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健忘的教授教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及笄:“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绾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绾发.
(3)弱冠:“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之义,所以应读作
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2.让学生读文章的题目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其做了哪些方面的修改.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1)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如“一张”改为“一幅”.
(2)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如删去“我越看他”“越”。
(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添“教室”.
(4)把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改为短句子。如将第三句话分解成短句子。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把一种情感体验写出来。
3。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2)教师小结: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①第一种情况: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②第二种情况:回顾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
(6)古稀: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后来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7)期颐: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3、选出意思相近或意思相反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引人注目一筹莫展相安无事
欢天喜地垂头丧气坚定不移
将信将疑举世闻名窃窃私语
胸有成竹想法设法神气活现
安然无恙交头接耳愁眉苦脸
千方百计海底捞针惊弓之鸟
近义成语
()-()()-()
()-()()-()
反义成语
()-()()-()
()-()()-()
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②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让学生说出“道"和“返”的意思。
预设:“道旁李"中的“道"是道路的意思,“道路”中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溺而不返”中的“返”是返回的意思,“返回”的“返"也是返回的意思.
③课件出示第三行词语,让学生说出“复”和“守”的意思。
预设:“冀复得兔”中的“复”是重复的意思,“重复”的“复”也是重复的意思。“守株待兔”的“守”是守候的意思,“守候”的“守”也是守候的意思。
(4)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5)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例句:
①爸爸出差去了,我非常想念他,虽然他只离开了三天,可我感觉比三个月还要漫长。②比赛结束了,裁判即将宣布最后的结果。这一刻的等待,就像等了整整一个世纪.
③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五年的快乐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
④我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今天终于拿到了八级证书。回顾七年的学习过程,好像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归纳学生的问题。(健忘的教授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健忘?他真的健忘吗?……)
4.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怎么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相信你们在文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雕像栩栩如生丑陋造型
2、(1)惶惑(2)栩栩如生
3、略
4、(1)324(2)132(3)132
5、(1)没有头厚实粗壮的坚定的叉开着
(2)没有头走路哇
(3)栩栩如生肌肉筋络生命力
(4)外表的形象观念和主张
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8。补充: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进行“我学大师改作文"活动。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两段话,学生自选一段,自行修改。
(2)小组交流,讨论内容,最终定稿。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张画像》,让学生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并自己总结出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
(1)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4)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且有所成就了,人到四十岁就应该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了.其中“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
(5)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称“花甲”。后来用以形容年纪,指人六十岁.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第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1)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如将“差不多,教过我们的老师”调换顺序。
(2)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在“他”后面增加“走进教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后,教师质疑: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三、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的书写。
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全文。
《走路的人》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bólǎn nínɡshìzūn xún lǐnɡyù
()()() ( )
diāo xiànɡxǔxǔrúshēnɡchǒu lòu zào xínɡ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惶恐疑惑。()
(2)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二、思维碰撞,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的分组辩论。
2.教师小结: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5)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学生交流加点字对应的词语,并说明理由.教师相机点拨。
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组例句,并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十秒钟”却说“时间太长了”,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那么长,却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预设:“四十秒钟"很短,可“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是因为大家急切地想把孩子救上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那么长,却说“一转眼就过去了",是因为将时间放到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它是短暂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教师展开指导。
(1)分步出示本题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加点的字,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第一行词语,让学生说出“坚”和“应”的意思。
预设:“吾盾之坚”中的“坚”是坚固的意思,“坚固”中的“坚”也是坚固的意思。“弗能应"中的“应”是应答的意思,“应答”的“应”也是应答的意思。
(1)绝: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③独一无二的;④极、最。
绝无仅有()走上绝路()绝佳选择()
(2)举:①全;②往上托;③兴起;④推选。
举世无双()举办奥运会()举重比赛()
(3)张:①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紧缩的东西放开;②陈设,铺排;③看,望;④量词。
张弓搭箭()东张西望()张灯结彩()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4、健忘的教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有十分“健忘"的人。
4。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了解伊里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1)那座人物雕像(),没有手,只有()的身躯和两条()、()、( )像是在走路的腿。
(2)他没有手、(),因为他正在专心()!
(3)他(米开朗琪罗)的人物塑像(),每一块(),每一条(),都充满了()。
(4)因为他(罗丹)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更是艺术家内心的()。
参考答案
一、
1、博览凝视遵循领域
三、个性解读,领悟课文。
1。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并找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4。思考:从教授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几组词语在字数上面有何相同点?
预设:这几组词语都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加点的单音节词的。
(3)让学生再读每一组词语,找一找加点字和其释义之间的共同点。
预设:每组词语的释义中都包含了加点字.
(4)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我们在理解文言文词语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②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2。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冷静思考,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方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本单元所学,另一方面则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3)改正错别字和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如将“象”改为“像”,删去两个“扑腾”中间的顿号.
(4)合理划分了段落。如将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将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合并.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准确、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文章内容合理,语句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1)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跳水》中的船长作出决定时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②《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和《跳水》中的船长的思维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
预设:①《田忌赛马》中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齐威王和田忌的马实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三等,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拼,胜负难以预料,但要是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就极有可能实现三局两胜。《跳水》中船长作出决定时的想法:孩子站得那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