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坡凸张文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落坡凸”张文君
本报记者卢昱逄春阶通讯员张勇
水落坡镇位于阳信县的最东部,是黄河故道。

远古之时,黄河携西北高原之沙土,淤积出一片沼泽。

大禹治水,疏通九浚,此地水落坡凸,故名“水落坡”。

现在已看不到“水落坡凸”景观,
但是看得见的是集古典与仿古家具收集、加工、制作、展览、运输及销售于一体的民俗文化产
业群,这是文化产业之“凸”。

张文君是灵魂人物,他在北京搞古家具生意十年后,回乡创业,
带起了一片产业。

15岁时17天赚了两万七
好多成功人士,忌讳谈卑微的起点,但张文君不。

一见面他就很坦然地说:“我是个农民,
没上大学。

从小喜欢做买卖。


1982年,上高一的张文君,还在迷茫中。

大家都埋头读书,他却看不进去。

有一天,亲戚
到他家串门,随口说的话,让文君眼前一亮:临沂地区的油棉站收购棉花的价格比惠民(现滨州)地区要贵,一斤棉花的差价最高能有四五毛钱。

张文君竟想做这笔买卖。

他说:“运棉花
雇的是临村的汽车,那时候生意好做,先赊账,十天后再结账,收棉花也是这样。

当时真的是
一分钱都不用花,在阳信五六毛买,到临沂卖一块一二。


第一次装了一车棉花,风风火火赶到临沂。

结果,油棉站库存已满。

张文君说,“这一等就
是两个礼拜,后来终于开门收购了,我们卖完了第一车,把那十多天等待时所花费的食宿、租
车费成本刨去,还净赚了三百。

”隔了没几天,临沂的电报又飞来,张文君清楚记得,那一次
第一车赚了4170块钱,“当时没见过那么多钱啊!马上又回来运。


一个毛头小孩南北来回奔波,17天,赚了两万七千块钱。

运完棉花,张文君又跑去沾化县
城烤地瓜,他回忆说,“那可是沾化第一份烤地瓜的摊子。

”1982年底,临近春节,张文君又从阳信贩卖鞭炮去淄博,腊月十九去,年三十回来,十多天工夫就赚了三四百块钱。

“那时候就是喜欢赚钱,天天睡不着,有瘾。

”张文君不考大学了,经商赚钱。

但随后的经历给
他上了几堂终生难忘的课。

“傻小子睡凉炕”
“那时候,卖棉花赚了钱,被冲昏了头脑,飘起来了,去四川弄了四车皮桔子,当时没有经验,结果赶上冬天,在路上全冻坏了,到了山东的货场交垃圾费直接运走。

”张文君说,“后来,还往东北贩西瓜,一趟来回接近两个月,赔惨了。


闲不住的张文君又买了大货车,雇司机到济南拉石头。

那时的石场,卖石头的是强卖。

如果
不买,走得慢一点,石场的工人就爬上车把车窗砸烂。

有一次,司机刚要启动汽车,一个石场
工人在爬车时掉下来,石场工人们随即一哄而上,把驾驶员打昏了。

张文君把驾驶员背到医院,为救人都给医生跪下了。

就这样折腾了几年,二十左右的小伙子觉得做生意太累了,“三天三宿不睡觉,抽了三条烟,压力相当大。

”后来,张文君听说去东北下煤井,一个月能赚800块钱。

他便匆匆赶去,“干了
一天,一个班没上下来,除了累,再就是危险,怕伤着,就离开了。


从东北回乡后,张文君又开始做生意,收破烂,卖青菜、水果,往内蒙古卖猪肉,还往临朐
贩大豆。

后来,便去天津新港的码头揽装卸的活,到天津的海边浴场做工程,在鲁北盐场揽活
挖盐池。

张文君的父亲张梅峰常说他是“傻小子睡凉炕——就仗着身子壮”。

他自己则说,“这个阶段,
我最没落,败得最惨。


踩百家门的古董贩子
在家乡做了几年生意,手里攒了一些资金,他便又去天津的批发市场上做了一二年,后来才
开始从事古董行业。

张文君说,“当时只是小打小闹,后来慢慢地理解了做古董行业的不易。


在这么多年的收集、积累、擦拭与研究中,张文君也经历了许多记忆犹新的故事。

为省钱,
他在饭馆吃别人剩下的饭菜,住最便宜的旅馆。

为收购古董,他踩百家门,时常遭受别人白眼。

也正是这些历练,让他慢慢地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变得更从容。

说到自己收购的第一件古董,张文君记忆犹新,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初,“去无棣,收了
一个老茶壶,花了30块钱,回来卖了500多块。


而这么多年在古董行业的摸爬滚打中,各种难忘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张文君还记得他曾骑一天的摩托车从阳信到河北唐山,在一个老大爷手里,花2600块钱收
了一对康熙年间官窑瓷瓶。

“把瓷瓶放在摩托车后的铁篓子里,不小心和骑自行车的人撞在一起,瓶子碎了,真是心疼啊。

”当时瓷瓶虽然碎了,但第二天还是顺利地转手卖掉,被一个北
京老板以一万九千块钱的价格买走。

“那对花瓶要是不碎,搁到现在,起码得几十万。


在张文君的记忆中,平常看好的宝贝,当天没舍得买,第二天再去的时被别人买走的情况更是常见。

“十几年前,黄花梨的大笔筒、条案,价格都不是很贵,本来想压价,结果人家不卖了。

”张文君曾在沾化一个大户人家中,看到一个木床,“特别有气势,应该是皇家用品,绝不
是一般老百姓家里用的东西。

我看到之后拔不动腿了,真是好东西。

可是骑摩托车带不了,第
二天准备叫一辆三轮车过去拉,睡了一觉,人家卖了,可惜可惜啊。


从农民到国际文化商
1995年3月,张文君把在阳信周边收购的第一车旧家具运往北京,在北京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三四天下来,一车旧家具卖掉五分之四。

剩余的旧家具因为运费远远高于成本,就没有将
它们运回阳信。

而是在北京高碑店租赁了两间砖瓦房,集中存放。

就这样一来二去,在阳信和北京之间跑了半年古旧家具生意,张文君光在高碑店就积攒了两
千件旧家具。

看到旧家具越积越多,他就学着城里人的做法,制作出自己经营古旧家具的名片,每天穿梭于北京、天津的古家具经营公司。

功夫不负有心人,来他租赁房子处购买古家具的人
络绎不绝。

随着生意的扩大,货仓也由原来的4间增加到8间。

最后,他干脆花4万块钱租
赁了一处2亩地的大院子专做货仓。

一次,有一个韩国客商向张文君表示想出高价,专门收购以老木头为原料的古典家具。

张文
君领悟到,这是一个重大商机。

他及时把信息传回家乡,很快一批一批的旧木梁运到北京。


按照客户需求,迅速制作了一批仿古家具。

1994年秋,一个韩国客商看中一件仿制品后,出
价1万,并与他一次签订了50万的购销合同。

从“收旧卖旧”到“老木新做”,体现了张文君经
营理念上的一次飞跃。

我们问张文君,走向国际市场,第一桶金是哪一次?张文君脱口而出:“是2005年时在德国科隆挖来的。

”那时,张文君投资100多万,将他公司的仿古家具在科隆国际家具展销会上展示,当场接到700多万的订单,回国后陆续接到两三千万的订单。

由此开始,他的仿古家具生意越来越大。

而张文君秉承诚信经商理念,将成功之路不断拓宽。

2008年8月,美国旧金山一家具公司
订购了63万元的仿古黑漆家具,准备在秋季美国拉斯维加斯家具展览会上展出,货收到后发
现因长途运输,加上天气炎热,油漆出现了黏连。

张文君当即决定免费重新做,重新发货,“这笔生意是亏了,可是赢得了信誉呀!”2011年,张文君被评为滨州市第三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卖到国外去,买进国内来,这才是做大买卖。

去年春节张文君带着六个人去巴黎,半个月买了十一个集装箱的产品,比如16-17世纪的宫廷的古家具,镀金灯具。

“在巴黎买了一个灯,
花了57万人民币,一套沙发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万。

”欧洲的古董市场还有很多从中国流失出去
的古董,也是张文君购买的对象。

张文君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面对国外高端市场做生意。

他们正在准备今年3月9
日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家具展,有600平方米的展位。

“这次会展大概要花300万左右,到时
全球的采购商都会云集在那,一方面是展示中国家具,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学习交流机会。

当然,还有订单。

”张文君微笑着说。

张文君的“鼎龙”和“梵蒂宫”两公司合作商遍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说,现在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正在清华读MBA。

“心小”之人志不小
卢昱张勇
走进张文君在阳信的古旧家具制作“庄园”,门口矗立着一株直径2米,高9米,重达38吨
的巴西花梨木。

而在青砖红瓦的中式院落里,摆放着一些旧时腌咸菜的瓦罐,瓦罐外面绘制着
各种图案,营业厅中摆放着明式圈椅、山西农户家藏的顶箱黑漆描金衣柜,还有来自江南的木
雕窗花、大户人家的装钱匣子等古典家具。

张文君介绍说,“这些古典家具收集了从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家具样式,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中国古家具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二是仿制古代家具样式批量生产销售,主要是供给外商。


2007年10月,张文君决定把北京的公司搬回家乡经营。

谈起回家创业的初衷,他说:“我
是个‘心小’的人,在北京做生意时,半个月必须回家一次,吃顿老母亲做的饭,心里才安稳。

每次回乡,看到自己曾经的同学、‘发小’还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生活艰辛,心里就一阵阵地
发酸。

”回家创业,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渐渐在张文君的心里扎下了根。

而张文君所做的也恰恰续接起了历史的脉络。

他祖辈曾为本地经济发展作了诸多贡献,祖上
曾先后开过油坊、酒坊和钱庄等,爷爷辈曾参与指挥解放滨州的战斗。

他老家在水落坡镇,他
的文化产业制作“庄园”也在水落坡镇。

可是回来并不顺利。

张文君找到美国一个家具公司的合作伙伴,将自己回乡发展的想法告
诉了这位美国客商。

经过初步协商,美国客商同意出资帮他回乡开办公司。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位美国客商还是打了退堂鼓,决定不再出资。

面对这一突然的变故,张文君决定自己一
人上马,缺少资金就向亲朋好友筹借,向银行贷款。

最后终于筹措了6400万元现款,使现在
的“庄园”得以顺利开工。

能做到今天,张文君坦言,很多理念都是从客户那里不断学习来的,首先是诚信,还有就是
做事情一定要用心,“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你不诚信,是给家乡抹黑。

有感情和没有
感情做出来的事情绝对不一样,所以我也比较专一,没有转行,我感觉只适合这件事,别的做
不了。


张文君的古旧家具制作庄园里已有职工四百多人。

张文君说,工匠虽有外地招来的,但主体
还是老家人,也算给老家人就业创造了机会。

谈及现在的隐忧,张文君特意提到,很多家乡人想让孩子学一门见效快的技术,学成后能迅
速进城市做白领。

“而我们文化企业想招一个既懂设计,还会雕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木工难
度很大。

”张文君忧心忡忡地说,“现在人太浮躁了,人人都想做老板发大财,但吃不了苦,像
这些古旧家具制作工艺靠体力,靠眼力,干活很累。

而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终将故去,文化
的传承有可能延续不下去。

下一步,我想办一个雕刻工艺培训学校,建一个民俗博物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