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复习
高中化学选修4人教版复习:4.2锂离子电池的详细介绍
![高中化学选修4人教版复习:4.2锂离子电池的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cfcd9caf46527d3240ce0d5.png)
6.能量密度表示方法有两种,一为体积能量密度(Wh/l),另一 为重量能量密度(Wh/kg),用以表示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能取出的 能量。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那么在同能量的情况下电池的尺寸/ 质量越小。
Li+变少
Li+的移动方向为从LixC6 Li+
放电时:
负极
Li1-xCoO2
正极
负极 LixC6 - xe- = xLi++ C6
正极 Li1-xCoO2 + xe- + xLi+ = LiCoO2
充电时: 正变阳,负变阴
充电时:
阴极 xLi+ + xe- + C6 = LixC6 阳极 LiCoO2 - xe- = Li1-xCoO2 + xLi+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principle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
解题方法: 根据Li+的移动方向
钴酸锂电池放电
Li+变多
原电池正向正,负向负 电解池阳向阴,阴向阳
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C6 (x<1)。
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以石墨为主,石墨的理 论克容量372mAh/g。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理论克容量只有 160mAh/g,而三元材料镍钴锰(NCM)约为200mAh/g。根据木 桶理论,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限取决于正极材料,所 以当前能够达到的能量密度水平大约在100~200Wh/kg,这 一数值还是比较低的,在许多场合都成为锂离子电池应用 的瓶颈。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电动汽车领域,在体积和重 量都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电动 汽车的单次最大行驶里程,于是出现了“里程焦虑症”这 一特有的名词。如果要使得电动汽车的单次行驶里程达到 500公里(与传统燃油车相当),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必须达 到300Wh/kg以上。
历史选修4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案]
![历史选修4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4d1d0190c69ec3d5bb75f0.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四章复习题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四章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9912f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e.png)
人教版选修4第三、四章复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用水稀释0.1mol/L 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O H NH ()OH (23⋅-c cB .)OH ()O H NH (23-⋅c cC .c (H +)和c (OH -)的乘积D .OH -的物质的量2. 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 .用10mL 量筒量取7.13mL 稀盐酸B .用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C .用广泛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 为2.3D .用25mL 滴定管做中和滴定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0mL3. 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 .AlCl 3B .KHCO 3C .Fe 2(SO 4)3D .NH 4HCO 34.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 固体②H 2O ③NH 4Cl 固体 ④CH 3COONa 固体 ⑤NaNO 3固体 ⑥KCl 溶液A .②④⑥B .①②C .②③⑤D .②④⑤⑥ 5. 在25℃时,100mL 0.4mol/L 的盐酸与等体积0.6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 )A .6B .5C .12D .136.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HCO 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O 3-+H 2OH 3O ++CO 32- B .H 2SO 3的电离方程式H 2SO 32H ++SO 32- C .CO 32-的水解方程式:CO 32-+2H 2O H 2CO 3+2OH -D .CaCO 3的电离方程式:CaCO 3 Ca 2++CO 32-7.pH 相同的氨水、NaOH 和Ba(OH)2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 、Y 、Z 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pH 仍然相同,则X 、Y 、Z 的关系是( )A .X =Y =ZB .X >Y =ZC .X <Y =ZD .X =Y <Z8.常温时,将pH 为5的HCl 溶液与pH 为2的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A .2×10-12mol/L B.1/2(10-9+10-12)mol/L C.(10-9+10-12)mol/L D.1/2(10-5+10-2)9.下列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10mL0.1mol/L氨水与10mL0.1mol/L盐酸混合:c(Cl—)> c(NH4+)> c(OH—)> c(H+)B.10mL0.1mol/L NH4 Cl溶液与5mL0.2mol/L NaOH溶液混合:c(Na+)=c(Cl—)> c(OH—)> c(H+) C.10mL0.1mol/LCH3COOH溶液与5mL0.2mol/L NaOH溶液混合:c(Na+)=c(CH3COO—)> c(OH—)> c(H+)D.10mL0.5mol/LCH3COONa溶液与6mL1mol/L盐酸混合:c(Cl—)>c(Na+)> c(OH—)> c(H+) 10.难溶盐A m B n离子积为K sp,已知常温下BaSO4的溶解度为2.33×10-4g,则其K sp为( ) A.2.33×10-4B.1×10-5C.1×10-10D.1×10-1211.K2HPO4溶液中,HPO42―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对于平衡:HPO42-+H2O H++ PO43-,欲使溶液中c(HPO42-)、c(H+)、c(PO43-)三种离子溶度均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水B.加热C.加消石灰D.加硝酸银12.为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试剂不可以是( )A.NH3·H2O B.MgO C.Mg(OH)2 D.MgCO313.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煤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电解熔融Al2O3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炸药爆炸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D.镁条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14.关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电极为阴极B.原电池的负极、电解池的阳极都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D.电解时电解池的阳极一定是阴离子放电15.为了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使它与()A.直流电源负极相连B.铜板相连C.锡板相连D.直流电源正极相连16.银器的保护主要是维持它的原貌,对于轻微腐蚀蒙有硫化银的银器,可将其和铝片一起接触浸泡在稀NaOH溶液中,经一定时间污迹消失,取出后用水洗于净,再用软布或棉团擦光。
选修4复习提纲
![选修4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ae56fe79b89680203d82579.png)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⑪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
④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⑫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请问:唐太宗是否出身布衣?是开国皇帝吗?其帝位是通过宗法制继承的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选修4-4知识点
![选修4-4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2d9d15c281e53a5802ff80.png)
选修4-4复习讲义1. 极坐标系的概念: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 ,叫做极点; 自极点O 引一条射线OX 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2.点M 的极坐标:设M 是平面内一点,极点O 与点M 的距离OM 叫做点M 的极径,记为ρ; 以极轴Ox 为始边,射线OM 为终边的∠XOM 叫做点M 的极角,记为θ。
有序数对),(θρ叫做点M 的极坐标,记为M ),(θρ.极坐标),(θρ与)Z k )(2k ,(∈+πθρ表示同一个点。
极点O 的坐标为)R )(,0(∈θθ.3. 若0<ρ,则0>-ρ,规定点),(θρ-与点),(θρ关于极点对称,即),(θρ-与),(θπρ+表示同一点。
如果规定πθρ20,0≤≤>,那么除极点外,平面内的点可用唯一的极坐标),(θρ表示;同时,极坐标),(θρ表示的点也是唯一确定的。
4.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0x (xy tan ,sin y ,cos x ,y x 222≠===+=θθρθρρ5. 圆的极坐标方程:在极坐标系中,以极点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r =ρ;在极坐标系中,以 )0,a (C (a>0)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θρ2acos =; 在极坐标系中,以)2,a (C π(a>0)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θρ2asin =;6. 在极坐标系中,)0(≥=ραθ表示以极点为起点的一条射线;)R (∈=ραθ表示过极点的一条直线.在极坐标系中,过点)0a )(0,a (A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是a cos =θρ.7.参数方程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 都是某个变数t 的函数⎩⎨⎧==),t (g y ),t (f x 并且对于t 的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所确定的点M(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变数x,y 的变数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期末基础知识复习及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期末基础知识复习及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6b60433d4b14e84246811.png)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期末基础知识复习及训练(含答案)基础知识点整理一、原电池基本概念理解。
1、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化学电池的分类:常见的原电池可以分为三类:(1)一次电池: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2)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3)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3、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总反应式:Zn+2H+=Zn2++H2↑4、常见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总结。
⑴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①结构:锌筒、填满MnO2的石墨、溶有NH4Cl的糊状物。
②电极反应负极:Zn-2e-=Zn2+正极:2NH4++2e-=2NH3+H2NH3和H2被Zn2+、MnO2吸收:MnO2+H2=MnO+H2O,Zn2++4NH3=Zn(NH3)42+⑵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①结构:铅板、填满PbO2的铅板、稀H2SO4。
②A.放电反应负极: Pb-2e-+ SO42- = PbSO4正极: PbO2 +2e-+4H+ + SO42- = PbSO4 + 2H2OB.充电反应:阴极:PbSO4 +2e-= Pb+ SO42-阳极:PbSO4 -2e- + 2H2O = PbO2 +4H+ + SO42-===总反应式:Pb + PbO 2 + 2H2SO4放电充电2PbSO4 + 2H2O5、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2)中Mg作负极,(3)(4)中Fe作负极B.(2)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3)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D.(4)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答案:B解析:(1)中Mg作负极;(2)中Al作负极;(3)中铜作负极;(4)是铁的吸氧腐蚀,Fe作负极。
2022届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4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Word版
![2022届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4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89386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a.png)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一)水溶液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以下电离平衡2H2O H3O++OH-,ΔH>0 简写为:H2O H++OH-;ΔH>0。
25℃时,c(H+)=c(OH-)=10-7mol·L-1水的电离程度: 1.8×10-7%水的离子积:K W=c(H+)·c(OH-)=10-14(25℃ )理解K W时要留意:(1)K W与温度有关,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温度上升,有利于水的电离,K W增大。
如100℃时,K W =10-12。
(2)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性或碱性的稀溶液。
不管哪种溶液均有如酸性溶液中{c(H+)酸+}·=K W碱性溶液中:{c(OH-)碱+} ·=K W(3)K W与c(H+)及c(OH-)的计算对于水溶液,要精确求算c(OH-)、c(H+)的大小,可依靠K W来计算。
对于中性溶液(或纯水),c(H+)=c(OH-)=。
而酸性溶液,若已知c(H+)、c(OH-)其中之一,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即可代入关系:K W=c(H+)c(OH-)求出。
应留意的是:在酸、碱性很弱的溶液中c(H+)和c(OH-)都很小,这时由水电离生成的c(H+)和c(OH-)与酸或碱供应的c(H+)或OH-的浓度较接近,因而不行忽视由水电离生成的c(H+)和c(OH-),应考虑水电离出来的c(H+)和OH-的浓度、并将总的离子浓度代入水的离子积常数关系式中进行求解。
(4)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1)酸、碱:抑制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的酸和碱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抑制)(2)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3)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两种水解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促进)2、溶液的酸碱性和pH(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
(2)pH:①水溶液里的H+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即pH=-lgc(H+)。
高二化学选修四 期末复习
![高二化学选修四 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bf76b0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9.png)
浓度
浓度大,速率快
压强
压强改变,引起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外因
温度
温度高,速率快
催化剂 加正催化剂,速率快
其他因素:光、颗粒大小、溶剂等。
注意: ①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用 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稀浓硫酸性质不同。
复习回顾
化学平衡
定义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影
内因 电解质本身性质,通常电解质越弱电 离程度越小。
响
因
①温度 越热越电离
素 外因
②浓度 越稀越电离
③同离子效应 离子增加逆移动
v
v(电离) v(电离)= v(结合) 处于平衡状态
v(结合)
0
t
④化学反应 离子减少正移动
❖特征:动、等、定、变
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电离平衡常数K,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酸 (或碱) 的酸(或碱)性越强。K值只随温度变化。
镁与NH4Cl溶液反应: NH4+ + H2O ⇌ NH3·H2O + H+ Mg + 2H+ = Mg2+ + H2↑ 总反应:Mg+ 2NH4Cl= MgCl2+2NH3 ↑ +H2↑
肥料的混用 草木灰不能和铵态氮肥混合
CO32- + H2O ⇌ HCO3- + OHNH4+ + OH-==NH3 ↑+ H2O
v=—△—c △t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影响因素
注意: ①速率为单位时间内平均速率; ②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计量数之比。 ③对于同一反应,不同物质表示速率,比较快慢 时,应转化成同一物质来比较
选修4第二章——化学平衡复习
![选修4第二章——化学平衡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0bc6b0ea6c30c2259019eaa.png)
①b<f ②915 ℃,2.0 MPa 时 E 的转化率为 60% 上述①~④中正确的有
二
解析
化学平衡
由表中数据分析得出该反应正向是吸热反应,然后逐项分 2G(g)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
析。反应 E(g)+F(s)
平衡逆向移动,故 b<54.0; 由 b 到 8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二
化学平衡
解析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平均相对分
子质量、压强及密度不能用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答案
B
二
化学平衡
3.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 (固体试 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2COONH4(s) 到化学平衡的是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 c(NH3)∶c(CO2)=2∶1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解析 该反应为有固体参与的非等体反应,且容器体积不变, 2NH3(g)+CO2(g)。 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 ( C )
二
化学平衡
(4)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问题: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后,无论平衡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都无法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 则平衡不移动。如对于 H2(g)+Br2(g) 2HBr(g),由于反应前后气体 的分子总数不变,外界压强增大或减小时,平衡无论正向或逆向移动 都不能减弱压强的改变。所以对于该反应,压强改变,平衡不发生移 动。②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不会影 响化学平衡。③当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与生产要求不一 致时,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如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选修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复 习
高二化学选修4期末复习版练习题
![高二化学选修4期末复习版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a73d6848d7c1c708a145d4.png)
一、选择题1.对于反应2SO 2(g)+O 2(g)2SO 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通入大量O 2 B .增大容器容积 C .移去部分SO 3 D .降低体系温度2.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NO 2(g)2NO(g)+O 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同时生成2n mol NO 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 2、NO 、O 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⑥ D .以上全部 3.反应aM(g)+bN(g) cP(g)+dQ(g)达到平衡时,M 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z 表示反应开始时N 的物质的量与M 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温同压同z 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 的体积分数增加B .同压同z 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 的体积分数增加C .同温同z 时,增加压强,平衡时Q 的体积分数增加D .同温同压时,增加z ,平衡时Q 的体积分数增加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N 2+3H 22NH 3反应,起始时N 2和H 2分别为10 mol 和30 mol ,当达到平衡时,N 2的转化率为30%。
若以NH 3作为起始反应物,反应条件与上述反应相同时,要使其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前者相同,则NH 3的起始物质的量和它的转化率正确的是 ( ) A .40 mol 35% B .20 mol 30% C .20 mol 70% D .10 mol 50% 5.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 B+C(g)-Q 达到平衡。
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
高中化学选修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复习 专题练习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复习 专题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6a09b771fe910ef12df83d.png)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定量分析;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依据。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2)表达式:(3)单位:mol·L-1·min-1或mol·L-1·s-1等.(4)注意点:①化学反应速率均取正值.②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用固体物质表示.③同一反应,选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注意区别平均速率和即时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反应物的结构、性质.(2)外因:①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②温度: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③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气体物质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要点二、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2)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3)化学平衡的特征:①逆:可逆反应②等:v(正)=v(逆)③动:动态平衡v(正)=v(逆)≠0④定: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⑤变:当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即发生移动要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1.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是v(正)≠v(逆).如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v(正)和v(逆),所以,加入催化剂,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2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要点四、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1、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nB pC+qD。
高中化学选修四复习课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96ef3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a.png)
高中化学选修四复习课教案课题: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计算反应速率;
4. 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确定反应级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示例演示速率方程式的计算。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组进行反应速率实验;
2.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汇总实验数据,确定反应级数。
四、练习(10分钟)
1. 解答相关题目,巩固知识点;
2. 总结常见的反应速率计算方法。
五、讨论与拓展(10分钟)
1. 分组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带领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应用反应速率的实际例子。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寻找相关实例,了解更多反应速率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和确定反应级数。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业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1363f57f524ccbff021841a.png)
第二单元复习一、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v)(1)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3)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2. 条件因素(外因):浓度(固体和纯液体除外),压强(方程式中必须要有气体),温度(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浓度和压强主要是通过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温度和压强主要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
3. 浓度和压强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温度和催化剂是分子总数不变。
三、化学平衡1. 定义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3. 判断平衡的依据四、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2.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 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
选修4专题一复习(国庆)
![选修4专题一复习(国庆)](https://img.taocdn.com/s3/m/f01c3dc908a1284ac85043df.png)
学生姓名朱怡溶科目化学授课进度第次课余次课年级高二授课教师王授课时间2014 年月日学前应知:一、学习目标:二、重点:三、难点:学习过程:相关考点分析:高考化学能与热能【热化学方程式书写】1、(大纲卷)已知AX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和76℃,AX5的熔点为167℃。
室温时AX3与气体X2反应生成 1 mol AX5,放出热量123.8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津改)工业上用H2在1100℃还原SiCl4来提纯Si,测得每生成1.12 kg纯硅需吸收a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徽)CuCl(s)与O2反应生成CuCl2(s)和一种黑色固体。
在25℃、101 kPa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 1 mol CuCl(s),放出44.4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4、(福建)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图所示。
(1)D是 (填离子符号)。
(2)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用离子符号表示)。
5、(2014新课标I)已知:甲醇脱水反应①2CH3OH(g)=CH3OCH3(g)+H2O(g) △H1=-23.9 kJ/mol甲醇制烯烃反应②2CH3OH(g)=C2H4 (g)+2H2O(g) △H2=-29.1 kJ/mol乙醇异构化反应③CH3CH2OH(g)=CH3OCH3(g) △H3=+50.7 kJ/mol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2H4 (g)+H2O(g)=C2H5OH(g)的△H= kJ/mol。
6、(新课标II )室温下,将1mol 的CuSO 4·5H 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 1,将1mol 的CuSO 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 2;CuSO 4·5H 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5H 2O(s) =====△CuSO 4(s)+5H 2O(l), 热效应为△H 3。
高二历史选修4复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4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e4b214ff00bed5b9f31d48.png)
高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1、1802年拿破仑发表演说:“现在有了一个政府,有了各种权力机构,但此外全国还剩下什么呢?一盘散沙……如果我们不在法国的土地上放下大堆大堆的花岗石作为基础,我们是建立不起共和国的。
”以上材料反映了拿破仑A.竭力维护共和制B.力图强化中央集权C.企图复辟封建帝制D.力主对外扩张,建立一统欧洲的大帝国2、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
”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放弃大陆军总司令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3、.拿破仑曾为自己的称帝这样辩解道:“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在如今的现实情境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之外不可能达到目标。
我这样做了。
怎么能因此而对我抱有成见呢?”这里拿破仑所说的“现实情境”是指A.封建势力强大,面临王朝复辟 B.内部政局不稳,外遭敌人侵略C.启蒙运动影响,革命蓬勃发展 D.国际局势紧张,民族危机严重4、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有着诸多相同之处①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②走上独裁道路③主持政局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外措施④反对封建专制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5、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
下列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是A. 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恋权位B. 主持编纂的《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C. 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D. 为美国的独立和民主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6、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
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甪直中学选修4复习资料
![甪直中学选修4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1ece0abed5b9f3f90f1c0b.png)
甪直中学选修4复习资料1.(2013届福建省高考压轴卷数学理试题)(1)[选修4 - 2:矩阵与变换]已知矩阵A 的逆矩阵113441122-⎡⎤-⎢⎥=⎢⎥⎢⎥-⎢⎥⎣⎦A ,求矩阵A 的特征值. 2.(2013届福建省高考压轴卷数学理试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极坐标中,已知圆C 经过点()4P π,,圆心为直线sin 3ρθπ⎛⎫-= ⎪⎝⎭与极轴的交点,求圆C 的极坐标方程.3.(2013届江苏省高考压轴卷数学试题)C.(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已知曲线C的参数方程是cos x a y ϕϕ=⎧⎪⎨=⎪⎩(ϕ为参数,0a >),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31x t y t =+⎧⎨=--⎩(t 为参数),曲线C 与直线l 有一个公共点在x 轴上,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坐标系. (Ⅰ)求曲线C 普通方程; (Ⅱ)若点12324(,),(,),(,)33A B C ππρθρθρθ++在曲线C 上,求222111||||||OA OB OC ++的值. 4.(2013新课标高考压轴卷(一)理科数学)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3R πθρ=∈,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2cos ,1cos 2,x y αα=⎧⎨=+⎩(α为参数),求直线l 与曲线C 的交点P 的直角坐标. 5.(2013届江苏省高考压轴卷数学试题)B.(矩阵与变换)设矩阵A 00m n ⎡⎤=⎢⎥⎣⎦,若矩阵A 的属于特征值1的一个特征向量为10⎡⎤⎢⎥⎣⎦,属于特征值2的一个特征向量为01⎡⎤⎢⎥⎣⎦,求实数m n , 的值.1【答案】(1)解:∵1-A A =E ,∴()11--A =A . ∵113441122-⎡⎤-⎢⎥=⎢⎥⎢⎥-⎢⎥⎣⎦A ,∴()11 2 32 1--⎡⎤=⎢⎥⎣⎦A =A . ∴矩阵A 的特征多项式为()22 3==342 1 f λλλλλ--⎡⎤--⎢⎥--⎣⎦. 令()=0f λ,解得矩阵A 的特征值12=1=4λλ-,. 2【答案】解:∵圆C 圆心为直线sin 3ρθπ⎛⎫-= ⎪⎝⎭与极轴的交点,∴在sin 3ρθπ⎛⎫-= ⎪⎝⎭中令=0θ,得1ρ=.∴圆C 的圆心坐标为(1,0). ∵圆C 经过点)4P π,,∴圆C 的半径为PC =.∴圆C 经过极点.∴圆C 的极坐标方程为=2cos ρθ. 3【答案】C.1313742328=⨯+⨯=4【答案】解:因为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3θρπ∈R , 所以直线l 的普通方程为y =,①又因为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2cos ,1cos 2x y αα=⎧⎨=+⎩(α为参数),所以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12y x =([2,2])x ∈-,② 联立①②解方程组得0,0x y =⎧⎨=⎩或 6.x y ⎧=⎪⎨=⎪⎩ 根据x的范围应舍去6,x y ⎧=⎪⎨=⎪⎩故P 点的直角坐标为(0,0).5【答案】B.由题意得01110000002011mn mn ⎧⎡⎤⎡⎤⎡⎤=⎪⎢⎥⎢⎥⎢⎥⎪⎣⎦⎣⎦⎣⎦⎨⎡⎤⎡⎤⎡⎤⎪=⎢⎥⎢⎥⎢⎥⎪⎣⎦⎣⎦⎣⎦⎩, , 化简得100002m n m n =⎧⎪⋅=⎪⎨⋅=⎪⎪=⎩,, , , 所以12m n =⎧⎨=⎩,.。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课件】-经典通用版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课件】-经典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816de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1.png)
考点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 要 吸收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_放__出_ 能量,化学键的 断裂和形成正是化学反应中能 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在25°C和101kPa下,断开1mol化 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与生成1mol相同化学键所放出 的能量 相等 . (3)在化学反应中,断裂旧键与 形成新键 这两 个过程所吸收和放出的能量 不相等 ,因此化学反 应必然伴随着 能量变化 .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
CaO(s)+H2O(l)=Ca(OH)2(s);△H8
A①
B④
C ②③④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 课件】-经典通用版
C
D ①②③
考点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判断方法: 比较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 小,当∑E(反应物)> ∑E (生成物)时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当∑E (反应物) < ∑E (生成物)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 课件】-经典通用版
2.计算方法: 1.能量角度:E生-E反 2.键能角度:E反-E生
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 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3.图像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复习—【教学 课件】-经典通用版
4.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C、H2、CO做还原剂的反应
课件】-经典通用版
考点2:反应热和焓变
1.对反应热和焓变的认识 (1)、概念:
有正负
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 反应的焓变。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与练习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c6ae63743323968011c92a6.png)
第一部分 电离平衡考点1 弱电解质的电离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把化合物分为和 。
根据电解质在 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 和 。
弱电解质 电离为离子,还有未电离的分子存在。
水也是 。
考点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 电离成 的速率和 重新结合成 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的特征:①弱:只有 才会存在电离平衡;②动:电离平衡是 平衡;③等:v 电离 v 结合(填﹥、=或﹤);④定:条件一定 与 的浓度一定;⑤变:条件改变, 破坏,发生移动。
3.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① 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② 外因:主要是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
a.温度:升温使电离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因为 是吸热过程。
b.浓度: 浓度,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 方向移动。
反馈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等体积的0.5mol·L -1的盐酸、0.5mol·L -1CH 3COOH 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导电能力:相同 C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前者大于后者B 、导电能力:前者大于后者 D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前者大于后者2、下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B 、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C 、强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D、水溶液中导电能力差的电解质一定是弱电解质4、在0.lmol•L-1醋酸溶液中存在:CH 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NaOH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B、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pH减小C、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H3COO—浓度减小5、将体积都为10mL、pH值均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amL和b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值均为5。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f858c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0.png)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第一章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肯定条件下,肯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汲取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缘由: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汲取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全部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留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需标出能量变更。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需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变更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留意以下几点:①探讨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探讨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汲取热量,所以它们参与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e3+ + 3H2O
B.Br- + H2O C.CO32- + 2H2O
Fe(OH)3 + 3H+
HBr + OHH2CO3 + 2OH-
D.NH4+ +2H2O
E. HF + H2O
NH3· H2O + H3O+
F + + H3O +
六、盐类水解的应用:
(一) 易水解盐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加相应的酸或碱
初读数 0.50 0.45 终读数 20.52 20.45 体积 mL
编 号 1 2
待测NaOH
体积 mL 浓度 mol• L-1
20.02 25.00
20.00 25.00
20.01 25.00
0.0800
3
0.00
20.01
返回
< 3.1
3.1~4.4 橙 8.2~10.0 粉红
>4.4 黄 >10.0 红
CuCl2、 Na2SO3、(NH4)2SO4 2.写出下列盐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例1:已知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试比较CH3COONa、Na2CO3、NaClO的PH值大小
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
溶液碱性: CH3COONa<Na2CO3<NaClO
例2:试比较 Na2S (aq) 、 NaHS (aq) 的碱性强弱
全对 [练习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______
③ 下列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___ __ ① H2( g )+1/2O2 ( g ) = H2O ( g ) ΔH1 = -241.8 kJ/mol ② 2H2( g )+O2 ( g ) =2H2O ( g ) ΔH2 =-483.6 kJ/molFຫໍສະໝຸດ 3+ + 3H2O
Fe(OH)3 + 3H+
配制 FeCl3溶液:加少量 稀盐酸 ;
配制 FeCl2溶液:加少量 稀盐酸和Fe粉 ; 配制 FeSO4溶液:加少量 稀硫酸和Fe粉 ;
(七) 为什么热的纯碱去污能力更强? 升温,促进CO32–水解。 (八)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Al2(SO4)3 和 NaHCO3溶液:
Al3+ 与 CO32– 2Al3+ + 3CO32– + 3H2O
(三)盐作净化剂的原理:明矾、FeCl3 等
Al 3+ + 3H2O
Fe 3+ + 3H2O
Al(OH)3 (胶体) + 3H +
Fe (OH)3 (胶体) + 3H +
本身无毒,胶体可吸附不溶性杂质,起到净水作用。
•⑶、溶度积规则: 任意时刻浓度:Qc = [c(Mn+)] m ·[c(Am-)] n 当: Qc > Ksp 过饱和,析出沉淀, • Qc = Ksp 饱和,平衡状态 • Qc < Ksp 未饱和。 例: 20℃时, Ksp(PbI2)=7.1×10-9,将 4×10-3mol/l的Pb(NO3)溶液与4×10-3mol/l KI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会有沉淀生成?
③ H2( g )+1/2O2 (g)= H2O ( l ) ΔH3 = -285.8 kJ/mol
④ 2H2( g )+O2 ( g ) =2H2O ( l ) ΔH4 = -571.6 kJ/mol
例、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 应为:H+(aq)+OH-(aq)=H2O(l)△ H= -57.3 KJ/mol ,分别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 硫 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反应热分别为△H1 △H2 △H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二) 判定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l3+ 与 AlO2– Al 3+ + 3AlO2 – +6 H2O Al3+ 与 HCO3– Al 3+ + 3HCO3 – Al3+ 与 S2–
2Al 3+ + 3S 2– + 6H2O
4 Al(OH)3
2Al(OH)3 + 3CO2
Al(OH)3 + 3CO2 2Al(OH)3 + 3H2S
作业布置∶
1. 3mol C2H4燃烧时,生成液态水和CO2 同时放出2700KJ的热。 2. 常温下14克CO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 烧,放出140KJ热量。
3.若1 g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
CO2(g)时放热20kJ。 4. 1mol氢氧化钠与足量硫酸完全反应 放出57.3KJ的热量。
随堂练习
甲基橙
红 < 8.2
酚酞
无色
< 5.0 石蕊 红
5.0~8.0 紫
>8.0 蓝
练习: 用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实验中,以甲基橙 为指示剂,滴定到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 化是( B ) A、由黄色变为红色 B、由黄色 变为橙色 C、由橙色变为红色 D、由红色 变为橙色
误差分析 若起始平视,终时仰视,则C待 偏大 。
若起始平视,终时俯视,C待 偏小 。
若先仰视后俯视,则C待 偏小 。
①滴定管只用水洗,未用标准溶液润洗,C待
。
③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C待
。
①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液体溅出,C待
⑥若指示剂变色后又立即恢复原色, C待
。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下列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Al2(SO4)3、 NaF、 Na2CO3、
3. 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酸HA与碱 NaOH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是( D ) A. 酸性 B. 中性 C. 碱性 D. 不能确定
4. 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因促进水的 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是( C ) A. 硫酸 B. NaOH C. 硫酸铝 D. 碳酸钠
练一练:
1 .下列水解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水解平衡属于化学平衡的一种,所以水解平 衡同样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二.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2)外因: 受浓度、温度及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盐 + 水
水解反应 中和反应
酸 + 碱
温度:水解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浓度:溶液越稀,水解程度增大。
18
碱 性: Na2S (aq)
>
NaHS (aq)
1. 在溶液中,不能发生水解的离子是(
A、ClO 3+ C、Fe
–
B、CO3 2– D、SO4
2–
D
)
2. 下列盐的水溶液中,哪些呈酸性( ①③④ )
哪些呈碱性(
②⑤
)
① FeCl3 ④ AgNO3
② NaClO ⑤ Na2S
③ (NH4)2SO4 ⑥ K2SO4
△H1 > △H3> △H2
中和热的测定
(1)仪器: (2)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3)实验中碱需加过 量的原因?
练习:用0.1000 mol•L-1的HCl溶液滴定25.00ml的NaOH 溶液,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求NaOH溶液的物质量浓度。 滴入标准盐酸的体积 c(HCl)=0.1000mol• 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