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临床-传染病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感染谱 :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2、重复感染:指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
3、重叠感染:又称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或菌群失调症。
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即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
往往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4、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5、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在治病期间,由于体质和抵抗病菌能力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
6、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种在身为宿主的个体内进行有害的复制、繁殖过程。
7、隐性感染:是一种疾病症状,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概念又称亚临床感染。
8、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9、病原携带状态:是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症状消失,而病原体长期存在体内。
10、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2、传播途径 :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13、潜伏期:是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14、前驱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患者开始感觉一般性的不适,如:疲乏、头痛和轻度体温升高等。
而尚无特殊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15、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
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6、复发: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7、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18、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19、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
20、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21、肺孢子菌肺炎(PCP):为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部感染称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即肺孢子菌肺炎。
22、卡波西肉瘤: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
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是多中心性血管性肿瘤。
23、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粘膜上,可见直径约1.0mm 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24、帕氏线:在猩红热发作期,在患者的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又称帕氏线
25、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26、口周苍白圈:猩红热初起症状有发热、咽痛、呕吐和扁桃体肿胀等。
起病一至两天后,全身出现粟粒样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皮疹。
患者皮肤潮红,红晕以两颊明显,与口唇对照,唇的四周皮肤明显苍白,通常又叫做“口周苍白圈”,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7、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28、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可由多种的肠道病毒引致,4岁以下易得。
29、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
30、干性霍乱:是由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当今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本型起病急骤,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31、中毒型菌痢: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
32、布鲁菌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33、伴随免疫: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34、异位损害:血吸虫虫卵或(童虫)迷走和寄生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引起的病变,以肺和脑多见。
35、尾蚴性皮炎:寄生于人的血吸虫外,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血吸虫,它们的尾蚴可侵入人皮肤,产生尾蚴皮炎,这主要包括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血吸虫。
【填空题】
1、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_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及。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2、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包括: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症、腹水。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方案是:干扰素加利巴韦林。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两类。
3、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最罕见的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4、水痘临床特征为同时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
带状疱疹典型皮肤表现为疱疹、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和伴有神经痛。
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抗病毒药物是阿昔洛韦。
5、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抗原变异的二种形式为大组变异和变种变异。
6、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7、重型登革热脑膜脑炎型病例中,其死亡原因是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失血性休克。
8、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表现、呼吸系统表现、循环系统表现。
9、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把好控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1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传播。
HIV感染分为三期,_急性期_、无
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1、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以鼠蚤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家鼠。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以体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
12、伤寒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肠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13、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14、细菌性痢疾主要病理损害以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为主,因此临床出现脓血便和腹泻。
确诊菌痢最可靠的依据是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15、肺结核的化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联用、适量五项原则。
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普通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
17、猩红热的发病机制包括: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18、布鲁菌病临床上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
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19、在各种类型的炭疽病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20、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21、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
确立疟疾诊断的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查是疟原虫检查。
用于控制疟疾临床发作的药物是氯喹,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伯氨喹。
脑型疟疾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等。
22、溶组织内阿米巴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可呈为滋养体或包囊。
阿米巴病按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23、造成血吸虫病传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虫卵随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孽生、人畜皮肤黏膜接触疫水。
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 4型。
【简答题】
1、各型肝炎的血清病原学诊断
答: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 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 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 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2、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答:1、全身状况差,极度乏力:乏力是病毒感染较常见症状2、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患者食欲极度减退,整日不思饮食、厌油、上腹部不适,可出现严重恶心呕吐,或出现呃逆不止;也可出现明显腹胀,在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出现腹水和腹腔感染时,则腹胀及中毒性鼓肠常成为最突出的症状3、发热及全身不适:患者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可有畏寒及轻度寒战,这与肠道毒素进入血流有关。
4、肝性脑病和脑水肿:肝性脑病是诊断急性重型肝炎必须具体的条件。
5、黄疸迅速上升6、精神神经症状:因严重肝脏损伤和坏死,致肝功衰竭而出现精神症状。
7、腹水及水肿:多见于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由于血浆蛋白降低,门静脉高压引起腹水和水肿,尤其是两下肢。
8、肝脏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9、低血糖10、出现各种并发症:除肝性脑病、脑水肿外,还可有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肝肾综合征等。
3、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主要表现
答: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
②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④肾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4、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
答:1.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容,注意纠酸。
3.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
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
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
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5、犬咬伤后如何处理
答:被咬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拨毒,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彻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净,继用2%-3%碘酒或75%酒精局部消毒局部伤口原则上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以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伤及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做抗血清处理后即可缝合。
可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抗狂犬病毒血清和其他抗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6、短期内可发展为手足口危重病例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答: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二)持续高热不退;(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七)高血糖;(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7、什么是艾滋病
答:艾滋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8、伤寒极期临床表现
答:伤寒极期的六大典型临床表现包括①持续发热体温梯阶样上升到达高热以后,多呈稽留热型。
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由于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患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的表) 、甚至昏迷。
儿童可出现抽搐;③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
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④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 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
认为是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出汗较多的患者,也可出现水晶形汗疹;⑤消化系统症状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弥漫性。
便秘多见。
仅有10 %左右的患者出现腹泻,多为水样便。
右下腹可有深压痛;⑥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9、肥达反应的评价
答:即伤寒杆菌凝集试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的一种检测。
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10、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1.泻吐期泻吐期多以突然腹泻开始,继而呕吐。
一般无明显腹痛,无里急后重感。
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
呕吐多不伴有恶心,喷射样,其内容物与大便性状相似.2.脱水虚脱期水虚脱期患者的外观表现非常明显,严重者眼窝深陷,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皱缩,弹性消失,腹下陷呈舟状,唇舌干燥,口渴欲饮,四肢冰凉,体温常降至正常以下,肌肉痉挛或抽搐。
3.恢复期少数患者(以儿童多见)此时可出现发热性反应,体温升高至38~39℃,一般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故此期又称为反应期。
病程平均3~7天。
11、什么是结核病及临床分型
答:五大类型。
1.原发型肺结核(Ⅰ型)原发型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菌引起的疾病,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核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浸润型肺结核(Ⅲ型)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成人肺结核以此型居多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是肺结核病晚期表现5.结核性胸膜炎(V型)是胸膜感染结核菌或对结核菌过敏反应所致,
常见于青壮年,临床分为干性及渗出性两种。
12、耐药结核病的分类。
答根据耐药种类分为以下四种1、单耐药2、多耐药:3、耐多药4、广泛耐多药
根据病人是否接受过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及耐抗结核药物的种数耐药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初始耐药、获得性耐药、耐多药结核。
13、炭疽是什么
答: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14、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要点
答: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
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
细胞数常达
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
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
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15、梅毒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答:一、一期梅毒本期皮损为硬下疳,为1cm左右单发的圆形或椭圆结节,境界清楚,基底深在硬度似橡皮或软骨样,无自觉疼痛或压痛;表面平坦,浸润明显,中央有溃疡,初期淡红色,晚期变为灰色;硬下疳疮面分泌物多为浆液性,内含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很强;个别病人可以出现2个以上的硬下疳,但少见。
硬下疳发生在男性冠状沟、包皮内侧、龟头、阴茎、尿道外口等处,女性则主要出现在阴唇系带、阴唇及宫颈。
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硬下疳常出现在肛门或直肠。
也可出现于口唇、舌部、咽部、乳房、手背等其它部位。
二、二期梅毒(一)症状与体征梅毒螺旋体沿血行播散至全身而出现症状和体征即为二期梅毒。
可先有前驱症状,而后累及皮肤、粘膜,少数病人累及骨骼、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
1.前驱症状二期梅毒的前驱症状有咽痛、全身不适、头痛、体重减轻、不规则发烧、关节痛、肌肉痛等2.皮肤表现二期梅毒中75%以上患者发生皮肤损害。
其中以斑疹性损害和丘疹性梅毒疹最常见。
3.粘膜表现约6~30%的患者有粘膜损害4.皮肤附属器表现5.淋巴结肿大约50~86%的二期梅毒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6.二期梅毒的系统损害10%的二期梅毒患者有系统损害三、三期梅毒三期梅毒的传染性逐渐降低,但损害的严重程度增加。
开始为皮肤、粘膜及骨髓受损,10年后陆续侵及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对人的生命危害极大。
16、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要点
答:急性细菌性痢疾是:流行性潜伏期数小时或1周毒血症及症状重左下腹痛粪量少,为脓血样便镜检白细胞多,可找到巨噬细胞阿米巴痢疾是:散发性潜伏期数周至数月毒血症及症状轻右下腹痛粪量多,恶臭,豆板酱样便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
17、疟疾的临床特点
答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2.发冷期骤感畏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