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川省三台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三台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第I卷(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2.(2016·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3.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
4.《儒林外史》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它是由许多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构成的一本描写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

此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B.扬州经济日趋繁荣C.文学素材日益丰富D.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5.《左传》记载,郑国共叔段叛乱,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替他进攻郑国,占领了廪延。

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

据此可知当时()
A.诸侯能与周王分庭抗礼 B.封建专制影响社会稳定
C.已经出现礼崩乐坏局面D.血缘琉远导致诸侯叛乱
6.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

由此可见,宋代
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7.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8.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经济发展不平衡
B.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C.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D.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9.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11.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

A.防止地方割据 B.促进民族融合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
12.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13. (2016·保定模拟)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 )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观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14.(2016·新疆高考适应性检测)《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悠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 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
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15.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16.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变化
17.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18.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19.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0.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1.(2016·江西省宜春中学新余一中高三联考)著名学者葛剑雄认为,在专制集权的世袭政权下,一切地方官都是给皇帝守家产的,没有任何自主权。

地方受了灾,没有经过皇帝批准,即使有粮食也是不能用于赈灾的。

据此判断,中央集权( )
A.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 B.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D.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2.(2016·广东省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取得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营业时间限制也被突破并出现纸币,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 )
A.发展水平领先世界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发展受抑商政策制约
23.(2016·福建省福州市五校高三联考)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指出,“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而终将贻害生民。

这一主张( )
A.批判宋代学者不言事功的迂腐学风 B.剖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本质
C.揭示出宋明理学的虚伪和反动 D.主张学者应该关注现实和社会
24.《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

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B.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C.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D.原料匿乏,市场供应不足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25.清政府为稳定和巩固边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贵总督)鄂尔泰曰:“改流之土民宜(应当)从国制。

”由于改流百姓仍听土目管辖,生活习俗依然如故,鄂尔泰建议应允许改流之民自愿效仿满族剃头,不得强迫;改流之地的把目、火头应改名为保甲制度中的里长、甲首,且无恶迹的土目也不必迁至内地。

……应继续令土目管理当地夷民。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土归流的含义,并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治理“改流之土民”的具体措施。

(8分)
材料二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牣者……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着手。

……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设置新疆行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左宗棠对新疆的历史贡献。

(8分)
材料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

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

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根基。

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陆后尚可崖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况新疆不复 ,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两者在观点上的异同,并简要评价。

(10分)
26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

清代李象琨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

”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

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

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

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
带来的影响。

(10分)
27.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

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竞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

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

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

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

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

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

光武遂又大力加强防御。

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籽、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

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

光武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

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5:BDBDC 6-10:DDACA 11-15:ACCAC
16-20:CABBD 21-24:ACDB
25【答案】(1)含义: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设置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朝廷官员进行地方管理,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治理政策。

(4分)
措施:不强迫当地民众剃头;(1分)按照汉族的管理制度,改变当地民族头领的称呼;(1分)无劣迹的当地民族头领不必内迁,(1分)并继续管理地方。

(1分)
(2)原因: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缓解军费的紧张;巩固西北边防,维护边疆稳定;推动新疆地区的开发;英俄觊觎新疆。

(5分)
贡献: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收回伊犁;推动新疆建省。

(3分)
(3)相同:两者都为了巩固边防(2分);
不同:材料二主张加强西北边防,材料三主张重视东南海防。

(2分)
评价:两者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2分)只加强陆防使中国丧失制海权,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2分)只加强海防就失去西北屏障,会破坏国家领土完整。

(2分)
26【答案】(1)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人群体。

(6分)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7【答案】(1)变化: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

(6分)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4分)
(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