. 官吏来源逐渐扩大
5. 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
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鰥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
这些做法
A. 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 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 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6. 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这一变化
时期内容
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A. 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 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7.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
这一变化源于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 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8.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9. 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时间文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 确立了“依法治国
”理念C. 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D. 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10. 观察如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是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取决于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 三次建交高峰源于始终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11. 最适合示意图的标题是
的的
A. 《文明的多样性》
B. 《行政权力的演变》
C. 《权力的制衡》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12. 自17世纪后期起约两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来。
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是
A. 坚持广泛民主性的原则
B. 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民意
C. 废除或限制君主的权力
D.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13. 英国工业革命中,进行了法制化建设,废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如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4年颁布《工厂法》,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这些法律的颁布说明英国法制建设
A. 引发英国的工业革命
B. 实现了居民自治管理
C. 促进了内阁制度形成
D. 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14. 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
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此次危机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 美苏两国冷战加剧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 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1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
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
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
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
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
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材料二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
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
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
宋元明清户籍沿续此法。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年
代
大事记
149 5年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
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情者,救济贫民。
178 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徒,不再惩罚流民。
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摘编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策》
材料三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
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
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
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
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
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
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
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
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阐明人力资源控制对古代中国集权强化的重大影响,引用了如下公式:集权强化=人力资源控制x(机构完备+政策调整+君王修为),这一公式表明,有效控制社会的人力资源,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与稳固有特殊意义。
——摘编自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
运用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公式中人力资源对古代中国集权的强化与稳固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