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包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80C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
60C
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2.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与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原因相同的是()
A.黄河冰凌B.冰雪融化
C.草叶露珠D.枝头挂霜
4.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5.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也能传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学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从2月10日起利用网络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各科老师轮番上阵网络直播,下列物理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听出熟悉的老师声音时异常兴奋,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调不同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提高声音频率的方式来达到增大音量,强调重点知识的目的C.同学们听课时会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超声波、声音、次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都是340 m/s
C.利用超声波探伤仪可以检测出锅炉有没有裂纹,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D.“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9.如图甲是a,b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关于该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a车的图线表示的是a车比b车晚出发5s
B.图甲中的10s时刻表示a,b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图甲中的b车的图线表示的是b车出发时间在a车前15m处
D.图乙中的图线是b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10.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2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1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与时间图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B.乙做加速直线运动
C.第20s 末,甲、乙速度相同D.0~20s,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相同12.图为滨河大道上某处区间测速的警示牌。

根据这块警示牌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A.应不少于12min B.应不超过12min C.应不少于20min D.应不超过20min 二、填空题
13.(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小清同学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所示,石块体积是______mL,合______m3;
(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______法来进行实验的。

(4)小叶同学做探究“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实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装有“研究对象”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试管故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由图可知“适当”的含义是:试管不接触烧杯底以及______。

14.小虎将盛有盐水的玻璃杯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

每隔1min,小虎就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绘制了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2)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

冬天,人们采取在雪上撤盐的方法,目的是__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从图像可知,盐水全部凝固之后降温的速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的长度是5cm,放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30cm,求:
(1)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则被测液体的温度是______摄氏度;
(2)当温度为50℃时,此温度计水银柱的长度是______cm。

16.小明在演奏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为了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建筑师在设计窗户时常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样做的主要优点是:______。

17.学校最近举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地震会产生次声波,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_______大,有些同学感觉警报声刺耳,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
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8.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有______效应。

在下雨打雷时,每一次打雷后,雷声总会隆隆不绝于耳,这是因为雷声在云层经过多次_____造成的。

19.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 ),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

20.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____km/h。

若以此速度行驶30km需要的时间是___min。

三、解答题
21.小明家浴室柜里有一面除雾镜,镜面背后有连接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后,就可以清除附着在镜面上的“白雾”,使镜面保持清晰明亮.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释镜面上
“白雾”的形成过程与消除过程.
22.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现象,仿佛金属表面有一层胶这是为什么?
23.一辆小汽车匀速沿直线公路向前方的隧道行驶,在距隧道口740 m处鸣笛,司机经4 s 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2)汽车的行驶速度.
24.如图所示,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km/h?
25.轿车司机早晨开轿车去往盘州站,在甲地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到盘州站坐G286高铁列车去铜仁南站,表格为G286高铁列车时刻表。

(1)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甲地最快需要用多少时间到达盘州站?
(2)G286高铁由盘州站到铜仁南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动车组列车全长约200m,若它以速度7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710m的大桥,则需要多长时间?
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
昆明南始发站07:170
盘州08:1808:20210
贵阳09:3909:43463
铜仁南10:20终点站730
26.国庆期间,小明乘出租车到晋阳湖公园游玩,车上电脑自动计费器打印出发票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你通过计算解答: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3)该车以上述速度从太原行驶到相隔40km的某地所需的时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由图知甲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持续吸收热量的结果,故C正确;D.由于不能确定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A
A.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挡风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导致水雾消失,故B错误;
C.对玻璃吹热风,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了,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故C错误;
D.空调的制冷剂,气态由压缩机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又变为气态,发生汽化,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的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体积又变为液态,发生液化。

故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C
【分析】
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

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是由于热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所致:A.黄河冰凌是因为水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是因为冰由固态熔化成液态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所致,故C符合题意;
D.枝头挂霜是因为空气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C
【分析】
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C 正确;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5.A
解析:A
【分析】
玻璃杯中装有水,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是杯子和水一起振动;用嘴向杯口吹气时,是杯子里的空气柱振动;振动物体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A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子和水一起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杯子越难振动,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正确、B错误;
C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子中空气柱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空气柱越小,空气柱越容易振动,空气柱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杯子里装进水越少,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D错误。

故选A。

6.C
解析:C
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超声和次声,人耳听不见,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C正确;
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7.D
解析:D
A.每个发声体的音色都不同,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色不同,故A错误;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增大声带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声音响度来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故B错误;
C.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声源处阻值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8.A
解析:A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不同的声波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其传播的速度相同,超声波、声音、次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都是340m/s,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探伤仪可以检测出锅炉有没有裂纹,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A
【详解】
A.由图甲可知,b车出发5s后a车才出发,故A说法正确;
B.由图甲可知,10s时b车的速度为
b v =
20m 15m 10s
-=0.5m/s a 车的速度为 a v =
20m 5s
=4m/s 故B 说法错误; C .由图甲可知,b 车的出发地在a 车前15m 处,b 车比a 车早出发5s ,故C 说法错误; D .由B 解析可知,图乙中的图线不是b 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故选A 。

10.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甲行驶的路程为
4m-1m =3m
故A 错误;
B .由图像可知,相遇时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由s v t
=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 正确; C .由图像可知,相遇前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后甲同学5min 行驶了1km ,由s v t =
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C 错误; D .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
4km 4=km /min 15min 15
s v t ==甲甲甲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乙的平均速度为 2km 2=km /min 15min 15s v t =
=乙乙乙 显然=2v v 甲乙,故D 错误。

故选B 。

11.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则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象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即乙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甲、乙的v t ﹣图线在20s 末相交,说明甲、乙两物体此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故C 正
确,不符合题意;
D .在0﹣20s 内甲的速度不变,乙的速度逐渐增大,且20s 末时甲、乙速度相同,则可知甲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比乙大,故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

12.A
解析:A
【详解】
由警示牌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70km /h v =,通过的路程14km s =,由s v t
=
得,汽车在区间测速段运动的最短时间为 14km 0.2h 12min 70km /h
s t v =
=== 故选A 。

二、填空题
13.1mm380cm202×10-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声体在振动)转换受热均匀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解析:1mm 3.80cm 20 2×10-5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声体在振动) 转换 受热均匀 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1)[1][2]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6.00cm 对齐,右侧与9.8cm 对齐,估读为9.80cm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 =9.80cm-6.00cm=3.80cm
(2)[3][4]在量筒上,10mL 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mL ,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 ;石块的体积为
V =40mL-20mL=20mL=20cm 3=2×10-5m 3
(3)[5][6]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了,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转换法。

(4)[7][8]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固态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14.-4降低变大
解析:-4 降低 变大
(1)[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的时间为
8min 3min 5min t =-=
(2)[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盐水的凝固点为-4℃。

[3]冬天,人们采取在雪上撤盐的方法,目的是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下也能熔化。

(3)[4]根据图像的斜率可知,盐水全部凝固之后降温的速度变大。

15.175
解析:17.5
(1)[1]当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5cm ;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是10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30cm ,两者之间的水银柱长度为
30cm 5cm 25cm L =-=
所以1cm 水银柱对应的温度是
1004/cm 30cm 5cm
=-℃℃ 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 ,相对于0℃上升了
20cm 5cm 15cm -=
所以被测液体的温度为
15cm 4/cm 60⨯=℃℃
(2)[2]若实际温度是50℃,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
5012.5cm 4/cm
=℃℃ 所以水银柱的长度为
5cm 12.5cm 17.5cm +=
16.音调空气减弱噪声
解析:音调 空气 减弱噪声
[1]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琴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3]真空不能传声,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减弱噪声。

17.响度人耳
解析:响度 人耳
[1]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响度大。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而有些同学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8.双耳反射
解析:双耳 反射
[1]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人有双耳,都能感知声音,所以在双耳效应的作用下,感知到的声音具有立体感;
[2]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所以隆隆不断。

19.B3152775【详解】1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2刻度尺上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在处所以物体
解析:B 3.15 277.5
【详解】
[1]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 。

[2]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2.00cm 对齐,右侧在5.15cm 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5.15cm-2.00cm=3.15cm L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 ,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 。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1s ,指针在37.5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 ,即秒表的读数为
4min37.5s=277.5s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一些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属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
即可。

20.20【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指针指在80和100的刻度中间汽车速度的单位是km/h 这显示汽车速度是90km/h2若以此速度行驶30km 需要的时间是 解析:20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到,指针指在80和100的刻度中间,汽车速度的单位是km/h ,这显示汽车速度是90km/h 。

[2]若以此速度行驶30km 需要的时间是
30km 1h 20min 90km/h 3
s t v ==== 三、解答题
21.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22.金属被冷冻后,温度很低,拿取时水粘手,是因为手上的水遇冷凝固的原因.
【解析】
根据凝固的特点解答。

在寒冷的冬天.室外的金属温度会降到0℃以下,由于手上含有水分,用手去摸时水分快速降温放热而发生凝固现象,将手和金属粘到一起,所以仿佛金属表面有一层胶。

23.(1)120m (2)30m/s
(1)由v =s t 可得,4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 声=v 声t =340m/s×4s=136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s 车=2s −s 声=2×740m−1360m=120m ;
(2)汽车的行驶速度:v 车=
s t
车=120m 4s =30m/s . 24.(1)560m ;(2)216km/h . (1)根据v=s t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s 声=v 声t=340m/s×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s 声−s 0=1360m−800m=560m ;
(2)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s 车=s 0−s=800m−560m=240m ;动车的速度:v 车=s t 车车=240m 4s
=60m/s=216km/h . 25.(1)0.75h ;(2)260km/h ;(3)13s
【详解】
(1)由图可知,从甲地到盘州站的路程75km s =,速度是100/h km v =,从甲地到达盘州站的时间 75km 0.75h 100km/h
s t v === (2)G286高铁由盘州站到铜仁南站的路程
1730km 210km 520km s =-=
G286高铁由盘州站到铜仁南站的时间
11020-8202h t ==∶∶
平均速度
111520km 260km/h 2h
s v t =
== (3)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 2=710m 200m 910m s l l =++=桥车
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
222910m 13s 70m/s
s t v ===
答:(1)从甲地最快需要用0.75h 到达盘州站;
(2)G286高铁由盘州站到铜仁南站的平均速度为260km/h ;
(3)列车需要13s 通过大桥。

26.(1)0.25h ;(2)48km/h ;(3)50min
【详解】
解:(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119h13min-18h58min=15min=0.25h t t t =-=
(2)出租车的速度
12km =48km h 0.25h s v t =
= (3)由s v t
=可得,出租车从太原到相隔40km 的某地需要的时间 ''
40km 5=h=50min 48km h 6s t v ==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0.25h ;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48km/h ;
(3)该车以上述速度从太原行驶到相隔40km 的某地所需的时间为50m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