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刘和珍君
内容概览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都充满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
三篇散文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梁启超,没有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从他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单元目标
学习本单元的散文,既要品文,又要品人。
品文就是品赏文章的一般写法和语言艺术。
品人包括:品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品评人物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
学法点拨
1.鼓励个性化思考。
如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如何评判他的忏悔意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
2.注意思考的深度。
如学习《小狗包弟》,可以深入思考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本人的心灵伤害和内心的反思过程。
3.重视心灵体验。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有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学习时,要将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要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背景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奉系军阀的头子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
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
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文体知识
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要把握好这一种文体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写片段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其特点一是写真实人事,不事虚构或夸饰,二是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
从“散”这点来说,散文的写法与小说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甚至可以免了。
2.抒真情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作者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抱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3.章法自由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
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
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4.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
既然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那么散文的语言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
我们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的生成缘由。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徘徊pái huái 长歌当哭dànɡ菲薄fěi bó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ào 黯然àn 噩耗è肆无忌惮è
喋血dié攒射cuán 屠戮lù和蔼ǎi
浸渍 zì殒身不恤yǔn xù洗涤dí绯红fēi
尸骸hái
二、字形辨识
辑编辑殒殒身不恤蔼和蔼惮忌惮
缉通缉陨陨落霭云霭禅禅让
斐斐然成章
蜚蜚声文坛
匪受益匪浅
三、词语释义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黯然:忧伤的样子。
黯,阴暗。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有始无终:有开头没有结尾,指做事半途而废。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羽翼,指帮凶。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殒,死亡。
恤,顾虑
四、词义辨析
1.告诉·正告
这两个词都是及物动词,都可以带宾语,都有向别人陈述,使人知道的意思。
告诉:指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
正告:指严正地告诉,适用于郑重的场合。
例句:1.有信息称,国家将有可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海关关税部门专家记者,此次调整,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好消息。
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藏独分子必将失败。
(答案:1.告诉 2.正告)
2.桀骜·倔强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性情刚强的意思。
桀骜:更适合书面语言。
倔强:更适合口语。
例句:1.人生的坎坷铸就了他不驯的性格。
2.这人脾气。
(答案:1.桀骜 2. 倔强)
3.禁锢·禁止
两者都有限制的意思。
禁锢:指对人思想上. 精神上的束缚。
禁止:指对人行为上的限制。
例句:1.这些陈规陋习成了人们精神的枷锁。
2.加油站吸烟。
(答案:1.禁锢 2.禁止)课文分析
一、要点赏析
1.全文解析
全文共有七个小节:第一、二小节抒写参加追悼会时的沉痛悲愤的心情,阐明写作本文的动机和意图。
(第一小节主要阐明要怀念烈士,抨击敌人,第二小节主要阐明要唤醒民众。
)
第三、四、五小节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三小节回忆了刘和珍“在女师大学潮”中的两三件事,突出刘和珍的斗争精神和崇高品质;第四小节抒写作者得到刘和珍等遇难噩耗时的愤慨心情,抨击了反动派的暴行,并发出呼唤,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第五小节追叙刘和珍等三人死难时的情景,赞颂爱国青年临难沉勇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卑劣。
第六、七小节论述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死难的意义及教训。
第六小节总结斗争经验,指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对社会的影响,第七小节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深远意义,鼓励后人继续战斗。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2.关键文句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二、写作特色
1.多种表述融为一体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中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境;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2.运用警句,加深内涵。
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句话,启示人们要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敢于战斗。
又如,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生动贴切地化抽象为具体,指出徒手请愿只能招致无谓的牺牲,告诫人们一定要以暴力革命来代替请愿这一类的斗争方式。
这里寄寓了鲁迅沉痛的惋惜之情和谆谆教诲之意。
警策的语言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含蓄性,意味深长,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近。
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内涵,感情充沛。
三、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反动文人造谣、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行径,高度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精悍.(hàn)洗涤.(dí)踌躇.(chóu chú)惊诧.(chà)
B.桀.骜(jié)黯.然(àn)噩.耗(è)不惮.(dàn)
C.喋.血(dié)尸骸.(hái)呻.吟(shēn)浸渍.(zì)
D.辗.转(zhǎn)攒.射(zuǎn)屠戮.(lù)惩.戒(chěng)
2.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
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_________。
②他们两人素未谋面,还要请你______一下,让他们彼此熟悉熟悉。
③根治“豆腐渣”工程,______要严格质量管理,______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徘徊引见不仅/还 B.徜徉引荐不仅/还
C.徜徉引见既/又D.徘徊引荐既/又
3.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
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
C.到处都是帮凶。
()
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
4.完全符合原文的一句是()A.真的猛士,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B.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得以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C.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5. 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句子成分。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
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主语是________谓语是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
6.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7.选出解释“以”字和“为”字有误的各项()A.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介词,把)
B.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连词,为了)
C.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介词,用)
D.她的名字一次为我所见。
(介词,被)
E.为庸人设计。
(介词,被)
F.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动词,用)
8.“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3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9.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10.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1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12.“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3.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17题。
怀念西府海棠
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
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人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其气势虽然比不上杜甫当年在孔明祠堂前看到的那一些古柏:“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然而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里溢满了力量。
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天半的粉红色彩云。
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有如春天的催眠曲。
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
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
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
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
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
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
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
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
代替它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
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
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
但是现在我真想相信起来,我真希望有一个天国。
可是我知道,须弥山已经为印度人所独占,他们把自己的天国乐园安放在那里。
昆仑山又为中国人所垄断,王母娘娘就被安顿在那里。
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
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我相信,它决不会忘记了自己呆了多年的美丽的燕园,每当三春繁花盛开之际,它一定会来到人间,驾临燕园,风前月下,凭吊一番。
“环珮空归月下魂”,明妃之魂归来,还有环珮之声。
西府海棠之魂归来时,能有什么迹象呢?我说不出,我只能时时来到办公楼前,在翠柏影中,等候倩魂。
我是多么想为海棠招魂啊!结果恐怕只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奈何,奈何!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流满了泪水。
(有删节)14.本文题目为“怀念西府海棠”,开头却写两棵翠柏,有什么作用?
15.“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6.本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7.“阆苑乐土”是作者向往的地方,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社会成为“阆苑乐土”呢?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人与人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8—21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默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