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助合作,让所有学生
要求:自由朗读,以四人为
都能参与课堂。
一小组,结合注释,理
解课文大意。遇到疑
难,互相讨论。不能解 1.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决,准备提问。
解决疑难。
2. 指名学生粗译课文。
(为体现语言的含蓄美,
不破坏意境,翻译时不求
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
解。)
3. 齐读课文,形成完
整的印象
四、品评陋室。
2. 讨论:俗话说“酒好 不怕巷子深”,结合本文说 说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在 当今社会中行得通吗? 五、布置仿写作业 作业:
1.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座右铭?
2. 写 一 段 话 表 述 你 对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看 法。
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激励学生。
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 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 大意。
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
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
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
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
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
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
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
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2. 简 介 作 者 和 写 作 背
1. 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 联系现实思考。 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 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 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 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 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 生存。
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 生的人生观。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 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 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 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 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 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 最高境界。
景。(板书:课题)
自读自查预习情况,自
二、初读课于向同伴学
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 指名读,指导学生注意 习。
读流利,注意停顿。
正音、句读。
读音:
xīn
rú
dú
德 馨 鸿儒 案牍
zhūgě
诸 葛庐
停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三、再读课文。
之劳形。
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的能力。
(一).思考题: 1. 陋室“陋”在何处,
“不陋”在何处? 陋:景致少、来客少、 思考:在文中找答案。
空间小 不陋:人品高尚 (德馨)、景色清幽雅致、 交往不俗、情趣高雅
2. 作 者 写 陋 室 有 何 用 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 陋室的状况吗?
借写陋室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志向——不愿追逐 名利、不求高官厚禄、安贫 乐道,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 法。 (二).拓展延伸:
铭》中“铭”作何解释?
问题: 1、陋室“陋”在何处,“不陋”在何处? 2、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3、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4、讨论: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结合本文说说你同意这个 观点吗?在当今社会中行得通吗?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陋室铭》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
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
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
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
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
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问题设计
引入:1. 请学生谈谈“铭”的来历,并说说在我们这篇《陋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预习:
1. 请学生谈谈“铭”的
1.你知道“铭”的来
来历,并说说在我们这篇 历吗?在我们这篇《陋室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自
《陋室铭》中“铭”作何解 铭》中“铭”作何解释? 主学习的习惯。
释?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
“座右铭”的由来:东 景。
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
3.通读课文,结合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
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理解作者高尚的情趣; 学会辨证的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弘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