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8=/10
8= 12.8×10
=128÷8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
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
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解比例。
重点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说我们都学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好,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出示:
6:2=( ):3
你是怎样想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如果我们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2
页,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什么叫解比例。
(指名回答,并要求学生在书上
标注,同时板书意义。
)
教学意图: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索取对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
二是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
活动2【讲授】新授内容
教学例2:
师:有谁知道法国巴黎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哪些同学去过那你们知道它大概有多高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座塔的高度是320米,在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的高度的比是1:10,同学们想知道这座模型的高是多少米吗出示例 2.那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做,师生共评,指名板演。
分析:题目中的1:10你是怎样理解的(模型:实物=1:10)列比例需要四项,未知的项要怎样(设未知数X) 怎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比例(先试做再小组交流,然后我们求同存异,总结出你们的方法。
指名板演,老师规范格式,对比方法。
两种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利用求比值方法。
归纳到第一种方法)这个结果正确吗我们还要检验,之后再写答话。
(3)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教学意图:由一段简短的谈话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猜想,积极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在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怎样解比例。
(4)巩固练习:相同质量的水和冰体积之比是9:10.一块体积是50立方分米的冰,化成水后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师:比例还能写成什么形式(分数)导出例3.
活动3【讲授】新授内容
3、独立完成例3,同时总结出解比例的方法。
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讲解解答的依据。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
4、巩固练习:
解比例:(1)x:10= : (2)0.4:x=1.2:2 (3) =
5、综合练习:
(1)根据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
(2)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黄金比,你们还记得吗(0.618:1)“美”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车老师也测量了两个数据上身:61.8厘米
下身:96厘米
师:你们估计一下车老师上身与下身存在这个黄金比吗(不存在)
师:看来车老师不够美,你能帮助车老师想想办法吗带着这个问题和你的同伴研究一下。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达到这个黄金比呢
61.8:( )=0.618:1 (100厘米)
(生:车老师可以穿一双大约4厘米高的高跟鞋。
)
师:谢谢同学们,让车老师变得更美
(3)、在比例18:9=6:3中如果第一项减6,那么第二项应减( )。
教学意图:练习设计形式灵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操作,不
仅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而且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活动4【作业】小结及布置作业
四、小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谈谈你们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44页8、9、10、11、13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
5、p35“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
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