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
1.尺蛾的体色(黑色和浅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色的比例越来越高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黑尺蛾为了适应地衣的颜色体色逐渐变浅
B. 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不定向的改变
C. 黑尺蛾与白尺蛾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D. 该变化是由于黑尺蛾迁离白尺蛾迁入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A 、环境条件改变对尺蛾进行了选择使得黑化蛾频率降低而不是黑尺蛾为了适应地衣的颜色体色逐渐变浅 A错误
B、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B错误
C 、黑尺蛾与白尺蛾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C正确
D、该变化是由于环境调节改变引起的 D错误
2.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改变了基因频率
B. 出现了新的基因
C. 产生了生殖隔离
D. 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3.某地因甲虫成灾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来杀灭甲虫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回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甲虫数量变化过程中甲虫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诱导甲虫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C. 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D. 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未形成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错误
C.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错误
D.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未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 D正确
故选 D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规模较大的二倍体动物种群中 AA、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40% 含a 基因的雄配子有50%不育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 Aa个体所占比例是()
A. 1/16
B. 9/20
C. 2/5
D. 3/10
【答案】B
【解析】
解 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 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 则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 该种群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3∶2 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也是A∶a=3∶2 由于有50%的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所以该种群产生的雄配子A∶a=3∶1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9∶9∶2 其中Aa占9/20
故选 B
5.为了控制蚊子的数量某地区用杀虫剂杀灭蚊子的幼虫——孑孓从1964年开始用药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孑孓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 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R 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再使用杀虫剂后该地区蚊子的S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
B. 若1967年 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 则S的基因频率为2.5%
C. RR的个体在1969年中期几近消失说明在没有杀虫剂的环境下基因型为RR的幼虫生存适应能力低于SS的幼虫
D. 在该过程中杀虫剂首先诱发基因突变产生出R基因随后又起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C
【解析】解据题意分析可知 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不再使用杀虫剂后该地区蚊子的S 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A错误
B.S的基因频率=SS的基因型频率+1/2×RS的基因型频率=1% +1/2×4%=3% B错误
C.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RR基因型的幼虫生存适应能力较低 C正确
D.R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产生杀虫剂起到选择的作用 D错误
故选 C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且最重要的证据
B. 自然选择导致的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解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且重要的证据因为可以根据化石分布推断其所在时代 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错误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错误
故选 A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差异程度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D
【解析】
8.下列对生物进化学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B.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 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D. 拉马克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学者
【答案】C
【解析】
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
C、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促进了生物进化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错误
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正确
10.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 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 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变异的利与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A错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错误
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C正确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 D错误故选C
11.下列关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鸟的翅膀和昆虫的翅膀结构相似这是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B.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尾的阶段这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 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能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
D. 通过对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分析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A
【解析】解 A.比较解剖学是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 A错误
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过程都经历了有鳃裂和尾的阶段支持了人和鱼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 B正确
C.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即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密码子表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种类的说明所有的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C正确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故通过对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分析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正确
故选 A
12.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是()
A.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D. 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答案】C
【解析】
解 A.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有的观点 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有的观点 B错误
C.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 C正确
D.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是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有的观点 D错误
故选 C
13.下列关于进化和生态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C. 群落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D.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 A错误
B、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 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只有13个种群所以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 B错误
C、群落的空间结构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D正确
14.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
C.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并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解 A.将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多变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进行选择作用加快了进化的速度 A错误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不是同一个种群 B错误
C.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某些变异个体可能更有利于生存另外一些变异个体可能不利于生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C正确
D.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离是地理隔离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 D错误
故选 C
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基因突变而出现超级细菌
C. 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出现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共同进化使地球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A正确
B.“超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 B错误
C.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正确
故选 B
16.达尔文提出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逐渐证实了达尔文的这一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古代生物的形态结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 蝙蝠的翼手和人的上肢结构相似说明两种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C. 进化过程中即使没有新物种的产生和已有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也会变化
D. 种群内部、种群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答案】D
【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
B、蝙蝠的翼手和人的上肢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导致导致基因、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等生物多样性也会变化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不包括种群内部的作用
17.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猫叫综合征的病因属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
D. 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答案】C
【解析】
18.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M/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 M/m或其等位基因
B. 若四川雄性大熊猫中m基因频率为a 则该大熊猫种群中m基因频率也为a
C. 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两地区的大熊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差别较大因而属于不同物种
【答案】D
【解析】解 A.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为两个亚种有共同的祖先故在陕西大熊猫的X 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基因M或m及其等位基因 A正确
B.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雄性中该基因的基因频率等于雌性中的该基因的基因频率、等于整个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 B正确
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四川大熊猫更像熊陕西大熊猫更像猫这是在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
D.题干信息并未表明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已产生生殖隔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属于不同物种 D错误
故选 D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10分共计70分)
19.(1)一个猎豹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 猎豹种群中的个体一般有所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
19.(2)已知猎豹和花豹不属于同一个物种根本原因是________
19.(3)某猎豹种群甲是由基因型均为Aa的雌雄个体组成的它们之间由交配产生了三种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后代 23%AA、54%Aa、23%aa 那么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
19.(4)猎豹在捕食过程中一般没有将所有猎物都吃掉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策略而且在也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是________理论
【答案】基因库, 基因多样性
【解析】
【答案】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
【答案】否,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
【答案】精明的捕食者, 收割
【解析】
20.(1)欲证明T637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最简单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只有一条4号染色体上某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可确定此种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 且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变异
20.(2)配制4种浓度梯度的24-epiBL(24-表油菜素内酯)分别处理特青和T637 发现二者的叶夹角均会随着24-epiB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下图可判断特青和T637对不同浓度24-epiBL的敏感程度确认____________为油菜素内酯敏感型突变体
20.(3)若将某种抗虫基因导入T637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将此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成完整植株为确定抗虫基因是否整合到4号染色体上最简单的实验方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考虑粒型及抗虫性状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中粒型变小、抗虫∶粒型变小、不抗虫∶粒型正常、抗虫=_______________ 则抗虫基因整合到了4号染色体上且与粒型变小的基因不位于一条4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则抗虫基因整合到了4号染色体上且与粒型变小的基因位于一条4号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中粒型变小、抗虫∶粒型变小、不抗虫∶粒型正常、抗虫∶粒型正常、不抗虫=9∶3∶3∶1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取T637的分生组织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基因突变, 显性
【解析】解(1)鉴别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最简单的方法是取T637的分生组织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由题意可知突变体只有一条4号染色体上某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可确定此种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且为显性突变
【答案】(2)T637
【解析】(2)据图可知不同浓度24-epiBL处理后 T637的叶夹角变化较大推测其对24-epiBL敏感程度较大
【答案】(3)让导入抗虫基因后的T637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2∶1∶1, ②粒型变小、抗虫∶粒型正常、不抗虫, ③抗虫基因未整合到4号染色体上
【解析】(3)若将某种抗虫基因导入T637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将此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成完整植株为确定抗虫基因是否整合到4号染色体上最简单的实验方案为让导入抗虫基因后的T637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假设粒型变小基因为A 粒型正常基因为a 抗虫基因为B 有下列3种情况
分析可知图示3种情况分别对应答案中的3种预期结果
①若子代中粒型变小、抗虫(AaB)∶粒型变小、不抗虫(AA)∶粒型正常、抗虫(aaBB)=2∶1∶1 则抗虫基因整合到了4号染色体上且与粒型变小的基因不位于一条4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粒型变小、抗虫(AaB、AABB)∶粒型正常、不抗虫(aa)=3∶1 则抗虫基因整合到了4号染色体上且与粒型变小的基因位于一条4号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中粒型变小、抗虫(AABB、AaBB、AAB、AaB)∶粒型变小、不抗虫(AA、Aa)∶粒型正常、抗虫(aaB、aaBB)∶粒型正常、不抗虫(aa)=9∶3∶3∶1 则抗虫基因未整合到4号染色体上
21.(1)控制落粒性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1”或“2”)对同源染色体上 F_2不落粒水稻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21.(2)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请说明理由________
21.(3)野生稻成熟后多表现落粒请说明其生物学意义(答出2点即可)________ 21.(4)水稻的紫粒和白粒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SSR 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如CA 重复或GT重复)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次数不同(如CACACA或CACACACA)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人员将纯种紫粒和白粒水稻杂交 F_1全为紫粒 F_1自交后提取 F_2中结白色籽粒的60株单株的叶肉细胞DNA 利用4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 标记进行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假设实验过程无突变发生)
①推测白粒基因和白粒亲本4号染色体SSR 标记均位于4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3号和58号单株出现特殊的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2, 4/7
【解析】解(1)据题意和图解可知落粒与不落粒杂交后代全为落粒则落粒为显性
F_1自交后代落粒∶不落粒=9∶7 为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由基因A、a和B、b表示根据自交结果说明当A、
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落粒其他均表现为不落粒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控制水稻该性状的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F_2不落粒水稻植株共计7份其中中杂合子占4份其
比例为4/7
【答案】(2)不会, 因为落粒水稻需要含有2种显性基因而杂合不落粒水稻只含有1
种显性基因其自交后代不可能出现含2种显性基因的个体
【解析】(2)据(1)分析可知不落粒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 则杂合不落粒水
稻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其自交后都表现为不落粒没有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3)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和萌发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减少被动物采食
【解析】(3)野生稻多表现落粒落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和萌发有利
于水稻种群的繁衍减少被动物采食
【答案】(4)①图2中\ F_2白粒植株4号染色体的SSR 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多数与白粒水稻亲本4号染色体的SSR 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基本一致, ②\ F_1形成配子过程中
果皮颜色基因与SSR 标记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同时含白色果皮基因和紫粒水稻亲
本SSR标记的配子
【解析】(4)①图2中 F_2白粒植株4号染色体的SSR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多数与白
粒水稻亲本4号染色体的SSR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可以推测白粒基因和
白粒亲本4号染色体SSR标记均位于4号染色体上
②3号和58号单株出现特殊的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原因是 F_1形成配子过程中果皮
颜色基因与SSR 标记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同时含白色果皮基因和紫粒水稻亲本SSR标记的配子
22.(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2.(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
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
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22.(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
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
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
【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
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
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
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答案】(3)52.4%, 没有
【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