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雅采薇》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认识《诗经》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认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认识古代办感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议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采集了从西周早期至春秋中叶大概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并沿用到现在。
《诗经》所录,均为以前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依照音乐性质
的不一样来区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一样地域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
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 个地域采集上来的乡俗歌谣。
共160 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域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乐歌,按音乐的不一样又分为《大雅》31 篇,《小雅》 74 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歌辞,内容多是颂扬先人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此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
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对于赋、比、兴,宋朝朱熹做了比较切实的解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
的成功运用,是组成诗经《》民歌浓重风老气味的重要原由。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的光芒起点。
因为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致世界文化史上都据有
重要地位。
它创始了中国诗歌的优异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行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样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
手法,经常采纳重章叠唱的形式,大批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
以致整此中国文学一个光芒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擅长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许改变,
造成一唱三叹的成效。
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足的抒发了情怀。
【预习检测】
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霏霏()载渴载饥()雨雪霏霏()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部分。
《采薇》选自 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思虑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思虑怀疑】
1、读诗歌,联合课下说明将要点字词标明在课本上。
2、经过疏导字词,梳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二课时
【合作研究】
1、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形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
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2.《采薇》一诗表达了如何的感情?
3、你以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类感情?
4.你感觉这首诗美么?美在什么地方呢?
【当堂检测】
阅读下边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句是“暗”字意蕴丰富:不知此笛声何人所吹,哪处而来,吹笛人仿佛并禁止备惊感人家,却不期而然地感动了许很多多的听众。
B.第二句是艺术的夸张,又不乏生活的依照。
当更深夜静时,加上春风助阵,这优美的笛声仿佛飞遍了洛城,忧如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C.第三句既说人们在笛声入耳到了《折杨柳》曲,又指人们边听曲边折杨柳。
折柳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它能唤起人们储藏在心底的乡情。
D.这首诗的构想很有特点,全诗紧扣“闻”字,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好的音乐境地中来,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园情”流露诗人的本义。
2.本诗以听者感情变化来衬托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以下诗中不是这类手法的一首是:()
A.回乐峰前沙似雪,爱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哪处吹芦管,一夜征尽望乡。
B.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顾月中看。
C.此袖经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D.越女乘春上画楼群,一声歌发满城秋。
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