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练习(15篇精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练习(15篇精编)
一、课外阅读。

一路花香
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

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
罐有条裂缝,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

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中,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

这样日复一日,过去了两年。

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

”挑水工问:“为什么呢?”“过去两年中,在你回主人家的路上,水总是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

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破水罐答道。

挑水工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一下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那些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
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但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

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有裂缝,并且利用了它。

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

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儿,插在主人的花瓶里。

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这美丽的花朵呢?”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完好无损:______________
日复一日:_______________
2.把形容两只水罐特点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A.惭愧自卑B.骄傲自大C.神奇无比
(1)完好的水罐(____)
(2)破损的水罐(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印度有个____,他有两只水罐,一只____,另一只____。

他巧妙地利用____的水罐,
浇灌路边的____,留下了一路花香。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

A.有能力就显摆,没能力就甘心退后
B.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课内阅读。

我们奇妙的世界(节选)
冬天,我们看到了冰雪,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个透明的玩具气球。

()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各种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颜色各异的羽毛。

1.照样子写词语。

一把把(刀剑)一颗颗(________)
一把把(________)一颗颗(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里。

如果……就……只要……就……
3.作者通过仔细地_______、_______从房檐上垂下来的______和落下来的
______,发现了冬天的美。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注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 D.表示声音的延长或感情的延续
三、阅读短文。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小男孩儿,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

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

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

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
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

”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就是这篇作文,()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老师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朗诵了这篇作文,并写下了批语: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

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小男孩儿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

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制作的大信封里。

他()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

妈妈一睁开眼睛,他就()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礼物?”
他笑笑说:“我的作文。

”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把下面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静静地深深地甜甜地动情地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上。

不仅……还……因为……所以……
3.读了这篇短文,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作文,妈妈的眼睛里流出了热泪,是因为()
A.老师的批语真好。

B.孩子会给妈妈送生日礼物了。

C.妈妈被这篇作文感动了,知道了怎样格外呵护孩子。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

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

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

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

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

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1.用“_____”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_____(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_____”“_____”“_____”,需要用_____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 )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 )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 )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 )
五、课外阅读。

天山美景
七月的新疆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就是骑马上天山了。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般的________(冰冷凉爽)。

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________(闪耀照耀)着银光。

在那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________(嫩绿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开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有一条条________(清澈清晰)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
1.从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到横线上。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并指出它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天山的
________。

4.细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 )
(2)春天的花园比得过天山的美丽。

( )
(3)天山比春天的花园美丽。

( )
(4)这是一个反问句。

( )
六、课外阅读。

九寨沟的
九塞沟的秋天,就像迷人的童话世界。

沿着珍珠木桥慢慢行进,仿佛是踏着一串欢快跳跃的音符,桥下那又浅又急的水流,从蜂窝状的滩上急速跳过,溅起起万朵水花,在阳光折射下鲜艳夺目,好像千万颗珍珠在滚落。

木桥走100多米,就来到珍珠滩瀑布。

那瀑布远看像一幅白色屏障,截断弯弯曲曲的小河。

近看却好似一匹美丽的白色绸缎,它从大约40米高的山石顶上飘落下来,撞在岩石上,便飞花碎玉般地溅开了,随着一阵阵山风,它们又如烟、如雾、如尘地飘散在空中。

那瀑布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在山间久久回荡…
五花海的景色更迷人。

它好像一只开屏献彩的孔崔,鲜艳夺目。

宽阔的海底,铺着厚厚的钙化质,上面长满许多藻类,加上横七竖八的枯树技,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这儿一团墨绿,那ル一片宝蓝,这儿一点鹅黄,那儿一块翡翠,好像孔崔舒展的翅膀。

秋雨过后,湖水有些微涨,但湖面如镜,可以看见鱼儿无声无息地在彩色的世界中漫游…
九寨沟的秋天真美!
1.请将文章的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用“”画出来。

3.找出文章第三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绘了九赛沟的哪几处景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从珍珠滩瀑布的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能概括短文内容的句子,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的猪笼草
奶奶家阳台上养了很多花草,我最喜欢的是那盆会捉虫的猪笼草。

猪笼草长得很奇特。

笔直的主干上没有分枝,两侧伸出很长很长的叶柄,叶柄上端是又宽又平的假叶,假叶尖伸出一根又细又长的卷须,卷须上还有一个会捉虫的花罐,花罐口上长着一片桃形的叶子。

花罐内壁光溜溜的,底部积了一些“水”,听奶奶说,这些“水”还会“吃”虫子呢!
猪笼草不会走动怎么能捉到虫子呢?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偷偷躲在阳台上观看猪笼草捉虫。

一会儿,一只蝴蝶不慌不忙地落在花罐口上,尽情地吮吸着什么,吸着吸着,突然,蝴蝶掉进花罐里,花罐口上那片叶子马上将它盖住。

我赶紧跑过去,掀开“盖子”一看,只见蝴蝶正在花罐底部的“水”面上无力地拍打着翅膀……我好奇地在花罐口摸了摸,又把手指头放进嘴里吮了吮。

哦,我明白了,原来猪笼草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来招引昆虫。

昆虫只要嘴一馋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即使是飞翔本领很高的昆虫也无法逃脱。

自那以后,我常常去看看那盆有趣的猪笼草。

1.猪笼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将概括猪笼草特点的词语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猪笼草的?下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主干→叶柄→卷须→假叶→花罐→花罐底部的“水”
B.主干→叶柄→假叶→卷须→花罐→花罐底部的“水”
3.猪笼草是怎样捉虫子的?请用“”画出描写猪笼草捉虫子的过程的句子。

4.“我”偷偷地躲在阳台上观看猪笼草捉虫,终于明白了猪笼草能捉虫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甲)有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乙)初夏,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丙)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

②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
(),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
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③小城的街道也美。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④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将下列短语正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填序号)
A.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B.一片片红云中
2.“开得那么热闹”中“热闹”一词说明了()。

A.小城赏花的人很多
B.小城的凤凰树很多
C.凤凰花争奇斗艳,争相怒放
3.第①②③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画上波浪线。

4.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庭院的树的?(填序号)
甲句:____ 乙句:____ 丙句:____
A.树的香味浓B.树开花热闹 C.树的种类多
5.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填序号)
A.总结全文 B.启示下文
九、阅读与感受。

大车队
一队载着瓦罐的大车,正从一个陡峭的山坡往下走。

车队主人赶着第一辆车小心翼翼地走在前头,让其余的车在坡顶等候。

为了不让大车往山下滑,驯良的骏马几乎用身体的后半部顶着货车,一步一步向下挪。

可是坡顶上的一批年轻的马却大骂可怜的骏马没有能耐:“嘿,大家夸你是骏马,真是奇怪啊,瞧你,慢吞吞简直像只爬行的大虾!哎呀,差点撞到岩石上。

斜啦,又歪啦!胆子放大些呀!瞧,又撞上了。

哎,真是一头蠢驴!要
是上山或者在夜里,那还情有可原,可现在是下山啊,而且又在白天!既然你没本事,就应该驮水去。

待会瞧我的,看我怎么下山,我保证分秒不会浪费,让车子飞一般下山。


于是轮到年轻的马了,它弓起脊梁,挺起胸膛,拉起货车上路啦。

但是它刚一起步就开始摇晃,身后的大车催促它,车速变得越来越快。

小马索性撒开四蹄飞奔起来,大车碾过石头,越过沟壑,一路上跌跌撞撞。

最后马儿拖着货车“轰隆”一声,翻进了山沟,报销了主人的一车瓦罐。

选自《克雷洛夫寓言》
1.文中的主人公是()。

A.车队的主人 B.驯良的骏马 C.年轻的马 D.载瓦罐的大车
2.年轻的马报销了主人的一车瓦罐的主要原因是()。

A.瓦罐太重 B.山坡太陡 C.动作太慢 D.年轻的马太骄傲
3.第三自然段中“哎,真是一头蠢驴!”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的马对骏马的赞美B.年轻的马对骏马的佩服
C.年轻的马对骏马的同情D.年轻的马对骏马的嘲笑
4.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先回答哪句写得好,再写出好在哪里。

①瞧你,慢吞吞的。

②瞧你,慢吞吞简直像只爬行的大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一枚扣花》,完成练习。

一枚扣花
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

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

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

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人山人海,商场的人更多。

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

正当我被五颜六色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

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
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

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急忙挤出人群。

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眼睛。

他一见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给我。

我接过一看,咦,这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儿地“啊,啊……”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

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

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四下环顾,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

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然而我没有找见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金不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是____描写,画“”的句子是____描写。

3.“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你认为聋哑人可敬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中“微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聋哑人拾到一枚扣花。

B.因为聋哑人很有礼貌,对待别人很热情。

C.因为聋哑人脸上总是乐呵呵的,有些痴。

D.因为聋哑人听不清楚“我”说的话。

5.短文末尾为什么说扣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美丽呢?请写出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内阅读。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当綴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响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成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戴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滴滴答答…叮叮略……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江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润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小声说话。

(___________)
(2)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___________)
2.文中的”音乐家”指的是________ 和________ 。

3.文中有许多表示声音的词,请找出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 。

全文主要运用的修醉手法是_____ 。

十二、阅读理解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手到外地去工作。

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

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

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
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

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作客。

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
“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

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

”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这个朋友看。

1.给这篇短文加一个题目。

2.在第2小“□”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挺.要好 A、硬而直() B、杰出() C、很()
②迫.切 A、强迫() B、接近() C、急切()
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陈旧()便宜()顺利()
5.为什么说那件就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鸡萝丝去散步(节选)
这天,母鸡萝丝走出家门去散.(sǎn sàn)步。

它没有发现,一只狐狸从后
面悄悄地跟了上来。

萝丝穿过院子,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

可狐狸一脚踩到了钉耙(pá),钉耙一个反弹.(tán dàn),竖了起来,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狐狸被打得头晕
眼花。

萝丝继续往前走,绕过池塘。

狐狸扑了上来,可它脚下一滑,扑了个空,“扑通”一声,掉进了池塘里,水花四溅,狐狸差点儿被淹死。

萝丝继续往前走,翻过干草垛(duò)。

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不小心一头扎进了干草垛里,狼狈极了。

萝丝继续往前走,经过磨坊时,脚钩住了一根线,狐狸扑上来时,面粉袋的口子正好打开,面粉全都洒在了狐狸的身上,压得它动弹不得。

萝丝继续往前走,钻过栅栏。

狐狸看见栅栏的缝隙太小,钻不过去,就用力一跳扑了上来,可它却跌到了栅栏旁边的手推车里。

萝丝继续往前走,从蜂箱下面走了过去。

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蜂箱破裂了,里面的蜜蜂把狐狸追得抱头鼠窜。

……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形容头脑昏晕,眼睛发花的样子。

(________)
②形容一点儿都不能动的样子。

(________)
③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写出一个:
___ 。

4.母鸡萝丝散步时经过了哪些地方?填一填。

院子⇨⇨⇨磨坊⇨⇨
5.请你结合选文,预测一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写一写。

______
十四、阅读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在短文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2.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读文中画“——”的语句,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
A.这句话强调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多到鱼和水各占一半的程度。

B.这句话强调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但并不真是鱼和水各占一半,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4.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这段话使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____)
②四个“有的”写尽了海里所有种类的鱼的不同样子和形态。

(____)
③鱼多从一个方面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资源丰富,与文章题目的“富饶”相照应。

(____)
十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粽子
每年端午节,住在怡保的家婆便大忙特忙。

白天,她抹粽叶、洗糯米、腌猪肉、剥栗子、切鱿鱼丝、浸冬菇。

忙到子夜,桌上堆起像山一样高的粽子。

不是传统的三角形的,而是厚实的椭圆形,每个足足一斤重。

凌晨一时,她正式生起炭火把粽子放入巨型的大锅里煮,彻夜地煮。

她自己呢,也彻底夜不眠,守在炭炉边,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在大锅里加水。

垂在耳旁的鬓(bìn)发,为汗湿透,火光一照,银亮银亮的。

此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

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情,让我想起烧陶的艺人。

天泛鱼肚白了,粽子还在锅里滚。

她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乏一股脑儿地抹到湿湿的面巾上,又去守她的粽子。

粽子足足嘶叫了10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凉,然后,平均地分成了几份,搁(gē)进竹篮里,让她几个远道而来的儿子携回家去,给媳妇、给孩儿们吃。

粽子里各种材料的香味,深深地渗(shèn)进了粒粒分明、绝不粘口的糯米里,食毕,余香犹存。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不浸水,煮它十个小时,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原因是:别人买不到她独有的两项“材料”——耐心与爱心。

1.按照原文填空。

(__________)的大锅(__________)的面巾(__________)的糯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