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
章节
教学目
标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由事入理,掌握类比、对比手法。
3.理解柳宗元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难点
重点:理清论述思路,分析论证特点。
难点:由事入理,掌握类比、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一、情境导入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
追求不加掩饰的东晋陶渊明“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唐代杜甫“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20岁中进士。
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晚年居官柳州,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罗池庙祭祀他。
三、文题解读
种树:种树的人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
橐驼,即骆驼。
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为什么不用真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讽喻性极强的寓言式说理文。
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四、背景解读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人烟稀少。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
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六、体裁剖析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七、整体感知
1.根据文章内容,为郭橐驼建立一个人才档案,并简要概括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种树技艺高超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侧面描写)(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正面描写)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对比、反衬)
郭橐驼是一个外形丑陋、心胸豁达、身残而自信、技艺高超、理明的植树能手。
2.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顺应天性)
木之性日以离矣(勤虑害树)
3.在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时,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铺陈手法。
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
4.《种树郭橐驼传》,作者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其”就是郭橐驼,“事”就是种树之事,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警戒。
“传其事”就是记录郭橐驼种树的秘诀,“为官戒”就是将种树之理移于“养人之术”。
5.从文中看,“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这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
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作者通过层层类比,从种树之道推出治民之道,他植者勤虑
害树,官吏繁政扰民。
只有像郭橐驼一样顺民之天性能治理
好百姓。
作者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
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八、艺术特色赏析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简洁而生动。
简洁体现了史传
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
如第一段介绍人物,通
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驼者形象便跃
然纸上,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类比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
性的,如郭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
的批评。
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谈“养人”即“治民”,这本身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3、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
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
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种“知种树而已”的驼者
欲止已言。
作者在朴实简单的对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
颇具讽刺意味。
九、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
】
古今异义
1、故乡
..人号之“驼”【故乡(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
2、既然
..已【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
3、去.不复顾【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不抑耗其实
..而已【其实(古义,两个词,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若不过
..焉则不及【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
6、其实
..害之【其实(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字.而幼孩【字(古义,抚育;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8、吾小人
..辍飧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地位低下的人,指老百姓;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9、故病.且怠【病(古义,困苦;今义,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10、得养人
..术【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一词多义
1、虽
(1)虽.窥伺效慕(即使)(2)虽.曰爱之(虽然)2、故
(1)其土欲故.(旧,这里是原来的土)(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2)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3)故不我若.也(比得上,赶得上)
*(4)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5、长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生长)
(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名词用为动词,治理)
6、病
(1)病.瘘(患,患……病,名作动)(2)故病.且怠(困苦)
7、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8、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2)既然.已(这样)(3)然.吾居乡(然而)
9、以
(1)早实以.蕃(而且,表递进)
(2)以.致其性焉尔;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表修饰)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5)而卒以.祸(因为)
(6)又何以.蕃吾生(用)
10、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1、则
(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
(2)他植者则.不然;则.又爱之太恩(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病.瘘(病:患,患……病)
(2)名.我固当(名:称呼)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5)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
(6)见长.人者(长:治理)
(7)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8)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作传)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
(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4、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
..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果早;蕃,使……结果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
聚,使……聚集。
)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
)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业:以……为职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官理,非吾业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凭什么】
(2)定语后置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
3、省略句
①苟有能反(于)是者
②然吾居(于)乡
③而卒以(之)祸
④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方法点拨
1.写人叙事类文言文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量很大, 纪事本末体、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等都以写人叙事为主, 另外还包括行状、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说等体裁。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规范(或常用结构)
2.纪事本末体类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特点: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
3.掌握纪事本末体文本阅读技巧
以事件为中心读文的总体思路根据纪事本末体文本特点,读文方法总结如下:第一步:统览全文,找出事件,初步划分层次。
第二步:联系文言文第3题,重读文本,了解每个事件的大意。
第三步:精读文本,联系人物观点及事件结果,归纳概括每个事件的主旨要义。
4.巧借题中相关信息,助力答题
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
在读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一下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
找到对应,通过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
文言文阅读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和观点态度,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要先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课堂小结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作业布置整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