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雅俗共赏、融传统于现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合璧、雅俗共赏、融传统于现代
作者:宫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
摘要:作为五十至七十年代旅美的台湾华文作家群的代表,於梨华的小说艺术融汇中西、技巧娴熟。

在美学风格上融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悲剧精神与一体,在文体艺术上也中西合璧、雅俗共赏、融传统于现代。

於梨华小说的艺术特色总体上比较稳定,个性化特征鲜明,开拓了华文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海外华文作家;美华作家;於梨华;小说;艺术特色;美学风格
作者简介:宫芳,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职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02
在美国华文文学史上,五十至七十年代旅美的台湾华文作家群表达了一种可贵的族属意识和文化思考,也为现代华文文学史留下了一批技巧娴熟、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

中西异质文化在他们的手中对话、借鉴与融合,产生新的审美情趣和文体范式。

作为旅美台湾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於梨华的小说无论在美学风格上还是在文体艺术上,都个性鲜明、融汇中西,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美学风格
於梨华的作品大多偏向人生黑暗的一面,显得沉重、忧郁,具有旅美台湾作家群共有的悲情美。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悲剧。

即使有喜剧,也只是悲剧的另一面。

但人是不会放弃扭转这个悲剧的命运的。

也许是这样,人才会有进步。

”1正如於梨华自述的那样,尽管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悲剧感,但并无大悲大痛的结局,有一种哀婉之美。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

镌刻于西方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是对人类不同时代的悲剧性处境的沉思。

西方古典悲剧表现的是人生充满欲求而求之不得的痛苦、是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人的无奈。

而现代悲剧揭示的则是人的理性与自然感性的冲突、人的精神世界与异化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冲突等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

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熏陶的於梨华也将这种悲剧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

所不同的是,她的作品少了一份西方艺术所崇尚的直露、激烈、铺张的刚性之美,多了一份中国传统艺术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她的小说里并不缺乏浪漫、激情和率真,但却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结尾处往往冲突得到一定的缓解。

比如《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邱先生的意外死亡带给牟天磊巨大的震撼,也促使他最终决心留下来继承邱先生的事业;《彼岸》中何洛笛晚年不幸得了癌症,引发了她痛苦的思想斗争,但
她最终选择了安乐死,保持了灵魂的尊严和宁静。

这样的处理虽然缺少西方古典悲剧那种深沉博大的气势,却拥有了中国古典悲剧平衡、和谐、统一的韵致。

於梨华这种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审美认同还表现她作品的许多其他方面,比如她对东方女性美和自然美的赞赏,对中国古典艺术情趣的眷恋等。

深在的文化乡愁,使得身处异域的华文作家渴望回到永恒的古典,回到唐诗宋词积淀而成的东方韵味。

於梨华曾在自传中如此表达这种审美乡愁,“走遍美国,不但没有找到一个‘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简单而动人的画面,即使连垂柳与竹林这两笔中国山水画里不可少的着墨也遍寻不遇。

唯有在普镇住的那几年,倒是看到过康乃奇湖畔的柳树,可惜不是垂柳;而湖上那座桥,行人不多,来去的车辆却终日不停,破坏了那一角落的幽静,更捕捉不到那一份‘向暮春风杨柳丝’的意境了。

”2
于是,於梨华便用文字织染出一片富有中国韵味的美感世界。

她小说中的华人女子以与众不同的东方女性美吸引着周围的人,“简苑若像多数的中国女孩,属于纤细典雅一类,白净的瓜子脸,细嫩的脖子,微削的美人肩,窄窄的腰……苑若是茉莉,淡淡的,羞怯的,舒开花瓣,送出一阵阵令人舒眉的清香。

”3她笔下的美国风景也沾染上了中国诗词的意境,“蔚湖并不是湖,而是个庞大的水库;三面环山,一面是自然加人工的公园,沿着水库是一条委婉的,平铺了方石板的行人道。

走在上面,往下望,是一平如镜的蓄水池,往上看,是葱翠的山峦,再往上,则是碧蓝的天,一朵云都没有,就一直蓝到极限。

夏将尽,鸟声也稀了,只觉一派安宁,沉静,与世无争的宁静。

”4作者将古典文学里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嫁接到现代化的美国,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海外游子对于中国意识的表达,不仅在于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和关注,更在于对“美学中国”的眷恋和营造。

於梨华对细节美的敏锐,充满诗意的抒情性表达,细腻委婉的文风,不仅源于她那独特的女性作家气质,更是源于中国艺术含蓄隽永、诗画一体的审美意趣。

当这种东方古典美弥漫渗透到带有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悲剧中时,大大增强了於梨华小说的美学价值。

2、文体艺术
於梨华曾被夏志清誉为“精致的文体家”5,她的小说拥有独具一格的文体艺术。

於梨华的小说既有高雅的旨趣、严肃的思考,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清新流畅的语言,是一种具有通俗小说特点的高雅文学。

她的创作手法以写实为主,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示和批判现实社会。

同时,她对现代人“人性异化” 、“追寻自我”和“寻找归属”等文学主题的表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事结构的创新,对性本能的直露描写等,又具有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她的小说是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意识流和意境营造是於梨华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

作家将这两种手法运用得精彩自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於梨华并不是真正的意识流作家,但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常常随着人物意识流动展开,以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心理活动来突破时空界限,将过
去、现在、未来穿插糅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比如小说《傅家的儿女们》描写傅家的儿女们一起乘飞机由美返台探亲,每个人都躺在飞机的座椅上浮想联翩、回忆丛生,不知是梦还是醒,敷演出一系列的错综交缠的故事。

这种以主观的心理结构多层次立体地编织情节的手法,不仅将人物复杂深广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也与各位主人公下飞机之后的现实活动形成强烈的对比。

与纯粹的意识流作品如白先勇的《游园惊梦》等相比,於梨华作品中意识流动虽然也纷繁、跳跃,但总与人物的现实处境有密切的联系,有清晰的思想脉络可循,显得自然、连贯,不会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

於梨华善于利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摹景物和形象,尤其善于选用恰当意象来营造符合人物心理的优美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好的意境要做到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陆机《文赋》)。

於梨华描写景物时细腻逼真、不落俗套,富有中国传统的伤春悲秋的文人情怀,使自然之物弥漫渗透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在小说《雪地上的星星》里,作者用这样的景色来渲染罗梅卜爱情之梦破灭后的心情,“外面的雪已停了,却呼啸着狂风,放肆地将地上的雪凝起来又摔回去。

一眼望去,茫茫一片。

秃秃的树,黑了的天,遥远遥远的黑夜。

在风的戏弄下,地上的雪,有的堆得很高,有的削薄一层。

全是干雪,踩上去松脆爽散,街灯撒下光来,在雪地上撒了无数无数的星粒,比星星还小,比星星还亮,比星星还多的星粒像无数个灿烂的希望。

可是当她蹲下去伸手去抓,抓的是一把冰冷的雪,冷的直透她的骨髓。

希望破灭时,不也是这种感觉吗?”6 在这段具有写意风格的景物描写里,人物心理与自然化为一体。

女主人公像风中的雪一样为命运戏弄,爱情的希望像雪地上的星星一样一触即化,人物凄清孤独的心境融于雪境之中。

於梨华的语言情感炽烈,诗意盎然,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在保持了中国语言的特点时,又大量吸收西方语言的技巧和语法。

她的文中经常出现有多重修饰成分的欧化长句,容量很大,节奏丰富,且花样翻新,自然流畅,不给人累赘生硬的感觉。

欧化语法、词汇也随处可见,既有异国情调,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而她对语言诗化效果的追求,显然是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

小说中排比、对偶等平行句式的频繁运用,叠字、双声等语汇的大量出现,选词造句的凝炼考究、绘声绘色,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形式的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

下面这一段文字可以充分展示於梨华的语言特色,“在海的边缘,在她眼目能及的海那边的边缘,淡淡的镶着一细条红霞,极细,极细致,但极清晰,突破了刚要告退的苍茫的黑夜及尚未踏入晨曦的乳白,只在她一眨眼之间,那条红霞冉冉上升,将它温柔的,但绝不暧昧的身躯伸延开来,盈盈地捧出一弯彤红的,透亮的,温润的,给人带来热量,希望,光亮的太阳。

先是弯弯的像刚切开的西瓜的上缘,然后,半身,然后,赤裸裸的,全部呈现在她眼前,都是在一瞬间的事。

”7 这种中西合璧的个性化语言与其所反映的内容和谐统一,读来新鲜有趣,余韵无穷。

於梨华的小说艺术中西合璧,雅俗共赏,融传统于现代,开拓了华文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於梨华的艺术特色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后期作品中,她的美学风格中的感伤郁愤逐渐淡化平和,表现手法也摆脱早期的实验痕迹,走向成熟圆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林海音.“野女孩”和“严肃先生”[M]//於梨华.情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6.
2、哈迎飞、吕若涵.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58.
3、於梨华.也是秋天[M]// 刘俊.海外华文文学读本中篇小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13.
4、於梨华.彼岸[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4.
5、夏志清.《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序[M]//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4.
6、於梨华.雪地上的星星[M]// /於梨华.情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129.
7、於梨华.彼岸[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