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50分
一、18分(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 滂.(páng)沱仓颉.(jié)强.(qiáng)人所难咎.(jiù)由自取
B. 窥.(kuī)见匀调.(tiáo)风靡.(mí)一时负隅.(yǔ)顽抗
C. 窈.(yáo)窕戛.(gá)然讷.(nè)言敏行倾筐倒箧.(qiè)
D. 惩.(chéng)罚岑.(cén)寂泾.(jīng)渭分明觥.(gōng)筹交错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 巉.(chán)岩蓊.(wěng)郁奴颜婢.(bēi)膝呕.(ōu)心沥血
B. 缟.(gǎo)素苔.(tāi)藓联袂.(mèi)而至汗流浃.(jiá)背
C. 遒劲.(jìn)羯.(jié)鼓刚愎.(bì)自用混.(hún)混沌沌
D. 恣.(zì)意回溯.(sù)卖官鬻.(yù)爵横槊.(shuò)赋诗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凋谢料峭摩拳擦掌流言蜚语
B. 冥想萦绕好高鹜远伶牙利齿
C. 管辖寂廖磬竹难书涅而不缁
D. 震憾淅沥岌岌可危凤毛鳞角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旌旗椽子没精打彩旁证博引
B. 僻静黏合蓬荜生辉功亏一篑
C. 辜负糜鹿合盘托出绵薄之力
D. 园圃惊蜇密而不宣膏粱子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
A. 诗情画意的周村古商城景区正在举办一场传统民俗婚礼,往来的行人纷纷祝愿新人鸾凤和鸣
....、一生幸福。

B. XX男人懂得幽默,生活不但休闲,而且附庸风雅
....,古玩书画都有所涉猎,为这座城市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C. 不从运营体制、管理模式等根本层面进行变革,而仅仅靠涨价化解打车难的现状,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

D. 西直门桥外环方向出口处的事故,造成了道路拥堵,出口封闭。

许多车无法行驶,只得停在主路,成了涸辙之鲋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
A. 都江堰没有南方古镇式的清幽小道,更多的是皇城帝都般的大街、攀龙附凤
....的门廊、红彤彤的串串灯笼。

B. 消协主任表示,网购童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消费者仅凭介绍就购买童装,会存在一定风险。

C. 得知宝玉结婚的消息后,黛玉病情日重,万念俱灰,将作为自己和宝玉爱情见证的诗稿付之一炬
....。

D. 随着国际形势的动荡,经济数据扑朔迷离
....,如此大幅度的震荡将极大地影响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
A. 在足总杯半决赛中,为扭转败局,利物浦队教练贝尼特斯将场上队长杰拉德叫到场边,面授机宜
....。

B. 很难想象如果一言堂盛行,年轻人都俯首帖耳、前倨后恭
....,创新火花如何迸发,创新思想怎能涌流?
C. 所向披靡的林丹,已经用他手中的球拍,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所有质疑他能力的人噤若寒
...蝉.。

D. XX媒体纷纷肯定60年来大陆的巨大进步,对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进行了连篇累牍
....的报道。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
A. 韩愈在蓝田关前,望着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
....,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

B.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掀起了国内文学热潮。

人们对他的《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几部作品趋之若鹜
....,纷纷抢购。

C. 为迎接端午假期,商家准备了丰富的商品供人们选购,掀起了打折热潮。

一时间,商场内的商品米珠薪桂
....。

D. 我们承认干部的合理利益,但如果过多考虑个人,总是“不知足”,就会困于名缰利锁
....,甚至滑到邪路上去。

9. 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 王昌龄,唐代诗人,被后代称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情感饱满,雄壮热烈之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

B.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范仲淹并称“唐宋八大家”。

C. 余光中,当代诗人、作家。

语言优美,富有古典气息。

代表作有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四韵》等。

D. 阿贝托·加缪,法国作家,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小说《鼠疫》、《局外人》,散文《西西弗斯的神话》。

二、12分(每小题2分)
10.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早缫.而绪(cháo)其莳.也若子(shì)水波不兴.(xīng)
B. 酾.酒临江(shī)相与枕藉.(jí)辍飧.饔以劳吏者(sūn)
C. 举酒属.客(zhǔ)扣舷.而歌之(xuán)而卒.莫消长也(zú)
D. 将归于临皋.(gāo)如冯.虚御风(píng)悄.然而悲(qiǎo)
11.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纵:纵然
B. 渺.沧海之一粟渺:渺小
C. 其本.欲舒本:本来
D.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传扬
12.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莫:没有人
B.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恰好
C. 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听任
D. 促尔耕,勖.尔植勖:检查
13.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
A.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 知不可乎.骤得
D.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14.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舞.幽壑之潜蛟
A. 非有能硕.茂之也
B. 顺流而东.也
C. 名.我固当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15.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羡长江之.无穷
B. 客喜而.笑
惟江上之.清风旦视而.暮抚
C.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不抑耗其.实而已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三、12分
16. 按原文内容填空(12分,每小题1分)
(1)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_____________,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想北平》)
(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
(3)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______________,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听听那冷雨》)
(4)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XX词》)
(5)______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
(6)________________,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7)誓扫匈奴不顾身,______________。

(《陇西行》)
(8)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

(《月下独酌》)
(9)_______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0)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

(《前赤壁赋》)
(1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__________________。

(《后赤壁赋》)
四、8分
17. 请用“/”为划线句子断句
(1)樊姬,楚国之夫人也。

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日与贤相(虞丘子)语,不知日之晏也。

”樊姬掩口而笑,曰:“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2)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单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

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

第Ⅱ卷50分
五、20分
18. 请阅读柳宗元《梓人传》选段(有删改),完成文后问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
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
..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
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
...
....,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
...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者法.矣。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梓人款.其门款:敲(门)
B. 委.群材,会众工委:任命
C. 皆视其色.,俟其言色:脸色
D.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者法.矣法:学习
(2)对下列各句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吾指使而群工役焉指使:这里是“指挥”的意思,并无贬义。

B.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怒而退之:是说梓人因生气而撂下工作不干了。

C. 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无进退:不差毫厘之意,说明梓人计算精确。

D. 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能者用:有某方面技能的人就适合做具体的事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彼执斧者奔而右.左顾右.盼
B. 条.其纲纪而盈缩焉条.分缕析
C. 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蒸蒸日.上
D.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不名.一文
(4)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

B.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使用他的智慧,掌控全局,知人善用即可,而不必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具体事情。

C. 作者起初并不理解梓人的高薪待遇,亲眼见得他的工作之后方知其价值,也理解了上栋只书梓人姓字的惯例。

D. 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表明社会分工是具有等级性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

19.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后面的问题(共8分)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唐代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后二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诗句所描述的情境,将其写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散文。

(12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①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翻:反而。

提示:注意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六、18分
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藏在草间
耿立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

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道。

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瘁,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它们的毛发上或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带刺的颗粒。

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

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它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它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它们的关系一直复杂。

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

它们与农人的血脉相连,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如(《圣经》上说的:它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

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吧。

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

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

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

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

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它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和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然后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

镰刀、铲子、手。

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也并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送给它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糙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乎、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

他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

当他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去薅草,虽然他的步履蹒跚,手指还不能灵活转动。

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

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

父亲算得很清晰,一年到头,给自己种多少庄稼,其余的他也不会亏待。

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

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霜降了。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像长了骨头,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

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却再也挺不直。

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

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

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

往往有人添土的坟茔,上面草就少些。

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

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再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

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也将被草统属。

听,草在咯咯坏笑……笑在最后的毕竟是它们啊。

21.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表达错误的两项(4分)
A. 在作者心中,家乡的记忆与草密不可分,草的清芬是令他难忘的家乡的味道。

B. “草”是修饰乡村与庄稼的,不同于庄稼能够养活生命,所以草一直低眉顺眼。

C. 在草与庄稼的地盘之争中,农人们常常站在庄稼一边批评草,甚至要动手除草。

D. 父亲晚年留的一亩地,既养活自己又养活家畜生灵,也蕴含着他对土地的情感。

E. 当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说明这家族的后人已放弃和草抗拒,不愿再去扫墓了。

22. 如何理解作者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3分)
23. 请分析“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霜降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6分)
24. 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作者笔下草与乡村人的关系。

(5分)
第Ⅲ卷50分
七、50分
25. 请以“这里,我来过”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 D
3. A
4. B
5. A
6. C
7. A
8. D
9. B
二、课内文言文
10. D 11. B 12. D 13. D 14. A 15. D
三、16. 略。

四、17. (1)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2)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之至也
五、
18. B B C D
19.(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秋季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

营造了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氛围。

(2)第三句写部署得力将领奋力出击,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统帅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

(分析时抓“催”、“飞将”)第四句写务求全歼进犯敌军的决断,显示出必胜信念。

(分析时抓“匹马还”)
20. 略。

六、
21. B E
22. 答案要点:
1)春天里万物复苏,草的生长渐有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味;
2)而一场春雨,草芽的生机勃发更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美感。

23. 答案要点:
1)作者运用了比拟(拟人)、排比的写作手法。

2)将节气拟人化,表达了时间的紧促与无情。

3)表达了生命流逝的不可抗;表达了子女对父亲年华老去的心酸之感,也暗示着父亲与草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4. 答案要点:
1)人们居住的乡村藏在草间。

2)草与人们血脉相连。

3)草使乡间有了诗意。

4)虽然农人常常为了庄稼而除去草,但是也要为草带来的生命感恩。

5)草是农人一生的陪伴。

6)草与人一样有着生命轮转,但比人更久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