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威海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Al 27 S 32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
..
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有人提出下列做法:在马路上铺设“光触媒”(如二氧化钛)物质,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转化、分解成对人体、环境基本无害的物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此法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催化剂表面氧化生成CO2
B.此法可将汽车尾气中的NOx在催化剂表面氧化生成N2
C.此法可将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还原成三氧化硫
D.此法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的唯一途径
2.下列叙述,从化学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
C.加碘食盐中加入的I2有利于防止地方缺碘病。
D.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SO2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发生
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工业制O2 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品红褪色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⑥久置浓
硝酸变黄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⑤⑥D.③④⑤
4.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低
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
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D.生成的Cu2(OH)3Cl俗名为铜绿
5.根据实验目的判断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6.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除去CH4中的少量C2H4:通过盛有饱和溴水的洗气瓶
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后,除去水层
C.将ag铜丝灼烧成黑色后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变红,质量小于a g
D.提取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取出有机层再分离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C.P和As属于第V 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强
D.原子序数为8和14的元素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稳定化合物
8.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既有气体生成最终又有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FeCl3溶液中②过量的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
③浓硫酸铵溶液加入到氯化钡溶液中④ 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有沉淀产生,继续通人CO2,沉淀溶解
溶液中加入Na2SO3产生沉淀,再通入NO2,沉淀完全溶解
B.向BaCl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过量NaHSO4溶液,沉淀消失D.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10.右图为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分子中含有12个H原子
B.一氯代物有4种
C.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该物质属于芳香烃化合物
11.磷钨酸H3PW12O40等杂多酸可代替浓硫酸用于乙酸乙酯的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3PW12O40在该酯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C.H3PW12O40、KH2PW12O40与Na3PW12O40中都有相同的原子团
D.硅钨酸H4 SiW12O40也是一种杂多酸,其中W的化合价为+6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①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2H+ + Cl - + ClO-
②将金属钠加入水中2Na + 2H2O = 2Na+ + 2OH- + H2↑
③石灰石溶于醋酸CaCO3+2CH3COOH=2CH3COO-+ Ca2++CO2↑+H2O
④氧化铁可溶于氢碘酸:Fe2O3+6H+=2Fe3++3H2O
⑤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石灰水:Ca2+ +2OH-+2HCO3-=CaCO3↓+CO32- +2H2O
⑥Na2S溶液呈碱性:S2-+H2O=HS-+OH-
⑦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Cu2++2Na =2Na+ +Cu
⑧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 SO42-= BaSO4↓
A.①②⑤B.②③⑤ C .④⑥⑦D.②③⑧
1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36g D2O含有的电子数为20N A;
②15.6g Na2O2与过量CO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③含4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转移电子数为2N A;
④在标准状况下,22.4LCH2Cl2的物质的量为1mol;
⑤标况下,2.24LSO3中含有0.1N A个SO3分子;
⑥6.4gCu与过量硫粉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 A;
A .②⑥
B .③⑤
C .②④
D .②⑤
14.将足量的CO 2不断通入KOH 、Ba(OH) 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 2的量的关系
可表示为
15.已知反应:3BrF 3+5H 2O =HBrO 3 +9HF +O 2↑+ Br 2,如有3mol BrF 3参加反应,则被还
原的BrF 3的物质的量为
A .1.2mol
B .2mol
C .1.6mol
D .0.8mol
16.将a g 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Na 2O 2固
体,充分反应后,固体增加的质量大于a g 的是
A .CO 和H 2
B .
C 6H 12O 6 C .C 2H 4O
D .CH 2O
17
18.已知酸性条件下有反应:2Cu + == Cu 2+ + Cu 。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由于反应温度不同,
可能产生Cu 或Cu 2O ,两者都是红色固体。
某同学对某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红色固体产物作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列表如下:
由此推出本次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产物:
A .是Cu
B .是Cu 2O
C .一定有Cu,一定有Cu 2O
D .一定有Cu 2O,可能有Cu
19.用过量的H 2SO 4、NaOH 、NH 3·H 2O 、NaCl 等溶液, 按图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则溶液①④是 A .①NH 3·H 2O ④NaCl B .①NaCl ④H 2SO 4 C .①NaOH ④ H 2SO 4 D .①H 2SO 4 ④NaCl
c
20.诱抗素是一种植物体内存在的内源激素,在举国欢庆新中国60华诞之际,
北京大街小巷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剂,以保证鲜花盛开, 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诱抗素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
B .S-诱抗素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
C .S-诱抗素能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
D .1molS-诱抗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别与1molNaOH 发生反应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1.Ⅱ卷共4页,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号填写清楚。
二、(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21.A 、B 、C 、D 是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 、C 及B 、D 分别位于同一主族,A 是自然界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 的最
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
(1)写出B 的元素符号:B_________,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2)B 与D 的氢化物较稳定的是 (填化学式),其中所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 (3)将A 2D 和DB 2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种均含A 、B 、C 、D 四种元素的化合物相互间发生反应,且生成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
22.做好环境消毒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防控专家表示,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消毒可防甲型H1N1流感。
(1)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 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未配平):
KClO 3+H 2C 2O 4+H 2SO 4===ClO 2↑+K 2SO 4+CO 2↑+H 2O.
在上述反应中 做氧化剂 ;0.5 mol KClO 3参加反应有 个电子转移。
(2)过碳酸钠是一种有多用途的新型氧系固态漂白剂,化学式可表示为Na 2CO 3·3H 2O 2,它具有Na 2CO 3和H 2O 2的双重性质。
过碳酸钠与下列物质均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失效,其中过碳酸钠只发生了氧化反应的是 。
A .稀硫酸
B .KMnO 4溶液
C .稀盐酸
D .Na 2SO 3溶液
23.电子工业上常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来制印刷电路板。
现将有一定量铜的印刷电路板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 2+和Fe 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1)写出铜与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溶液中Cu 2+和Fe 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3)若再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铜粉,经充分反应后,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只有Cu 2+
和Fe 2+,此时Cu 2+和Fe 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4.(1)在实验室中收集氧气,可选择右图装置
中的
(填选项字母)
(2)某实验需配制500 mL 0.5 mol/L 的NaOH 溶液,请计算:需要NaOH 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
某同学在配制时设计了如下五个操作步骤:
①向盛有NaOH 的烧杯中加入200 mL 蒸馏水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②继续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 。
③将NaOH 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 容量瓶中。
④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小心洗涤2~3次后移入容量瓶。
⑤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加盖摇匀。
请将以上操作排出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按照右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拔掉分液漏斗玻璃塞,将A 逐滴加入B 中。
(1)①若A 是浓盐酸,B 为二氧化锰, 当将A 滴入B 中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当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C 、D 中有红棕色烟,则C 的化学式为: 。
②实验室常用MnO 2与浓盐酸共热制取Cl 2,也可用KClO 3,KMnO 4,K 2Cr 2O 7代替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
若制取等量的Cl 2需浓盐酸最少的是 A .KClO 3和浓盐酸反应 B .MnO 2和浓盐酸反应
C .KMnO 4和浓盐酸反应
D .K 2Cr 2O 7和浓盐酸反应
③在实验室中,要获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可以将它通过下图中的装置,其中瓶I 中盛放的是 。
④实验中多余的氯气必须吸收,以免污染空气。
下图是实验室用NaOH 吸收氯气的装置,为防止产生倒吸现象,合理的装置是 。
(2)若A 是乙醇,B 是生石灰,实验中观察到C 中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当C 中
黑色固体大部分变红时,关闭F ,然后往烧杯中加入热水,静止一会,观察到III 中试管壁出现了光亮的银镜。
则C 是 ,
试管E 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6.下图中,X 、C 为单质,A 为淡黄色固体,B 的阳离子与A 相同 (其
他物质均略去)
根据以上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D 的化学式为 (2)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 、
B 混合物中加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有机物A 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见下图, 其中2分子E 生成环状化合物F ,D 的结构简式为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类型:①,②。
(2)写出有机物C、F的结构简式:,。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B:,
E→G:。
(4)C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属于苯的二取代物,且既能起银镜反应,遇FeCl3溶液又能呈紫色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请写出其中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
山东省威海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
..
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A 2D 3C 4D 5B 6C 7D 8A 9C 10A
11B 12B 13A 14D 15B 16C 17A 18A 19B 20B
二、(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21.(8分)(1)B:O C:(2分,各1分)
(2)H2O 共价键(2分,各1分)
(3)SO2+2 H2S= 3S + 2H2O (2分)
(4)H++HSO3—=SO2↑+H2O(2分)
22.(5分)(1)KClO3(1分) 3.01×1023 (或0.5N A) (2分)
(2)B (2分)
23.(6分,每空2分)(1)Cu+2 Fe3+==Cu+2 Fe2+(2)1:2 (3)1:2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4.(5分)(1)AB(2分)
(2)10.0 g (2分)①③④②⑤(1分)
25.(11分)(1)①MnO2+4H+ +2 Cl-Mn2+ + Cl2↑+2H2O(2分)
Fe (1分)②A (2分)③饱和NaCl溶液,(1分)
④BC(2分)
(2)CuO (1分)
CH3CHO + 2[Ag(NH3)2]+ + 2OH-→ CH3COO- + NH4+ + 2Ag↓+ 3NH3 + H2O (2分)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6.(5分)(1) CO2(1分)
(2)2Na2O2+2H2O=4NaOH+O2;
NaOH+NaHCO3=Na2CO3+H2O(4分,各2分)
27.(10分)
(1) ①酯化(或取代)②加聚。
(2分,各1分)
(2)
(2分,各1分)
(3)
(4分,各2分)
(4)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