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批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1解读
一、批注:心凝形释,冥合万化
1选自《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中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觉之游。

“向之游”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是一种消遣。

“向之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

“异态”与“怪特”形成对比,暗含“向之游”与“始之游’的对比。

②“皆我有也”意为“皆为我所有”,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如“被”、“见”、“于”等,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如本句。

被动句的主体对象往往给人无助、无辜之感,常常是受害者。

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所以本句中“皆”虽然表明赏游之全,但被动的语气却将一份遗憾流露出来。

③“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始”副词,曾经。

“未始知”三字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运用了“反笔手法”即反衬。

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

③“怪特”二字回应“异态”并统领下文。

]
[总评:第1段概述了平日一般游览情况,作者怀着“恒惴慄”的心情,在“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状态下,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却不知西山之怪特。

在“向之游”异态山水的映衬下,西山“特立”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时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

]
今年
..。

[①“今年”是指..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哪一年未写明,而在文章末尾写上“是岁元和四年”。

通常的写法是前面写明“元和四年”,后面就用“今年”,这里把它倒过来,又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写法。

就柳宗元写的很多游记来看,一般都不写明具体的年、月、日期。

这篇写上年、月、日期,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之不同,这次游西山值得记忆,大书特书,所以把具体的日期也写上。

②这里又用“始”字,前面的“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始”为第一个“始”字,是“未始知”,此处为第二个“始”字,是“始指异之”。

始,副词,才。

“始”字中可以品出作者觉得以前的游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游,而西山之游才是自己游的开始,表达作者对这次游的珍惜,更能体会到作者望西山而“异之”的那份惊喜和相见恨晚之情。

③“异之”是“以之为异”的意动用法,“异之”跟前面的“怪特”相呼应,还有补充的意思。

一个“异之”充分表现了柳宗元虽然与西山还未谋面但已经很倾慕了。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①从内容上看这几句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①交待了西山所在的地理位置,欲登西山,须先渡过湘江,再沿着染溪往前走。

②说明西山是人迹罕到的地方,因为西山长满了杂树和茅草,从而说明了攀登西山非常艰苦,必须
砍除草木才能前进。

正是这份艰难从侧面表现了西山的险峻陡峭,挺拔巍峨。

而如此险
峻陡峭,挺拔巍峨的西山最终却被子厚先生踏在脚下,这不正表现了子厚先生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挑战命运的顽强意志吗?其实“榛莽”“茅茷”,何尝不是象征着当时小人横行、奸佞当道的社会现实?“斫”、“焚”又何尝不是表现了子厚先生对现实的无情批判?②从句式上看“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前后两次都运用了对文的修辞手法,“向之游”的高山,深林,回溪是探寻的目的地,而这次所穷的西山是目的地,而“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都是过程。

强调了此次之游作者披荆斩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③同一个词语反复出现但意味截然不同。

“向之游”中“穷回溪”之“穷”表明的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的漫游。

(见上文所在语句)而“始之游”中“穷山之高而止”之“穷”表明有目的的追求,心情急不可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④虚词“而”字带出一连串动作(过、缘、斫、焚、穷)的最后结果。

其语气可译为“才”,表“直到…才…”有“不得不”之意。

把作者主动探寻,兴味盎然,
意犹未尽,满足而又略带遗憾的心情表露无遗。

]攀援而.登,箕踞
..而遨,[①“而”表修饰,“攀援”“箕踞”,都是修饰动词“登”“遨”的状态或方式。

其中“攀援”为同义的动词结合成并列结构,“箕踞”也是同义的动词。

前后两句构成对文。

②攀援: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

这里强调了作者主动探寻,不畏艰难。

和上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形成鲜明对照。

箕踞: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形似箕斗,在古代是一种无礼的放肆举动,此用以表示自由不拘。

此时作者虽作为内心恒惴慄的戮人,但在自然中找到自我,所以是放松而随性。

③“遨”就是“游”,不用“游”而用“遨”不只是用词上的避熟就生,更主要的是“遨”字的意境更为开阔,更能与下文“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四望如一”等语句相呼应。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此处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
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

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

]萦青
..
缭白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①“柳宗元特別讲究视觉中的色彩和动态。

“青”是指山,“白”是指水,青山白水互相缭绕着,山外有水,水外有山,一层山一层水,许多许多的山水相缭绕着,最远的地方一直达到天边。

“萦”、“绕”两个动词,把天地间调和成浩渺而灰蒙的世界,与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四望如一”的“望”,是方位词,所言“四向如一”,并不是说四面的风景都是一样,而是四面
望去许多景物都达到天边,都能在我的视线中而“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与培塿
..为类,[①“特立”与前文“始指异之”呼应,既是前文写景的小结,亦是后文情感的升华,更是柳宗元山水诗文所特有的清峭风格的形象化,是诗人的高洁,廉正,特立孤傲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联系柳宗元当时政治所处遭遇、现实的处境,是否可以把这里所描写的西山的高峻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卓然特立的影子,对自己不愿意同小人为伍的刚正不阿的品格、气质的写照?那么这段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实际上是曲折而含蓄的反映了作者的人格之美,表现了一种战斗的精神。

柳宗元的这种卓尔不群的特立人格在他的《江雪》中也有形象的展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雪中的钓翁正像特立的西山一样,是柳宗元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的映照。

再如“永州八记”之《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写石之奇:“突怒偃蹇,负士而出,争为奇状”,一个“怒”字写出丘石的积怨欲爆。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表示要冲破压力,显示才华,获取赞誉。

是写石更是写自己,即景会心,借石寄志。

“怪特”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②培塿,小土丘。

以土堆反衬西山怪特高耸,喻己品格清高,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与俗同流的情怀。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①悠悠,渺远。

颢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俱,一道。

涯,边际。

乎,形容词词尾。

洋洋,浩荡。

造物者,大自然。

穷,尽头。

“悠悠”表时间久远,“与颢气俱”界定其时间范畴,却又说“莫得其涯”;“洋洋”表空间广大,“与造物者游”界定其空间范畴,却又说“不知其所穷”。

“而”字的转折关系再次点明西山“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浩大无边。

②此句和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不谋而合。

庄子借此是用来形容一种逍遥游,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而柳宗元借来表达自己登上西山顶峰时所得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此时他不仅观赏到了山水的美丽,而且是心神凝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与大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了,此时似乎不再感觉到自身形体的存在,精神脱离了形体,和自然才会融成一体。

这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后的精神解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正如苏轼笔下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才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本文两次写“醉”。

第一次出现“醉”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此处之醉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第二次“醉”是在游历西山后。

此处之醉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
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西山之游
使柳宗元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他要物我相融,醉而忘归。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①“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其实暮色不是从远而来的,是人的视线看到远的地方愈来愈黑,好像暮色由远而近,渐渐到了身边。

作者立足于自身视觉感受,写出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视象变化,摹写情景微妙入化。

②“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犹”是“仍然”之意,前面是“觉而起,起而归”,这里是天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仍旧不想回去,舍不得离开。

一个“犹”字造成前后反衬,就更突出了西山,突出了始得西山的高兴心情。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①凝,会意。

古冰字,从水从疑。

疑,止也。

文中指凝固之意。

作者原处在尘嚣间,扰扰攘攘,尤其是“自余为僇人”则“恒惴栗”,现在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真是无思无虑,心好像凝固了一样,很安定。

②释,形声。

从采(biàn)睪( yì)声。

采,有辨别、分析义。

本义为脱掉,解下。

作者借“释”字形象地表达了形体像是消散了,心中思虑明澈寂静,忘掉本身的存在,彷佛自己和万物合而为一的感受。

③“冥合”即暗合。

强调了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却又毫无察觉之感。

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通达境界吗?④“心凝形释”破“恒惴栗”。

到了此境,“恒惴栗”
心情一扫无遗了,作者感到自己已与宇宙在冥冥之中合而为一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
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①“未始游”是第三次点明“始得”。

“游于是乎始”是第四次点明“始得”。

“始”动词,“开始”之意。

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

盖昔日未见西山,而今日始见,则固大快也!昔日见尽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曲折入题的方法,使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起承转合,气脉贯通,可谓新颖、巧妙、匠心独具。

②于是:从这里。

乎:语气词,无实义,表停顿。

由“于是乎”三字我们能读出作者摆脱了“恒惴栗”后的轻松,发现西山“特立”后的惊喜,“心凝形释”后的洒脱,更读出了他与“万化冥合”的超然。

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③“为之文”是写下了这篇文章的意思。

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因为西山之“怪特”,因为“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更因为作者在多篇游记中反复提到的一种情感:永州之美不敢独享。

如《袁家渴记》中“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③“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代表文体,这类作品既注重山水景物的描写与刻画,又寓情于景,借
景抒情。

把其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刻画中。

在摹山绘水的同时表达了对现实的抗议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乐山乐水的同时也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乐土。

③本篇文章以“始”字贯穿始终,可见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这种精巧的笔法更展露在他的“永州八记”的前后衔接上。

八篇游记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

如前四篇,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第二篇就以“钻拇潭在西山西”起笔,自然衔接,毫无斧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发端,同上篇相连;第四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

这就以西山为起点,向西出游,接连出现了三处胜景,一处连一处,一景接一景,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更令人折服的是,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组合,犹如一气呵成,毫无间隔之弊。

]
[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此时作者已然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