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江苏常州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江苏常州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A: 北京人采集狩猎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制作陶器
D: 相传黄帝制造船只
【答案】B
【解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故选B。
第2题.
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
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
A: 卧薪尝胆
B: 朝秦暮楚
C: 问鼎中原
D: 退避三舍
【答案】B
【解答】题干材料中有秦和楚两国国家,可知这个成语是朝秦暮楚,它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现常用来比喻人反复无常。
第3题.
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坚决主张抵抗的是()
A: 宰相寇准
B: 宋真宗
C: 大臣李纲
D: 宋钦宗
【答案】A
【解答】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等主张坚决抵抗,宋辽之间进行了澶州之战,北宋获胜。
第4题.
如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
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
A: 商
B: 周
C: 秦
D: 唐
【答案】D
【解答】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从此两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葡萄、苜蓿等作物从西域传入中原。
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是在唐朝,故D项正确。
故选D。
第5题.
《马关条约》允许外资在内地设厂开矿,这引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的忧虑,他们呼吁发展民族工商业,以抵制洋货的倾销。
这是近代前期某一救亡方案兴起的背景。
方案应是()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实业救国
D: 教育救国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允许外资在华设厂,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面对于此国人掀起实业救国思潮,故C正确;
自强、求富口号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故A不正确;
维新变法主张通过变革政治制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通过教育救国,故B、D不正确。
故选C。
第6题.
宣传画可以代表政府或某政府组织的态度。
如图宣传画体现的政治态度是()
A: 踊跃参军,抗美援朝
B: 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C: 联合英美,坚持抗战
D: 发动民众,支援北伐
【答案】B
【解答】题目给出的宣传画为象征抗日力量的两个人共同推动鼓轮,该宣传画体现的政治态度是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
第7题.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口号是时代的呐喊。
若为如图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你认为
哪句最合适()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C: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D: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答案】D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趁朝鲜内战之机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我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故若为题干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最合适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故D项正确。
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
故选D。
第8题.
197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发表声明,宣称美国将在今秋的联合国大会中,支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会的行动。
同时,美国将反对任何排除中华民国、剥夺它的联合国代表权的行动。
材料反映出()
A: 美国支持中国统一
B: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 联合国被中国操纵
D: 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
【答案】D
【解答】A.美国支持中国统一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美国将反对任何排除中华民国、剥夺它的联合国代表权的行动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10月24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D.题干所给材料中支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会的行动美国将反对任何排除中华民国、剥夺它的联合国代表权的行动表明美国一方面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支持中华民国,这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第9题.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时常用的方法,城邦诞生→共和时代→帝国时代→帝国分裂这一示意图有助于我们学习()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兴衰
C: 古巴比伦兴亡
D: 古印度历史
【答案】B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的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故B正确。
A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第10题.
下表是西欧约克福德庄园法庭审判案件统计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 农奴之间的矛盾最多
B: 庄园法庭处理庄园内部纠纷
C: 庄园法庭可以随时开庭审理案件
D: 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
【答案】B
【解答】从表中可以看出农奴与庄园主的纠纷是法庭案件的主要构成部分,庄园法庭处理庄园内部纠纷;庄园法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庄园法庭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维护佃户的利益。
故选B。
第11题.
11世纪到13世纪,西欧城市大量涌现。
在当时的英国,能算城市的恐怕只有伦敦:其人口数在12世纪末只有4万,但在一个世纪后就翻了一倍。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庄园经济的发展
B: 城市是当时金融和手工业的中心地带
C: 城市大学数量的增加
D: 城市自治运动的胜利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11世纪到13世纪,西欧城市大量涌现。
在当时的英国,能算城市的恐怕只有伦敦:其人口数在12世纪末只有4万,但在一个世纪后就翻了一倍可知西欧城市人口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
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
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
故选D。
第12题.
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主要是由于()A: 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
B: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答】为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这样,英国虽然保留了王位,但王权受到法律限制,国家政权实际由议会执掌。
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些是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解决革命的发展,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依据题干:欧洲范围的革命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解决革命的发展符合题意。
故选D。
第13题.
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日军进犯卢沟桥
B: 德军入侵波兰
C: 日军偷袭珍珠港
D: 德军入侵苏联
【答案】C
【解答】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
故选C。
第14题.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 丘尔发表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答案】D
【解答】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2.材料分析题
第1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衰世的基因。
他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二十五岁统一了女真各部,后脱离明朝建立了后金政权。
材料三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后改国号为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努尔哈赤的功绩。
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三说出皇太极的功绩。
(3)元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由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它们前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比较。
朝代元
朝
清
朝
统一各部
建国
改国
号
都城
【答案】
(1)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共同之处:努尔哈赤和阿保机、阿骨打、元昊、铁木真等少数民族首领都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3)
朝代元朝清朝
统一各部
成吉思汗
(铁木真)
努尔哈赤
建国忽必烈皇太极改国号元清
都城大都
沈阳
(后迁都北京)
【解答】第
(1)题的第一问、第
(2)
(3)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史实归纳。
第
(1)题第二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有阿保机、阿骨打、元昊、铁木真等,他们同努尔哈赤都完成了本民族的统一,建立政权;发展经济,推动本民族的发展,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
第16题.
中国与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
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两白银)
年代进口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中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的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答案】
(1)事件:新航路开辟。
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进口额高于出口额
(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原因: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从侵华战争、口岸开放、关税角度作答也可)
(3)原因:汲取半闭关导致发展落后的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答】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主要是有大量的美洲农产品传入到中国,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美洲农产品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改变了中国人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
同时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的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进口多于出口,出现逆差现
象,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附庸。
(3)从材料三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机器的半封闭导致了落后的教训,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