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音乐三年级《 阿拉木汗》江海燕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试讲比赛教学设计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阿拉木汗》教学设计
一、作品分析
《阿拉木汗》又译《阿拉木罕》,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也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
以双人边歌边舞的方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
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歌曲生动、诙谐、流畅、欢快。
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欢快,有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感觉。
全曲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风格活跃而风趣。
由于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
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给人以伴随手鼓而舞的轻快感。
歌唱家胡松华和李谷一都演唱过该歌曲。
此曲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当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改编曲,如手风琴独奏曲《阿拉木汗》、民乐合奏等。
二、教学目标
1.
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了解少数民族的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
感受维吾尔族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
能用课堂乐器为乐曲的主题旋律伴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用打击乐器为主旋律准确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二年级认识过的少数民族吗?2.
复习蒙古族歌曲《快乐的牧羊人》和鄂伦春族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3.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
(二)欣赏
1、请学生欣赏音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新的音乐“阿拉木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后。
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音乐,你听了以后,是开心,欢快呢?还是安静,温柔。
3、教师介绍,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旋律欢快
曲名《阿拉木汗》
4、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天山脚下,“维吾尔”这个名字是“团结”、“联合”之意。
这个民族的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人喜欢戴小花帽,女孩子的头发会编成很多的小辫子。
维吾尔族的民歌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根据维吾尔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曲《阿拉木汗》。
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A、它的演奏形式是什么?你听到了哪些乐器?
B、器乐版和声乐版有什么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5、欣赏主题旋律并用乐器伴奏。
(1)课件出示主题旋律以及器乐伴奏谱。
请同学们观察节奏谱,乐曲是4/4拍的,每小节有四拍。
响板的节奏出现在每一小节的第2、4拍上,在打这个节奏的时候,要在1、3拍上做出手向外打开的空拍动作。
(学生进行练习)
铃鼓的节奏出现在每小节的1、3拍上,那么两个节奏怎样配合呢?(学生练习)
(2)看打击乐器伴奏的示范录像,请同学们注意,三角铁的音响出现在什么地方?
(3)学生随着示范录像练习为主旋律伴奏。
(如果没有响板、铃鼓和三角铁,可用自制乐器代替。
如:空瓶子装入一些小豆子,代替三角铁、敲击空盒子代替铃鼓、两支笔对敲代替响板。
)
6、完整欣赏,认识乐器。
(1)再次完整欣赏民乐合奏《阿拉木汗》。
(2)这首好听乐曲都用了什么样乐器呢?(课件展示图片)二胡:音色有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
扬琴: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表现力极为丰富。
古筝: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
历史久远,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
琵琶:琵琶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
笛子: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悠扬。
这些乐器历史悠久,是我们的民族乐器中最常使用的几种。
这些乐器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在民族乐队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7、、表现乐曲:
(1)老师弹奏主旋律,请同学们分成三组随音乐慢速演奏响板、铃鼓、三角铁
(2)每种乐器请几位学生上台表现模仿领奏,其余同学可自由选择喜欢的乐器模仿。
3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