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
一!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到了福建长汀的一座监狱里。
被押期间,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01
从书香门第到贫困边缘
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他的祖父瞿赓甫是清朝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是当时常州的名人。
不过,他的父亲瞿世玮是个贾宝玉式的文艺青年。
瞿世玮爱好绘画、剑术、医道,但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瞿秋白一家人寄居在叔父的大宅之中,在生活上,全靠在浙江做知县的伯父瞿世琥接济。
虽说是靠接济,但他们生活的还不错。
瞿秋白小的时候,能够享受到各种美味佳肴。
他是个小吃货,对吃有着特殊的爱好。
瞿秋白喜欢吃鱼,尤其是鲫鱼。
他对食物的品味很高,不喜欢吃随便做的菜。
他常常跟着厨师学习做菜的技巧,也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吃。
当然,除了吃,他学习也不错。
瞿秋白从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
他先后在私塾、冠英小学和常州府中学堂接受教育,喜欢读书,而且类别很多。
他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然而,好景不长,瞿秋白的家庭遭到了重大打击。
1913年秋,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祖母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夏,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母死后,瞿父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口棺材,又因无钱安葬,暂时寄存在当地瞿氏宗祠里。
这些变故,让少年瞿秋白经历了不少磨难。
02
从爱国学生到马克思主义者
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到了北京。
但原本打算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没钱付学费,便不了了之。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
由此,瞿秋白开始了他的俄语学习生涯。
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他对旧文化和旧政治产生了深切的不满和反感,渴望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当选俄专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因此结识了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等人。
6月3日,在街上演讲时被抓。
6月8日,出狱。
通过五四运动,瞿秋白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的社会变革,而不是单纯的文化改良。
受到李大钊的影响,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著作。
1920年3月,他参加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5日,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瞿秋白与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创办《人道》月刊。
他在《人道》上发表了《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等文章,阐述了
俄国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他呼吁要向俄国学习,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党。
在五四运动中,瞿秋白不仅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译者。
他用流畅优美的文笔,写下了许多深刻有力的文章和评论,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分析。
他还翻译了托尔斯泰、高尔基、列宁等俄国作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俄国文学和思想的精华。
03
赴苏
在五四运动中,瞿秋白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对俄国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他想亲眼见证这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想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和理论。
1920年10月16日,他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的特约通讯员,启程赴苏俄采访。
瞿秋白在莫斯科期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亲身参与了苏联革命和建设。
他见到了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并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然,在苏联期间,瞿秋白也没少研究吃。
他对俄国的食物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他曾经在《人道》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俄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特色。
他说俄国人喜欢吃面包、奶油、奶酪、黄油、腌黄瓜、罐头等食物,也喜欢喝茶、咖啡、伏特加等饮料。
他说俄国人“对于食物并不讲究”,但是“对于饮料却很讲究”。
他们“有一种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在吃东西之前或之后都要喝一杯伏特加”。
04
回国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理论知识。
1922年12月,因为受到陈独秀的邀请,他启程离开莫斯科,准备回国。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到达北京,从此开始了他的辉煌事业。
瞿秋白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编。
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他还参与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1925年1月起,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的领导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和领导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重大革命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斗争路线,反对陈独秀和王明等人的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
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他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05
被捕就义
瞿秋白在瑞金期间,积极参与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有力的后方支援。
但是,由于身患肺病,他未能随红军北上,而是留在了中央苏区。
1935年2月24日,在南下求医治病的途中,瞿秋白不幸被捕,后被叛徒出卖,身份暴露。
他被押送到福建长汀,由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审讯。
宋希濂曾是黄埔军校一期生,也是共产党员,但后来叛变投靠国民党。
他试图劝降瞿秋白,但却遭到了瞿秋白的嘲讽。
“多说无益,别白费口舌!”
不过,当宋希濂端来一碗鲫鱼汤时,他却没有拒绝,而是痛痛快快的喝了。
那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也是他最后一次吃的东西。
被捕期间,瞿秋白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一文。
在文章中,他叙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早期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既有知识分子的自黑,也有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然后,在全文结束时,他突然话锋一转: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劝降无果,蒋介石下令就地枪决瞿秋白,并要求拍照呈报。
1935年6月18日,在戒备森严的长汀中山公园里,瞿秋白留下了这张就义前的照片:他上身穿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着白布短裤、黑袜黑布鞋,背着双手,昂首直立,神情自若,面带微笑。
这笑容是对死亡的不屑一顾,是对道路选择的无怨无悔。
这是瞿秋白最后的风采。
牺牲时,他年仅36岁。
在罗汉岭下的一块草坪上,面对敌人枪口,瞿秋白盘腿而坐,点头微笑,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地是我埋骨之处”
枪声响处,英雄逝去。
至死,他仍是满满的名士派头。
06
结语
瞿秋白的一生,短暂而辉煌。
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光明之路,并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之奠基。
当然,我们也记住了他的“吃货”身份。
不过,瞿秋白虽然喜欢吃,但他却从不贪婪。
他只是一个用美食来丰富自己生活,抒发自己情感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