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实现共情的方法
1. 学会换位思考
指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发并对方。

练习一,讨论
(1) 同班的小张人从不理别人,可能有的原因是什么?
(2) 同宿舍的小王总爱占便宜,可能有的原因是什么?
(3) 班里的小李总爱挑人毛病,是为什么?
练习要点:尽可能多地从各种角度为对方寻找理由,尽可能地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对方。

2、学会倾听
倾听指能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

倾听不仅指听取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音量的大小、语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是否口吃等)。

不仅如此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

会倾听的要求: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

练习:角色扮演,两两一组,互相交替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

3. 表达尊重
尊重包括:
(1) 尊重对方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

(2) 接纳对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

(3) 善意理解对方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

(4) 以尊重并且恭敬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对方不同的观点。

(5) 不做价值判断,尊重对方的选择。

4、练习:
(1)用一句完整的话,对一个你不同意其观点的人以尊重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设身处地地为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在某个行为找出5个以上的理由。

共感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1.咨询者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站在以来访者的角度共感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2.咨询者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

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共感的评定尺度:
1. 0水平非援助的提问(有害的)
A. 无视来访者的谈话的提问。

B. 嘲笑来访者的感情的提问。

C. 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的提问。

D.只知道咨询者一个说话(独占心理咨询谈话)。

E. 只知道追根问底的提问。

2. 0水平非援助的提问(非效果的)
A. 局限于对来访者表面感情的、局部的理解的提问。

B. 局限于探明原因的、机械的提问。

C. 无视来访者感情的提问。

D.急于诊断来访者、或急于问题解决的提问。

3.0水平援助的、促进的提问
A. 正确并完全反映来访者表面感情的提问。

B. 承认来访者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此基础上接纳来访者的提问。

C. 能接近共感及对来访者的基本理解。

4.0水平援助的、促进的,开放的提问
A. 表明自己愿意帮助来访者,在此基础上正确并完全接纳来访者的内在的感情的提问
B. 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复杂的、含糊不清的问题的提问(具体化)
C. 对自己作为一个咨询者的自觉性认识的提问。

(真实性)
D. 用确切的语言帮助来访者整理内部感情。

共感性纸上应答训练(1)
姓名:―――――
根据共感性的尺度(1.0,2.0,3.0,4.0),评定以下教师应答的水平。

(一)中学生(男生)对教师说:最近我的父母老是训我説:“不好好用功读书, 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我也想用功,可不知该怎么办,真是困惑极了……。

教师的应答:(请在——上给出你认为教师应答所在的水平)
――1.老师在中学的時候,父母也是经常在耳朵边叫,“好好读书,用功点!”。

――2.你学习其实已经很努力了,是吧?不过,你老是担心,
万一考不上父母希望的重点高中怎么办,因此才这样烦恼的吧。

――3.父母都一样的。

哎,没有必要太在意什么的!
――4.你父母这样担心也可能有道理的。

那你就加把劲去好好学怎么样?
――5.怎么原来是这样?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好了。

――6.是这样?你也是希望能努力学习,可你的父母却要求你更拼命地学,
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所以你就为学习发愁,感到不知该怎么办,因此
烦恼了,是吗?
――7.这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只要你努力学习,不就行了吗?
――8.是啊!你觉得自己已经这样努力学习了,父母就没有必要操什么心了,要是能理解自己就好啦!
解答:
中学生(男生)对教师
正解自我评定差(绝对值)
1.――――――――――――
2.――――――――――――
3.――――――――――――
4.――――――――――――
5.――――――――――――
6.――――――――――――
7.――――――――――――
8.――――――――――――
合计――――
平均值――――
(二)高中生(女生)对教师说:以前,我和几个好朋友关系非常好,无论干什么都在一起。

可最近我感到不知为什么大家好像都在故意回避我。

本来我的性格就比较内向,一直担心大家会嫌弃我,现在越想越觉得自己真没出息……。

教师的应答:(要求同上)
――1.真是可怜呵!这的确让人感到难过,不过也只好忍耐了。

――2.你这种寂寞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

是啊,和自己交往这么久的好友离开
自己,你又觉得是自己的性格的问题,因此才感到难受是吧?
――3.被自己交往那么久的好友疏远,是很痛苦的呵。

――4.看来是你自己的性格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呢?
――5.女孩子之间的友情本来就是很难把握、很不穏定的。

那样薄情的朋友还是
快点忘掉为好!
――6.被自己的好友疏远的确让人感到寂寞。

何况原因又在自己身上,感到伤心
是自然的事。

问题是不知道今后该如何和朋友相处,好像失去了自信一样
呵。

――7.你的这种伤感的心情我能理解。

不过,我想,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合你性格
的朋友一定会出现的,在此之前,也只好忍耐了。

――8.被好朋友疏远必然是很痛苦的。

可话又说回来,你能让好朋友不要疏远你
吗?如果那样,那有算怎么一回事呢?是让人困惑呵。

解答:
高中生(女生)对教师
正解自我评定差(绝对值)1.――――――――――――2.――――――――――――3.――――――――――――4.――――――――――――5.――――――――――――6.――――――――――――7.――――――――――――8.――――――――――――
合计――――
平均值――――
解答(一):
中学生(男生)对教师
正解自我评定差(绝对値)1. 2.0 ――――――――2. 3.0 ――――――――3. 2.0 ――――――――
4. 2.0 ――――――――5. 1.0 ――――――――6. 4.0 ――――――――7. 1.0 ――――――――8. 2.0 ――――――――合計――――
平均值――――
解答(二):
高中生(女生)对教师
正解自我评定差(绝对值)1. 1.0 ――――――――2. 4.0 ――――――――3. 2.0 ――――――――
4. 2.0 ――――――――5. 1.0 ――――――――6. 3.0 ――――――――7. 2.0 ――――――――8. 1.0 ――――――――
合计――――
平均值――――
(以上解答不一定是正解,欢迎大家提出不同见解!)
注释:正解与自我评定的差值(绝对値)为0.5可判定为促进态度的应答训练水平较好,0.37 5以下,差值(绝对値)越小,促进态度的应答训练水平越高。

共感性纸上应答训练(2)
姓名:————
对下面来访者的谈话,将共感应答的4.0水平作为目标,记述咨询者或教师的应答。

1.初中生(男生)对教师说:“我一边扫地,稍微和我的好友说了几句话,
A老师就肯定会训斥我,这能不让人上火??绝对不希望老师有这种差别。

教师的应答:
2.小学生(女生)对教师说:”老师,快点分班?!我讨厌和×××在一个班,老欺负我。

教师的应答:
3.初中生(男生)对教师说:“我很想继续参加课处活动,可一回到家,我父母就一个经絮絮叨叨地说,不去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最近和我父母连话也很少说了”。

教师的应答:
4.初中生的母亲对教师说:“我孩子最近老是反抗,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个很听父母话的好孩子,这样下去的话,很可能变成不良少年,我真担心死了!”。

教师的应答:
5.高中生高中生的母亲对教师说:“我孩子最近不知为什么老是无精打采的,一点都不学习,眼看着马上就要参加大学升学考试,这样下去的话,该怎么办!”。

教师的应答:
此训练无标准答案,下面仅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共感的评定尺度:
初次来访的高中生(男生)对教师说:最近,什么也想不进去,头脑发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说什么好。

以下是处于不同的共感水平的回答。

1. 0水平:这怎么办,那么就由我问起好了。

2. 0水平:没有必要把问题想得那么复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0水平:不必在意什么,说什么都有可以的。

4. 0水平:是呵!从哪里说起都行,如果现在有感到困惑的问题的话,
就从这里说起怎么样。

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
为了帮助学员提高共情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
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为他而发光,星星为他而闪烁,世界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渐渐摆脱自我中心。

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

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缺乏敏感。

这种状况中,怎么谈得上利他?
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习摆脱自我为中心、关注周围的人。

与学员讨论了摆脱自我为中心的话题后,学员在作业中写道:“我们容易把别人给予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不知不觉间将这样的习惯带到与外界的交往中,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如今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虚拟,真实感的消失也使人们的共情能力不断下降。

另外,目前我们的社会诚信度不高,每个人在心里都建立了足够的防御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接触就变得困难,共情不容易实施。

”“我们习惯于强调别人要顾及我们的感受,却很少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

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很少考虑自己是否侵犯到了别人的自由。


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
我观察过在公共汽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发现这不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

对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援助的场景中无动于衷。

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缺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他人需要的敏感与利他习惯。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

练习:分组讨论“假如……”
1.假如你是父母,最需要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周末回家时做什么?
2.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学生,晚上宿舍熄灯后你需要什么?
3.假如你来自一个贫困家庭,需要同学以什么样的态度与你相处?
在第一、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中,各种观点和建议的汇集使在座学员都受到了启发,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引起的触动最大。

讨论第三个问题前,我先讲了一些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实事件,比如学生中经常组织的聚会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所造成的压力,还有总是炫耀名牌服装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所产生的强烈的不公平感等等。

然后我要大家讨论自己以后在与这些人相处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大家罗列的包括:“如果有可能,给他们提供打工信息。

”“大家聚会时注意降低成本。


讨论中,赵雪同学一直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我请她谈自己的感受,她说:“我们班前段时间的一次郊游,每人要交约100元。

有的同学因为经济缘故无法去。

我们在去之前商讨细节时,一点也没有顾及这些同学的感受,叽叽喳喳的。

回来后,说起郊游也是兴奋异常、旁若无人。

现在想来挺后悔的。


谈到家庭经济状况时,我的观点是,没有人愿意选择出生在贫困家庭,从这点看,人的确存在先天的不平等,所谓人生而平等,指的是精神上的平等。

所以,如果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
懂得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不仅是对别人的不恭敬,也是对自己的不恭敬。

此外,按照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公平与否的问题。

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体验。

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和他人交往时,提供的物质“交换”的确不多,但是他们在精神上给予别人的却可能很多。

朴素、节俭、自律、自强,还有对家人的强烈责任感,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也要有坦然接受别人关心和帮助的胸怀。

不要敏感地把所有的帮助都看成是同情和怜悯,对愿意伸出援手的同学也要有共情,要理解对方发自内心的、愿意分担苦恼和分享美好生活的诚意。

此外应当看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把全部的能量都用在抱怨上,就是在选择让这种不公正继续产生消极影响。

“我的高中老师曾说,她怀孕时很少有人给她让座,但是她后来推着婴儿车上街,总会有人主动给她让路、开门。

而这可能就证明了现代人有时候也许并不缺少‘利他心’,而是缺少‘利他的眼睛’……所以作为被帮助者,在未得到帮助时不必马上埋怨他人自私;而作为助人者,我们真的应该把自己的眼睛擦得雪亮。


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人情绪的敏感,增强对他人的共情。

为了提高大家对情绪的敏感度,我们先做了词汇替换练习。

大家分别就以下词来做替换练习:“高兴”、“烦恼”、“忧伤”、“焦急”。

例如:烦恼的替换词包括:烦躁、烦闷、郁闷等等。

从情绪描述词汇的扩大入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情绪的敏感度,还能增强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并提高表达情绪的能力。

步骤四: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

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把非言语信息当做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

在认真讨论并且练习了有关描述情绪的词汇后,我请学员看了影片《美丽人生》中犹太父亲在被纳粹强迫着上火车时,想方设法向5岁儿子隐瞒真相的一幕。

而后又播放了《伊芙琳》中的一个片段,那个父亲在法庭上听到宣判说他的孩子将被送到教会收容所时的瞬间表情,然后分析电影人物所表现出的情绪和需要。

起初,学员不知从何下手,大家讨论后认为:《美丽人生》中这位父亲当时的需要是:要尽最大力量保护儿子对世界的希望,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说到这位父亲的情绪,大家的形容词是:沉着、镇静、坚定,但又不知所措、无助、无奈、窘迫和茫然,他竭力适应环境,又在孩子面前以夸张而笨拙的动作和语言掩饰着内心的不安、紧张……
片段分析使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与关注。

他们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的非言语表情却能表达那样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

“在分析《美丽人生》片段中父亲的情绪时,我发现我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描述,拿不准该从哪个角度回答。

”“片段分析使我不禁感叹,在生活中所忽略的东西太多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员体会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有很大的帮助。

增强对他人理解力
当然,不论你在主观上多么努力去理解他人,也不论你多么善解人意,你都有可能受个人经验、阅历、信念甚至偏见的影响而误解他人的意图,所以,理解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能力,以及对他人观念的尊重。

理解以倾听为前提,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为结束。

1.学会倾听
我问学员:“倾听时需要注意什么?”大家纷纷说:“要注意观察,换位思考,不带偏见。

”一位学员还特别提出:“要不加评判!”
我请两位学员做角色扮演,我有意挑选了持不同观点的学员讨论“相声”。

甲说:“我特别喜欢相声,那是一种艺术……”
乙打断甲:“我觉得相声很无聊,电视放的那些都是些什么呀……”
甲又打断乙:“我也不听现在的相声,我说的是侯宝林的相声……”
乙再次打断甲:“我也喜欢侯宝林,可是他已经不在了,后继无人了。

我觉得……”
甲试图打断乙:“我还没有说完呢!”乙不理会,继续说自己的。

甲学员又做了几次努力,想要打断乙学员,却没有成功,无奈中他说:“我只能说你听得不够多。


我说:“好,先到这里!”
这时,台下的学员都为乙学员的顽强和甲学员的无奈而大笑。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乙学员就是提出“倾听时不加评判”的学员!
事实上,甲学员只喜欢老相声,而乙学员仅仅不喜欢现在的相声,他们在本质上对相声的看法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缺乏倾听,他们就变成了“两个阵营”的人!
学员们形象地看到倾听原来并不如想像得那样容易。

两个意见基本相同的人原来也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分歧,由此推理,如果是两个意见真正不同的人,不肯倾听又会产生怎样的误会或
敌意!我请学员们谈谈自己所看到的。

“他们力图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对方,没有认真倾听别人,只按自己的思路走。

”“他们力图驳倒对方时都没有听完对方的话,只抓住其中一点。

”“现实生活中,比这复杂的问题要多许多,如果交流都改成辩论,想必没有一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他们两人谈话过程中,我发觉他们不知不觉间拉大了距离。

”“以前我认为自己在理解他人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看了学员的角色扮演后我发现,我总是喜欢一边听别人说一边提建议,没有完全听完。

有时如果对讲述人有偏见,还会说一些带情绪的话,现在看来这是错误的。

”“我们常常对自己不喜欢听的事不屑一顾。

对父母的教育要么躲开,要么不理睬,或尽力反驳。

有时甚至不惜出口伤父母。

如果我们能够从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就不会这样了。


我的观点是:现实生活中,即使不是甲方乙方,也仍然会有不肯倾听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亲朋之间常常会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

人只能看到、听到他所能看到、听到的东西,因为人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要想理解别人,先要学会倾听。

良好的倾听需要做到:
专注。

以对方为中心,专心致志,不轻易插话。

用身态语和言语回应对方,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

不作评判。

这是良好倾听的秘诀。

评判最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他人的反感和敌意。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如果对方的观点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很大冲突,而我们又需要指出这种差异,那么,可以用礼貌而又尊重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给学生提供的参考句式有:“我理解你的意思,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样……”
“你谈的很有道理,但在这点上我的看法是……”
通过提问确认问题。

好的倾听离不开提问。

提问不仅是为了确认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也是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是真心希望理解他的。

参考句式有:“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你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2.换位思考
从操作上看,就是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做善意的解释,替他人的行为寻找理由。

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如学员小A总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是什么使他这样?
假想导致小A咄咄逼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目中无人,攻击性强,也可能是他太自卑,想用这种方式加以掩饰,可能是他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这样行事的长辈,还有可能只是因为他是急性子,或者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
这样多角度去看小A,替他的行为寻找理由,不仅可以更准确、客观地理解他,而且我们自己也能从中受益。

如果我们认定小A是目中无人,我们会有受伤感,但如果我们归因于他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就能够增加对他的理解和宽容。

正像有的学员所说,“共情不能改变事实,但能改变我们的心情”。

其实,心情变了,事实也
有可能发生变化。

仍以小A为例,如果我们知道他缺少与人相处的方法,以后和他相处时就可以通过对得体行为的称赞,而削减他的攻击性。

“如果我和别人有冲突,仅仅靠我对他的理解,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2003级劳经学院,侯佳音)
我的观点是:解决与人冲突的方式很多,理解只是建设性解决问题的前提。

此外,如果冲突是由对方的攻击造成的,那么,一个人是有权利和义务捍卫自己的。

换言之,“理解别人”和“必要的捍卫”并不矛盾,此外,捍卫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并不等于就要起冲突。

我给学员留的家庭作业之一是“为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行为找出5个以上的理由”。

学员丘爽在作业中说,起初觉得这个练习很难,因为实在无法为她不喜欢的一个人找出一个理由,“仿佛他一切的行为都是故意的”。

但是,她在努力调整心态后,回忆那个人的一些细节,终于为他找出了许多理由。

她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好的心态,没有改变态度的决心,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也就无法做到共情。

共情后,我感到自己轻松了不少,消极的情绪释放了出来,身心都得到了解放。


如何正确表达共情
表达共情,就是以准确、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

如果缺乏恰当的表达,变成“正话反说”,如“刀子嘴豆腐心”,那结果仍是背离共情的原则,使理解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学员虽然心里明白要体贴人,并且也有对人情绪的敏感,但是却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

为便于学员练习,我给学员提供了许多参考句式,我要大家先按这类句式去练习,然后举一反三。

参考句式一: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觉……,因为……”
“你感到……,因为……”
参考句式二: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参考句式三: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参考句式四: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参考句式五: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
其实,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只要我们对人关切、理解和尊重,就能以无限多样的方式表达共情。

不仅如此,还能促进利他、宽容、合作、尊重等人格特质的发展。

“做了共情训练后,我周末回到家开始尝试着用心来观察爸爸妈妈的需要。

我不再一回家就只顾着上网、睡觉,而是陪他们聊天,聊这周在学校的琐碎事情。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父母对我所讲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非常关注,能看到那些平日里往往被我所忽略的怜爱的眼神。


在分析生活现象时,曾婧也用到了她在课上学到的东西:“好友打来电话,说她家邻居因为一些矛盾而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素质特别低。

闲聊中,我用课上学到的思路分析‘泼妇’行为的成因。

首先,那家邻居的确给她家造成了很大不便,其次,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怨气。

这样的愤怒下面,隐藏着的是对生活无能为力的软弱感。

分析到此,大家都释然了,给予她的不再是鄙夷和厌恶,而成为深深的同情……共情,教会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教会我们用更宽广的眼界去审视周围的事物,唤醒我们的心,激活我们的身体,体验别人,阅读自己。

有心动,有行动,和谐与美好是不远的未来。


“以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对的,而他人却有很多‘问题’。

但是当我们学会共情后发现,共情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营造了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环境。

”“越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越会感到个体间的差异很小。


结束语
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使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利他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