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鸡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在数3,﹣3,13,1
3
-中,最小的数为( ) A .﹣3
B .
1
3
C .13
-
D .3
2.如图,C 为射线AB 上一点,AB =30,AC 比BC 的
1
4
多5,P ,Q 两点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2单位/秒和1单位/秒的速度在射线AB 上沿AB 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M 为BP 的中点,N 为QM 的中点,以下结论:①BC =2AC ;②AB =4NQ ;③当PB =
1
2
BQ 时,t =12,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 .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C .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这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D .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正数.
4.若关于x 的方程234k x -=与20x -=的解相同,则k 的值为( ) A .10-
B .10
C .5-
D .5
5.将图中的叶子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
A .
B .
C .
D .
6.A 、B 两地相距160千米,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之比为4:5,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到B 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若求甲车的平均速度,设甲车平均速度为4x 千米/小时,则所列方程是( ) A .160160
3045x x
-= B .1601601
452x x -= C .
1601601
542
x x -= D .
160160
3045x x
+= 7.计算:31﹣1=2,32﹣1=8,33﹣1=26,34﹣1=80,35﹣1=242,…,归纳各计算结果中的个位数字的规律,猜测32018﹣1的个位数字是( ) A .2 B .8 C .6 D .0 8.已知单项式2x 3y 1+2m 与3x n +1y 3的和是单项式,则m ﹣n 的值是( ) A .3 B .﹣3 C .1 D .﹣1 9.已知∠A =60°,则∠A 的补角是( )
A .30°
B .60°
C .120°
D .180°
10.某服装店销售某新款羽绒服,标价为300元,若按标价的八折销售,仍可款利60元.设这款服装的进价为x 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A .300-0.2x =60
B .300-0.8x =60
C .300×0.2-x =60
D .300×0.8-x =60
11.某商店出售两件衣服,每件卖了200元,其中一件赚了25%,而另一件赔了20%.那么商店在这次交易中( ) A .亏了10元钱
B .赚了10钱
C .赚了20元钱
D .亏了20元钱
12.已知点A,B,P 在一条直线上,则下列等式中,能判断点P 是线段AB 中点个数有 ( ) ①AP=BP;②.BP=
1
2
AB;③AB=2AP;④AP+PB=A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
13.甲、乙两地海拔高度分别为20米和﹣9米,那么甲地比乙地高_____米.
14.因原材料涨价,某厂决定对产品进行提价,现有三种方案:方案一,第一次提价10%,第二次提价30%;方案二,第一次提价30%,第二次提价10%;方案三,第一、二次提价均为20%.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案_____________. 15.分解因式: 2
2xy xy +=_ ___________
16.若1
2
x y =⎧⎨
=⎩是方程组72ax by bx ay +=⎧⎨+=⎩的解,则+a b =_________.
17.禽流感病毒的直径约为0.00000205c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cm ; 18.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_____.
19.小何买了5本笔记本,10支圆珠笔,设笔记本的单价为a 元,圆珠笔的单价为b 元,则小何共花费_____元(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20.﹣2
25
ab π是_____次单项式,系数是_____.
21.8点30分时刻,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为_____度. 22.3.6=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观察一列有规律的单项式:x ,23x ,35x ,47x ,59x ⋅⋅⋅,它的第n 个单项式是______.
24.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 ,∠COE 是直角,∠1=44°,则∠2=______.
三、压轴题
25.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 =3OB ,求a 的值.
(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
26.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
(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
27.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 、B 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 在数轴上从点A 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在数轴上从点B 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若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求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
(2)若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问点P 出发几秒后,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
(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
C ,使其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 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28.在数轴上,图中点A 表示-36,点B 表示44,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动点P 、Q 的运动速度比之是3∶2(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12秒后,动点P 到达原点O ,动点Q 到达点C ,设运动的时间为t (t >0)秒. (1)求OC 的长;
(2)经过t 秒钟,P 、Q 两点之间相距5个单位长度,求t 的值;
(3)若动点P 到达B 点后,以原速度立即返回,当P 点运动至原点时,动点Q 是否到达A 点,若到达,求提前到达了多少时间,若未能到达,说明理由.
29.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已知:点C 在直线AB 上,AC a =,BC b =,且a b ,点M 是AB 的中点,请按照
下面步骤探究线段MC 的长度。

(1)特值尝试
若10a =,6b =,且点C 在线段AB 上,求线段MC 的长度. (2)周密思考:
若10a =,6b =,则线段MC 的长度只能是(1)中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
类比(1)、(2)的解答思路,试探究线段MC 的长度(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30.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
2
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
1
2
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
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
34
BN 的值不变;②13
PM 24+ BN 的值不
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31.如图,A 、B 、P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 是AB 的中点,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
(1)试求P 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试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P 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
(2)若A、B、P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B两点相向而行,P点在动点A和B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B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B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B、P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2个单位长度/s,3个单位长度/s,设运动时间为t.
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点所运动的路程.
②若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点经过t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的式子表示);
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使P点刚好在A、B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2.(阅读理解)
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优点.
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优点,但点D是(B,A)的优点.(知识运用)
如图②,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
(1)数所表示的点是(M,N)的优点;
(2)如图③,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
解:∵3>1
3

1
3
->﹣3,
∴在数3,﹣3,1
3

1
3
-中,最小的数为﹣3.
故选:A.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AC比BC的1
4
多5可分别求出AC与BC的长度,然后分别求出当P与Q重合时,此
时t=30s,当P到达B时,此时t=15s,最后分情况讨论点P与Q的位置.【详解】
解:设BC=x,
∴AC=1
4
x+5
∵AC+BC=AB
∴x+1
4
x+5=30,
解得:x=20,
∴BC=20,AC=10,
∴BC=2AC,故①成立,∵AP=2t,BQ=t,
当0≤t≤15时,
此时点P在线段AB上,∴BP=AB﹣AP=30﹣2t,∵M是BP的中点
∴MB=1
2
BP=15﹣t
∵QM=MB+BQ,
∴QM=15,
∵N为QM的中点,
∴NQ=1
2
QM=
15
2

∴AB=4NQ,
当15<t≤30时,
此时点P在线段AB外,且点P在Q的左侧,∴AP=2t,BQ=t,
∴BP=AP﹣AB=2t﹣30,
∵M是BP的中点
∴BM=1
2
BP=t﹣15
∵QM=BQ﹣BM=15,∵N为QM的中点,
∴NQ=1
2
QM=
15
2

∴AB=4NQ,
当t>30时,
此时点P在Q的右侧,∴AP=2t,BQ=t,
∴BP=AP﹣AB=2t﹣30,∵M是BP的中点
∴BM=1
2
BP=t﹣15
∵QM=BQ﹣BM=15,∵N为QM的中点,
∴NQ=1
2
QM=
15
2

∴AB=4NQ,
综上所述,AB=4NQ,故②正确,
当0<t≤15,PB=1
2
BQ时,此时点P在线段AB上,
∴AP=2t,BQ=t
∴PB=AB﹣AP=30﹣2t,
∴30﹣2t=1
2
t,
∴t=12,
当15<t≤30,PB=1
2
BQ时,此时点P在线段AB外,且点P在Q的左侧,
∴AP=2t,BQ=t,
∴PB=AP﹣AB=2t﹣30,
∴2t﹣30=1
2
t,
t=20,
当t>30时,此时点P在Q的右侧,∴AP=2t,BQ=t,
∴PB=AP﹣AB=2t﹣30,
∴2t﹣30=1
2
t,
t=20,不符合t>30,
综上所述,当PB=1
2
BQ时,t=12或20,故③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求出P到达B点时的时间,以及点P与Q重合时的时间,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3.C
解析:C
【解析】
试题解析:A∵0的绝对值是0,故本选项错误.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故本选项正确.
C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这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D∵0的绝对值是0,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同解方程的定义,先求出x-2=0的解,再将它的解代入方程2k-3x=4,求得k的值.【详解】
解:∵方程2k-3x=4与x-2=0的解相同,
∴x=2,
把x=2代入方程2k-3x=4,得2k-6=4,解得k=5.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同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法,关键是根据同解方程的定义,先求出x-2=0的解.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平移的特征分析各图特点,只要符合“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即为正确答案.
【详解】
解:根据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将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A,
其它三项皆改变了方向,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学生易混淆图形的平移,旋转或翻转而误选.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甲车平均速度为4x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千米/小时,根据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列出方程即可得.
【详解】
甲车平均速度为4x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千米/小时,由题意得
160 4x -160
5x
=1
2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31﹣1=2,32﹣1=8,33﹣1=26,34﹣1=80,35﹣1=242,…得出末尾数字以2,8,6,0四个数字不断循环出现,由此用2018除以4看得出的余数确定个位数字即可.
【详解】
∵2018÷4=504…2,
∴32018﹣1的个位数字是8,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尾数的特征,关键是能根据题意得出个位数字循环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同类项的概念,首先求出m 与n 的值,然后求出m n -的值. 【详解】 解:
单项式3
122m
x y
+与1
33n x
y +的和是单项式,
3122m x y +∴与133n x y +是同类项,
则13123n m +=⎧⎨+=⎩
∴12m n =⎧⎨=⎩

121m n ∴-=-=-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同类项,掌握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相同”:(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得出m ,n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两角互余和为90°,互补和为180°,求∠A 的补角只要用180°﹣∠A 即可. 【详解】
设∠A 的补角为∠β,则∠β=180°﹣∠A =120°.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熟记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要列方程,首先根据题意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60元,此时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详解】
解:设进价为x 元,由已知得服装的实际售价是300×0.8元,然后根据利润=售价-进价, 可列方程:300×0.8-x=60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目的相等关系,此题应弄清楚两点:
(1)利润、售价、进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2)打八折的含义.
11.A
解析:A
【解析】
设一件的进件为x元,另一件的进价为y元,
则x(1+25%)=200,
解得,x=160,
y(1-20%)=200,
解得,y=250,
∴(200-160)+(200-250)=-10(元),
∴这家商店这次交易亏了10元.
故选A.
12.A
解析:A
【解析】
①项,因为AP=BP,所以点P是线段AB的中点,故①项正确;
②项,点P可能是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在点B的一侧,此时也满足BP=12AB,故②项错误;
③项,点P可能是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且在点A的一侧,此时也满足AB=2AP,故③项错误;
④项,因为点P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时AP+PB=AB恒成立,故④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①.
二、填空题
13.【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20﹣(﹣9),再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解:20﹣(﹣9)=20+9=29,
故答案为:29.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关键是
解析:【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20﹣(﹣9),再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解:20﹣(﹣9)=20+9=29,
故答案为:29.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关键是掌握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三
【解析】
【分析】
由题意设原价为x ,分别对三个方案进行列式即可比较得出提价最多的方案.
【详解】
解:设原价为x ,
两次提价后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综上可知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
解析:三
【解析】
【分析】
由题意设原价为x ,分别对三个方案进行列式即可比较得出提价最多的方案.
【详解】
解:设原价为x ,
两次提价后方案一:(110%)(130%) 1.43x x ++=;
方案二:(130%)(110%) 1.43x x ++=;
方案三:(120%)(120%) 1.44x x ++=.
综上可知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案三.
故填:三.
【点睛】
本题考查列代数式,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并化简代数式比较大小即可.
15.【解析】
【分析】
原式提取公因式xy ,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解:原式=xy (2y +1),
故答案为:xy (2y +1)
【点睛】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熟练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是解本
解析:xy(2y 1)+
【分析】
原式提取公因式xy,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解:原式=xy(2y+1),
故答案为:xy(2y+1)
【点睛】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熟练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16.3
【解析】
【分析】
把x与y的值代入方程组得到关于a和b的方程组,然后整体求出a+b的值即可.
【详解】
解:把代入方程组得:,
①+②得:3(a+b)=9,
则a+b=3,
故答案为:3.

解析:3
【解析】
【分析】
把x与y的值代入方程组得到关于a和b的方程组,然后整体求出a+b的值即可.
【详解】
解:把
1
2
x
y
=


=

代入方程组得:
27
22
a b
b a
+=


+=


①+②得:3(a+b)=9,
则a+b=3,
故答案为:3.
【点睛】
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即为能使方程组中两方程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17.【解析】
【分析】
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解析:62.0510-⨯
【解析】
【分析】
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10n a -⨯,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
0.00000205=62.0510-⨯
故答案为62.0510-⨯
【点睛】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难度不大
18.0
【解析】
【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确定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详解】
∵±=±0=0,
∴0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
故答案为0.
【点睛】
解析:0
【解析】
【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确定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详解】
∵=±0=0,
∴0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
故答案为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定义.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19.(5a+10b ).
【解析】
由题意得等量关系:小何总花费本笔记本的花费支圆珠笔的花费,再代入相应数据可得答案.
【详解】
解:小何总花费:,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
解析:(5a +10b ).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得等量关系:小何总花费5=本笔记本的花费10+支圆珠笔的花费,再代入相应数据可得答案.
【详解】
解:小何总花费:510a b +,
故答案为:(510)a b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0.三 ﹣
【解析】
【分析】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由此可得答案.
【详解】
是三次单项式,系数是 .
故答案为:三, .
解析:三 ﹣
25
π 【解析】
【分析】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由此可得答案.
【详解】 2
25
ab π-是三次单项式,系数是25π- . 故答案为:三,25
π- .
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的知识,掌握单项式系数及次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1.75
【解析】
钟表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的角的度数为
30×8-(6-0.5)×30=240-165=75度,
故答案为75.
解析:75
【解析】
钟表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的角的度数为
30×8-(6-0.5)×30=240-165=75度,
故答案为75.
22.【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根据角的度分秒的计算法则进行运算即可.
【详解】
解:=3°36′.
故答案为:3; 36.
【点睛】
本题考查角的度分秒的运算,熟练掌握角的度分秒的
解析:336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根据角的度分秒的计算法则进行运算即可.
【详解】
=︒+︒=︒+⨯=3°36′.
解:3.630.63(0.660)'
故答案为:3; 36.
【点睛】
本题考查角的度分秒的运算,熟练掌握角的度分秒的计算法则知道度分秒间的进率为60进行分析运算.
23.【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个单项式的系数是;

解析:()21n
n x - 【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n 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n 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1n -;
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1、2、3、4、5……,第n 个单项式的次数是n ;
第n 个单项式是()21n
n x -; 故答案为()21n
n x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根据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探索规律,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24.46°
【解析】
【分析】
根据∠2=180°
-∠COE-∠1,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由题意得∠2=180°-∠COE-∠1=180°-90°-44°=46°.
故答案为:46°
. 【点睛】
解析:46°
【解析】
【分析】
根据∠2=180°-∠COE-∠1,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由题意得∠2=180°-∠COE-∠1=180°-90°-44°=46°.
故答案为:46°.
【点睛】
本题考查平角、直角的定义和几何图形中角的计算.能识别∠AOB 是平角且它等于∠1、∠2和∠COE 三个角之和是解题关键.
三、压轴题
25.(1)10;(2)212±
;(3)288. 5±±,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 的值为10.
(2)分两种情况,点A 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 的长度,从而得出a 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 在原点的左侧时,a 的值.
(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
【详解】
(1)解:若b =-4,则a 的值为 10
(2)解:当A 在原点O 的右侧时(如图):
设OB=m,列方程得:m+3m=14,
解这个方程得,7m 2=
, 所以,OA=212,点A 在原点O 的右侧,a 的值为212
. 当A 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
a=-212
综上,a 的值为±212
. (3)解:当点A 在原点的右侧,点B 在点C 的左侧时(如图), c=-
285.
当点A 在原点的右侧,点B 在点C 的右侧时(如图), c=-8.
当点A 在原点的左侧,点B 在点C 的右侧时,图略,c=
285
. 当点A 在原点的左侧,点B 在点C 的左侧时,图略,c=8. 综上,点c 的值为:±8,±
285.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6.(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
(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
【解析】 【分析】 (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
(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
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
+,故∠AOD=∠BOD ﹣∠AOB=
n m 2-. 【详解】
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
∠BOC=10°, ∴∠AOD=∠AOB+∠BOD=50°+10°=60°;
图2中∠BOC=∠AOC+∠AOB=1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
∠BOC=60°, ∴∠AOD=∠BOD ﹣∠AOB=60°﹣50°=10°;
(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
如图1中,
∠BOC=∠AOC ﹣∠AOB=n ﹣m ,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
12∠BOC=n m 2
﹣,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
∠BOC=∠AOC+∠AOB=m+n ,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
12∠BOC=n m 2
+, ∴∠AOD=∠BOD ﹣∠AOB=n m 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 27.(1)13-;(2)P 出发
23秒或43秒;(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3+2t ,Q 点表示的数为1-t ,若P 、Q 相遇,则P 、Q 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2)由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则点Q 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
(3)设点C 表示的数为a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
【详解】
(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5+t ,Q 点表示的数为10-2t ;
若P ,Q 两点相遇,则有 -3+2t=1-t ,
解得:t=43, ∴413233-+⨯
=-, ∴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为13-;
(2)∵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点Q 运动了(t+1)秒,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则()2t 1t 141+⨯+=-,
解得:2t 3
=;
若点P和点Q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则2t+1×(t+1) =4+1,
解得:
4
t
3 =,
综合上述,当P出发2
3
秒或
4
3
秒时,P和点Q相距1个单位长度;
(3)①若点P和点Q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3+2×2
3
=-
5
3
,Q点表示的数为1-(1+
2
3
)=-
2
3

设此时数轴上存在-个点C,点C表示的数为a,由题意得
AC+PC+QC=|a+3|+|a+5
3
|+|a+
2
3
|,
要使|a+3|+|a+5
3
|+|a+
2
3
|最小,
当点C与P重合时,即a=-5
3
时,点C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
②若点P和点Q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3+2×4
3
=-
1
3
,Q点表示的数为1-(1+
4
3
)=-
4
3

此时满足条件的点C即为Q点,所表示的数为
4
3 -,
综上所述,点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5
3
和-
4
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
28.(1)20;(2)t=15s或17s (3)4 3 s.
【解析】
【分析】
(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列方程,求出P、Q 的速度,由此即可得到结论.
(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②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列方程,求解即可.
(3)算出P运动到B再到原点时,所用的时间,再算出Q从B到A所需的时间,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题意得:12×3m=36,解得:m=1,∴P、Q速度分别为3、2,∴BC=12×2=24,∴OC=OB-BC=44-24=20.
(2)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75,∴t=15(s);
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85,∴t=17(s).综上所述:t=15s或17s.
(3)P运动到原点时,t=364444
3
++
=
124
3
s,此时QB=2×
124
3
=
248
3
>44+38=80,∴Q
点已到达A点,∴Q点已到达A点的时间为:364480
40
22
+
==(s),故提前的时间
为:124
3
-40=
4
3
(s).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29.(1)2(2)8或2;(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求解即可;
(2)由于B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3)由(1)(2)可知MC=1
2
(a+b)或
1
2
(a-b).
【详解】
解:解:(1)∵AC=10,BC=6,∴AB=AC+BC=16,
∵点M是AB的中点,
∴AM=1
2
AB
∴MC=AC-AM=10-8=2.
(2)线段MC的长度不只是(1)中的结果,
由于点B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
①当B点在线段AC上时,
∵AC=10,BC=6,
∴AB=AC-BC=4,
∵点M是AB的中点,
∴AM=1
2
AB=2,
∴MC=AC-AM=10-2=8.
②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
此时MC=AC-AM=10-8=2.
(3)由(1)(2)可知MC=AC-AM=AC-1
2
AB 因为当B点在线段AC的上,AB=AC-BC,
故MC=AC-1
2
(AC-BC)=
1
2
AC+
1
2
BC=
1
2
(a+b)
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AB=AC+BC,
故MC=AC-1
2
(AC+BC)=1
2
AC-
1
2
BC=
1
2
(a-b)
【点睛】
主要考察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要注意题目中的点不确定性,需要分情况讨论.
30.(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
2

7
2
;(2)正确的结论是:PM﹣
3
4
BN的值不
变,且值为2.5.
【解析】
【分析】
(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
点,由此求得1
2
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
<﹣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
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
4
BN和②
1
2
PM+
3
4
BN求出其值即
可解答.
【详解】
(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
解方程2x+1=1
2
x﹣5得x=﹣4.
所以BC=2﹣(﹣4)=6.
所以.
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
PA=﹣3﹣a,PB=2﹣a,所以AP+PB=﹣2a﹣1=8,
解得a=﹣,﹣<﹣3满足条件;
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
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
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
(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
∴PA=n+3,PB=n﹣2.
∵PA的中点为M,
∴PM=1
2
PA=.
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
∴BN=PB=×(n﹣2).
∴PM﹣3
4
BN=﹣
3
4
××(n﹣2),
=(不变).
②1
2
PM+
3
4
BN=+
3
4
××(n﹣2)=
3
4
n﹣(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
31.(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解析】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B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
(2)①点P运动的时间与A、B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
②由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
③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的时候.【详解】
解:(1)∵A、B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
∴AB=40-(-20)=60,
∵P是AB的中点,
∴AP=60=30,
∴点P表示的数是-20+30=10;
∵如图,点A、B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和b,
∴AB=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