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
【导语】: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安徽省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安徽省文化局辑《安徽歌谣》
本篇用民间花鼓的形式,对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说凤阳,道凤阳”,“说”什么,“道”什么,是花鼓开头固定的形式。

凤阳,在今安徽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

凤阳花鼓是流行凤阳一带的民间表演唱。

朱皇帝,即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

出身贫农,少时在凤阳皇觉寺为僧。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在位长达二十年。

明王朝的建立,虽然采取了垦荒屯田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但同时实行土地兼并的政策,使耕地日益集中在极少数大
贵族、大地主手里,广大农民被沦为佃户,无力抗御水、旱、虫等各种自然灾害,再加上朱元璋把他的家乡凤阳定为中都,大兴土木,要家乡父老服劳役,并为他养活大批官员,沉重的剥削、压迫,使老百姓不堪负担。

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即使有钱的大户人家也不免要“卖骡马”,频临破产;至于家产很少甚至毫无家产的小户人家,那就只有被迫卖儿鬻女;连儿女也没有可卖的,那就只有“身背花鼓走四方”,意即以四处卖唱行乞谋生。

意境深广,是本篇的艺术特色。

它写的虽然只是凤阳一个地方,但由于“凤阳本是个好地方”,不仅自然条件好,而且是明代开国皇帝的家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尚且如此贫困,那么其他不怎么好的地方,人民的苦难岂不更加深重么?再说作者把人民遭受的苦难,不是归咎于某个地主或官吏,而是归咎于当时的封建最高统治者——朱皇帝,这当然也就不只是指凤阳一个地方,而必然是指在朱皇帝统治之下的全中国尽皆如此。

这是指地域上的广阔性。

最后三句从“大户人家”到“小户人家”,再到一无所有的“奴家”,皆穷困到那种地步,更可见其典型意义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