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选考复习3(定时训练与课后练习)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4月选考冲刺定时训练与课后练习3
姓名:_______ 定时训练得分:________
一、定时训练(10道选择题,10分钟内完成)
1.《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
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3.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
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
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6.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7.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
8.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
图8
9.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10.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D.宁夏、陕西一带
二、课后练习
1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12.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土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

这表明()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13.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

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

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

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

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14.(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
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