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军考 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3d0d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e.png)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XA:满洲,1931年-32年A1:一等兵,第2步兵师,1931年这名一等兵戴最普通的用于大陆作战的早期01式钢盔,它绰号“樱花”,这源于它顶部铆着的金属物的形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就已驻扎在满洲的部分地区,并在1931年占领全境。
这名士兵外穿毛加衬冬季外套,内穿90式(1930年版)毛料制服。
他的行军装备包括早期版本的皮制背包和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1905年造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直到1945年,这种步枪一直是日本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之前新的7.7毫米口径99式步枪已经被采用。
A2:二等兵,第1骑兵团,1931年1931年后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内陆的作战中广泛使用骑兵。
二等兵作为部队中低等的军人其军衔通过90式毛料冬装上的肩章得以显示,绿色(代表骑兵)燕尾型领章上的铜阿拉伯数字则代表他所在的团。
图中的大盖帽是当时军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将被野战帽所取代,而当时陆军所有兵种的这种大盖帽都采用红色帽墙和棕色帽顶滚边。
下面军人穿着裤腿掖在带马刺的棕色皮靴里的冬季骑兵马裤。
他的轻型装备包括和他的旧款30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相搭配的单体骑兵子弹包和比标准版本稍长的骑兵军刀,这种军刀可让军人在骑马时获得更远的杀伤距离。
A3:伍长,第6步兵师第13步兵团,1932年这名伍长戴第二个重要版本的钢盔,这种钢盔1930年后有限地在日军被试验性使用,其样式有些类似加宽加平的德国M1935式钢盔。
此外,伍长还在钢盔下面戴了顶有皮毛护耳的冬季军帽。
当时两种版本的钢盔同时使用(参看图A1),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排都会看到这两种钢盔。
这名军人的军服是1930年基础版毛料冬装,被帽子护耳遮挡住的领章上有铆上的黄铜色阿拉伯数字13,这是他所在团的番号。
另外其轻型野战装备包括斜跨的一条帆布背带、另一侧斜跨的早期版本放在帆布包里的防毒面具和水壶。
注意这种帆布背包没有背带,腰带上则固定着可以完全装满有坂38式步枪120发子弹的子弹袋。
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https://img.taocdn.com/s3/m/0945c8bc0508763230121261.png)
伪满洲国(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
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
“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除关东州(今旅顺和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蒙东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语:まんしゅうこく)。
1932年9月1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在长春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正式承认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不久后以立清废帝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溥仪后称“皇帝”,年号“康德”。
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突袭了驻守在伪满洲国的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1945年日本战败;同年的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鉱山株式会社技术养成所,今白山临江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灭亡,之后包括溥仪在内的伪满战犯被苏军抓获,并于1950年被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改造。
民国曾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为殖民东北曾投入130亿。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农业、矿产、商业、金融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规模,生产效益以及发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伪满皇宫:伪满皇宫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光复北路5号,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总占地2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说谍」伪满洲国警察系统,日本人的忠实走狗,手段比主子更凶残
![「说谍」伪满洲国警察系统,日本人的忠实走狗,手段比主子更凶残](https://img.taocdn.com/s3/m/aeae591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3.png)
「说谍」伪满洲国警察系统,日本人的忠实走狗,手段比主子更凶残近年来,一些东北沦陷时期的谍战剧佳作频现,如早些时候的《悬崖》,和《剃刀边缘》,到《爱国者》,再譬如最近的就是《和平饭店》。
这些电视剧中,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对伪满时期的伪警察厅着墨甚浓,甚至觉得里面的伪满警察(无论是真汉奸,还是“潜伏者”)都很牛叉。
其实,对于这块的研究,我们还是了解不多,真正的伪满警察厅,其实,中国人的话语权很少,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抗,甚至因为得到日本人赏识,有独自行动的权限。
下面就知道的情况,做一个还是比较粗糙的概述:1931年,整个东北沦陷后,为了有效地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专门设立了协同其控制东北社会的伪满警察。
1932年3月,根据日本人制定的伪满洲国原则,成立了统辖与指挥全伪满警察的最高警察机关警务司。
成为中央警察机关,但不是伪满中央一级机构,它当时还隶属于伪满民政部,后来改隶军政部。
其中包含总务科、特务科、外事科、保安科及督察官室和侦缉室,即4科2室。
4科2室又演变为5科1室,撤销外事科,增设了司法科和企划科,撤销了督察官室。
在省设立警务厅、县设立警务局,在县区域内设立数个警察署,在警察署之下设数个分驻所警察团,警务厅长受命于警务司长,警务局长受命于警务厅长,警察署长受命于警务局长,警察分驻所直接受命于警察署长,这样一个中央集权化的伪满警察系统得以确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适应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关东军和关东厅又对伪满警察系统进行整顿,将原来的军政部改称为治安部,这样一来,伪满警察归属治安部,并将多数满铁职员、关东厅警察官、日本外务省系统的警察官转入伪满洲国,将警务局分出一部分成立了保安局,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
警务司长兼保安局长,各省警务厅长兼各地方保安局长。
1943年,警务司升为警务总局,归伪满国务院总务厅日本人长官直接管辖,完全贯彻日本人的意图和政策,伪满便完全成了警察国家。
满洲国军服图解
![满洲国军服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c0145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4d.png)
满洲国军服图解一、满洲国陆军军服1932年4月设立的满洲国军队至1937年前,并没有制定正式的军服,这是因为满洲国军队是由奉系军阀东北军残余部队以关东军为顾问整合而成,将兵皆著用过去军阀时代的军服。
而因地域关系,旧东北军军服受到旧日本陆军军服的影响较大,因而外型相似。
满洲国军衔仿照日军军衔穿着伪满洲国军队大元帅服的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着中尉正装照于1938年4月3日满洲国军队的军服由1937年5月12日正式制定,由于满洲国军队实际上受到关东军的控制,其军服也理所当然的仿效旧日本陆军。
无论带革采用斜革、军衣的胸与腰拥有口袋、正衣袖章的设计、正肩章与正帽等也继承了其独自的特色。
军帽、战斗帽的帽章也为旧日本陆军的五芒星型,使用满洲国旗的黄、黑、白、青、赤色的五色章。
训练中的满陆军士兵,他们的帽徽使用五色章爱新觉罗·溥仪与满洲国陆军中将工藤忠的合照满洲国全境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区首长称司令。
满洲国军事权力为关东军所控制,其军队的调动、演习、装备更换、人事变动都要经过关东军司令部的批准。
满洲国军衔分为将、校、尉三等九级。
满军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初任少尉,满2年进中尉,中尉满2年进上尉,上尉满3年进少校。
少校满3年进中校,中校满3年进上校。
上校4年进少将,少将3年进中将,中将4年进上将。
最高军衔为上将,为终身职。
上将之上又设立将军,仿照日本的元帅,为荣誉军衔。
并给予张景惠、张海鹏、于芷山、吉兴等4人“将军”之名誉称号。
满洲国阁僚军人溥仪称帝时,满洲国校官的开国合影带略帽着尉官服的爱新觉罗·溥杰实际上这是溥仪亲自设计的一套只能由皇室宗亲穿着的制服,领章上的圆形符号就是伪满的“国徽”兰花星。
满洲国皇宫博物馆中陈列的兰花星旗帜满洲国军队服装的彩图图中者为溥仪,左右分别为旧时和新式军服,上图为溥杰也佩戴的禁卫军步兵团帽徽。
1939年,满洲国在新京(长春)设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官。
图说二战日本军服
![图说二战日本军服](https://img.taocdn.com/s3/m/91940fc5a1c7aa00b52acbf3.png)
图说二战日本军服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
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
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1942年在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入侵东南亚诸国。
左为日本空军伞降列兵,手持一面巨的太阳旗的招摇,主要是为空中的下一波伞降机提供空降着陆点,也是防止误炸。
这名列兵穿着热带绿色的作战服,右臂上那个棕色的臂章为部队番号。
中为日本陆军第11师团的一等兵机枪手,手持一挺装有刺刀的“96式”轻机枪,这种枪是日军班用火力掩护之一,但二战日军强调白刃战。
东北伪满时期摄影出版物透视“日化”殖民思想统治-文档资料
![东北伪满时期摄影出版物透视“日化”殖民思想统治-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8b9980e0722192e4536f6dd.png)
东北伪满时期摄影出版物透视“日化”殖民思想统治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时间里,日伪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实行了严密的思想文化统治,加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并最终将东北的新闻出版界完全操控在日伪专制机关的手中。
战后六、七十年过去了,伪满时期的档案、书籍和期刊,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轮廓还是细节的意义上,至今尚未完全解密。
致使相当多的原始文献或长眠地下,或与历史的烟云一起随风飘散。
从而使得后学者重塑文学历史的工作面临困境却又无法规避。
一、伪满时期殖民思想统治特点日本殖民主义者非常清楚,要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就不能仅仅关注对土地的占据或是经济命脉的把控,还需使东北的文化逐步“日化”,使东北民众看亲日的文学、听日风的音乐,甚至是画所谓“日满协和”的画。
据《满洲年鉴》记载,1935年到1938年间,伪满禁止发行的报纸7445份;禁止普通出版物3508册,扣押924852册。
在“禁”的同时,日本国内宣扬军事法西斯思想的出版物却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东北。
1936年,日本向伪满出口书籍58.7万册,1937年增至380万册,1940年高达2230万册,1941年突破3000万册,达3440万册。
1939年,伪满进口日本报纸5494万余份、杂志827万册、书籍1440万余册。
这个数字是当年中国关内进入东北报纸数的10倍、杂志数的487倍、书籍数的14倍。
伪满时期,平均每天有15万余份日本报纸、2.2万余份日本杂志、4.9万余册日本书籍涌进东北。
日伪政权推行一系列殖民主义思想文化专制制度、政策,其目的就是摧残中国民族文化。
伪满时期无论何种报纸,宣传的口径是一致的,大谈“大东亚共荣圈”、“日满华一体化”、“共同建设反苏防共的新体制”、“皇军必胜,美鬼必败”等言论。
各级伪政权秉承日伪当局旨意,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各种活动,强行向民众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二、伪满时期主要摄影出版物特点日本侵略者通过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使广大东北同胞饱受了当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伪满洲国和日本的关系
![伪满洲国和日本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ff5328471fe910ef12df8a1.png)
伪满洲国和日本的关系姓名:朱浪文班级:09机械一班学号:0915020015伪满洲国(Manchukuo)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
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
当时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等国家或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以新京(长春)为首都,前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伪满洲国的国家元首。
官方语言为“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日,长春沦陷。
由于长春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地价便宜,军阀势力和沙俄势力影响小。
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决定把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妄图以此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个东北。
长春沦为伪国都后,城市性质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31年长春沦陷到1945年长春光复,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长春达14年之久,长春市变成了殖民地城市。
这个时期,长春城市建设进展很快,而长春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将东北视为"希望的土地"。
早在1927年6月东京的东方会议上,由时任首相的田中起草的《田中奏折》中便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在1931年4月制定的日本参谋部形势判断中,曾提出了分三个阶段亦即三种形式逐步吞并中国东北:一是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政权;二是建立"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即扶植傀儡政权;三是吞并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淞沪会战秘闻 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
![淞沪会战秘闻 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https://img.taocdn.com/s3/m/d8eb2f116c85ec3a87c2c5f2.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淞沪会战秘闻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
导语:抗战中的汉奸之祸,淞沪会战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寇打头阵中国人在打中国人抗日战争中许多战斗场合,中国人不是在与日本人打,而是中国人在
抗战中的汉奸之祸,淞沪会战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寇打头阵
中国人在打中国人
抗日战争中许多战斗场合,中国人不是在与日本人打,而是中国人在打中国人,或者是中国人的“单打”在对中国人、日本人的“混合双打”。
淞沪会战时就屡见这样的场景-伪满洲国的军队在坦克车前面冲,日寇则跟在坦克车后,都穿一样的军装,使一样的武器。
只有当他们被俘后,我方国军士兵才清楚这些人高马大的家伙是来自松花江畔的东北人。
为“分而冶之,渐之殖民化”,日本侵华后,先后在沦陷区扶植厂五个较一大的伪政权,即:伪满洲国、伪一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华北临时政府、伪德王蒙疆政权和伪汪精卫政权。
每个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
在这乱世,中华文化里“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绿林哲学,被各路宵小强人用得淋漓尽致。
其中,华北的伪军最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地雷一响,炸死三个鬼子,十八个伪军”。
至八年抗战结束,为日寇作战的伪军已超过百万之数。
汉奸为祸之烈
然而与伪军比起来,汉奸的为祸之烈,从华北到陕北,从长江沿岸到东部沿海,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更是遍布中国!1937年9月下旬,日军西进一路主力在平型关惨败后,改变了作战部署,其先头部队在汉奸的带领下,从平型关和雁门关之间的隘口-菇越口越过长城,置我国军防线于其后,而此地是晋北御敌主阵地之要点。
日军突破后,
生活常识分享。
伪满洲国军考:教你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
![伪满洲国军考:教你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https://img.taocdn.com/s3/m/d961b97748d7c1c708a14513.png)
伪满洲国军考:教你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关东军一手扶植建立的伪政权,从“建国”伊始就被深深打上了傀儡的烙印,伪满对日本先称“友邦”,再称“亲邦”,视之为“父母之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极力模仿日本。
特别是作为日本关东军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忠实走狗的伪满军队,更是时时处处以把日本军队作为崇拜模仿的榜样,东施效颦、狐假虎威,这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伪满军队的军服。
伪满军队建立之初,并无统一着装,大部分还是穿着东北军军服,只是换了帽徽。
从1932年12月起,伪满当局秉承日本关东军意志,开始统一编制各地伪军部队,其中也包括了统一军服的内容。
1937年之后,随着伪满军队各项制度的进一步正规,更主要的是随着日本关东军对伪满特别是伪满军队控制的加强,伪满军队对军服的款式、颜色进行调整,更进一步模仿日本陆军的昭五式军服(旧东北军军服也有模仿日本陆军的成分,但远没有伪满军服那样鲜明的仆从军色彩),几乎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至于我们现在看伪满时期的老照片,常常会有分辨不清日军和伪军的烦恼。
然而实际上伪满军军服与日军军服并非完全一样,一方面是表示伪满是一个“独立国家”,另一方面骄横的日军也并不甘心傀儡军同自己穿一样的军服,伪满军服在细节上有若干与日军不同之处,掌握了这些细节,便可以比较准确的分辨日伪军了。
先说军帽,伪满军和日军的帽徽均为五角星形,但伪满军的帽徽是黄红蓝白黑五色星,而日军的帽徽为纯金色或黄色的五角星;伪满军和日军的正帽均为小顶短帽檐的大檐帽,帽型近似,但伪满军正帽的帽墙、帽顶与军服同色,而日军正帽虽然帽顶与军服同色,但帽墙是红色的;除了正帽之外,伪满军和日军都还有俗称“战斗帽”的略帽,但帽型略有不同,伪满军略帽帽顶较平,向上收拢较小,而日军略帽帽顶较尖,向上收拢更加明显。
再说军装,伪满军的军服和日军军服虽然都是黄绿色调,但因为布料和染料质量不同,伪满军服的黄绿色偏灰色(伪满称之为“茶绿色”),颜色较暗淡,而日军军服的颜色则根据年份不同偏绿色或黄色(日军自己称为“带青茶褐色”和“带赤茶褐色”),颜色较深较亮。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https://img.taocdn.com/s3/m/f7f23544a8956bec0975e317.png)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很多人感觉日军战车,太轻,装甲薄,火力弱,但是日本是1个海权国家,军舰船舶和飞机才是命根子,就是有10万辆重型坦克摆在海边也没用。
也无法保护运输线和夺取石油,资源。
而且日军的对手中国装甲力量基本是0,南洋地形复杂,灌木丛生,在日军看来也是不适合使用重型战车的地方。
所以日军没有必要制造重型战车,直到45年本土防御提到议事日程上,才开始开发重型战车。
1937年的国军战车主力就是53个卡登·洛伊德”超轻型战车,那东西根本就是玩具。
才1.5吨重,装了1个7.9MM机枪,最可气的还是水冷机枪,没事还要带着大桶凉水。
没有狗屁的防御能力。
机枪都横扫它。
16辆英制“维克斯”MkE坦克倒是有1门火炮,但是才6.5吨,装甲薄的像纸一样,行动能力又弱。
还有20个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3.15吨,最大速度13英里/小时,装甲最薄才6MM,乘员2人,装备2挺8mm机枪,还不如现在家用轿车抗打。
这些纸皮垃圾在上海和南京都被日军的37MM/47MM速射炮打西瓜一样爆掉了。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被众多人认为是国军德械师强大无比的证据,看了看也是1个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的家伙,连个火炮都没有的东西,好象国军有10个,在上海,南京都被日军火炮给爆了。
1938-1939年间,苏联为了让国军继续可以牵制日军,贷款购买了苏联83辆T-26b坦克,战斗全重为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mm炮和1挺7.62mmMG机枪,也没有通信设施,这种坦克在诺门坎被日军用汽水凭灌汽油就消灭无数。
日本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各兵种军服大全 图
![日本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各兵种军服大全 图](https://img.taocdn.com/s3/m/6e90dba504a1b0717fd5dddd.png)
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日本军服演变史全图明治天皇的肋骨式大元帅服日本陆军的缔造者就是明治天皇,这个年轻的君主希望建立一支完全西方化的现代军队,当然军服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军服还相当混乱当时支持明治天皇倒幕运动的萨摩军队已经装备了比较统一的深蓝色军服,但是这种军服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和服式样。
明治天皇成功夺取权力后,开始进一步改造陆军,通过聘请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退役军官来训练日本新军。
自然美式军服就顺理成章的被引进日本,当时日军主要仿制了南北战争时北方军军服式样。
明治维新时萨摩番兵军服明治维新时监军军服明治四至五年(1871-1872年)明治天皇为御林军和近卫军装备了仿制美国北方军队的制服。
军官军服上衣为深蓝色立领单排铜纽扣,军服袖口有金色山型丝线作为军衔标志,下士官兵军服上衣除起病为绿色外其他为深蓝色。
军官军裤为深蓝色直筒裤,下士官兵军裤除步兵为深蓝色外其他为红色。
军官军帽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金色丝线,下士官兵也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黑色丝线。
这种军帽为美国北方军使用过的法式桶帽,后来加以改良定型为“第一种帽”又名“正帽”。
陆军军官正帽上配有羽毛帽缨插在金色旭日帽徽上方下为红色羽毛上为白色羽毛。
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法式桶帽陆军中佐第一种帽陆军大尉第一种帽陆军中尉第一种帽陆军宪兵伍长第一种帽陆军军属,主记,军医,兽医,药剂大尉正帽后来这种军服被保留下来作为陆军大礼服又称“正装”,用来参加非常正式的庆典和社交活动。
陆军中将大礼服:陆军少将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佐大礼服-陆军主记中佐大礼服陆军航空兵中佐大礼服陆军炮兵少佐大礼服陆军步兵大尉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尉大礼服明治六年(1873年)明治天皇将这种仿美式军服稍加改进普及到整个陆军,成为日本陆军第一种制式军服,并在军服上衣衣领和裤线上首次采用了兵科色。
军官上衣为深蓝色立领14粒双排铜纽扣长上衣,衣领和袖口绣有红色丝线兵科色,袖子上绣有山型金色军衔标志。
下士官兵上衣为深蓝色单排7粒铜纽扣短上衣,袖口和军服边缘绣有有兵科色丝线,袖子上的兵科色袖章用来区分军衔。
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研究
![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d8001d5901020207409c5f.png)
谭忠艳: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研究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研究谭忠艳摘要:伪满洲国军作为日本殖民者控制的军队,日本殖民者为其提供基本的后勤给养,但是为了实现控制和利用的目的,将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伪满洲国在军政机构中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在服装、军械、给养以及医药方面满足了基本需要。
通过对伪满洲国设置的后勤供应管理机构以及后勤供应的内容分析,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具有依附性、殖民性及脆弱性的特征。
关键词: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管理机构;内容;特点中图分类号:K26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2-0091-06DOI :10.13877/22-1284.2019.03.015收稿日期:2018-11-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17KZD001);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8JD14);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项目(2018QN46)作者简介:谭忠艳,女,吉林松原人,法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抗战史、满铁史。
(吉林长春130033)学伪满洲国军的出现不仅是日本殖民者在统治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更是其“以华治华”政策的体现。
后勤供应是伪满洲国军存在以及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为了控制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同时强化对伪满洲国军的控制,伪满洲国行政系统中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解决军队的服装、给养、军械、医务等供应问题。
一、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管理机构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的伪军,主要是由投降于关东军的东北地方军阀部队组成,大约十四万人,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伪军,关东军最初是通过顾问团进行控制,顾问团控制伪军的着眼点在于“防止士兵动摇,迫使伪军参加镇压抗日武装力量,将伪军逐步改造成为完全由日军控制的附庸军队”[1]189,同时在日本关东军的监控之下,建立了后勤机构。
伪军“建军”伊始,根据伪政权的官制,设立军政部,负责军队的编制、装备、作战警备、军队配置、教育训练等,伪满军政部下设参谋和军需两司,军需司负责军队的补给业务。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华北治安军军装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华北治安军军装](https://img.taocdn.com/s3/m/48dc95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4.png)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华北治安军军装上回给大家介绍了一个由清废帝为首的满清遗老遗少和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相互勾结,组成得宛如跳梁小丑一般的伪满洲国。
今天接着给大家介绍一下位于华北地区的日伪政权的军装。
1931日本通过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彻底占领的中国的东北三省,富饶的东北三省让这个世世代代居住于海岛上的国家大开眼界。
肥沃的黑土地、富饶的矿山以及东北张家父子(张作霖和张学良)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量工业(其中以军事工业为主,沈阳的兵工厂甚至一度为亚洲第一,大量的世界第一流的军工设备,光步枪一年的产量就能满足10个师的需求)。
中国东北的占领让日本人彻底尝到了甜头,他们把自己的侵略目光投入了更加富饶的中原地带。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方在宛平城外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在被中国军队拒接后,正式发动对宛平城的攻击,中国军队被迫开始还击,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正式爆发。
中国军队奋力反击,但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的对手,在付出大量伤亡后撤出。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一天后天津沦陷,失去平津阻挡的日本军队迅速在平坦的华北平原挺近,面对不断扩大的战果,日本决定再次利用中国本土的汉奸,组成伪政府来降低抵抗度。
经过一番考察,北洋时期的代理国务总理江朝宗成为了日本的选择,在江朝宗的努力下,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北平治安维持会”迅速成立了。
为了大力推广满洲国占领经验,日本人选中了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王克敏,让其组织建立了首都在北平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临时政府中设置清乡总署督办,由北洋直系军阀齐燮元出任清乡督办兼治安部长,并成立伪军部队即“华北治安军”,由齐燮元任总司令。
这些北洋政府内的软骨头迅速抓住了日本人丢出的骨头,对自己的同胞开始了犬吠。
而今天的主角则是在日本人支持下,由齐燮元统领的华北治安军。
在最初的伪华北治安政府的设想下,所谓的华北治安军应该拥有107个团,总人数在10万人以上。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满洲国伪军军装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满洲国伪军军装](https://img.taocdn.com/s3/m/37ce44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png)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百年军服发展史——伪满洲国伪军军装说到民国军装就不得不介绍一些抗战期间的奇葩产物——日伪政权,而日伪政权的最初也离不开伪满洲国政府。
话说,从湖南武昌爆发的辛亥大革命,犹如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炸弹,一下子就把清政府给炸垮了。
年幼的溥仪根本不知道这对自己而言意味着啥,等到清逊帝长大成人,明白了皇帝宝座意味着啥时,一切都成空,躲在紫禁城内的溥仪,每日都希望重新建立大清帝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发动了无耻的偷袭行动,为了让尽量避免中日国战,南京国民政府密令东北实际掌控者张学良放弃东北。
在不抵抗的密令下,日本在5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整个中国东北三省,轻而易举获得成果让日本上下欣喜若狂。
为了让这次侵略行动获得一个名义上看得过去的借口,来抵消西方列强所谓的正义感和舆论风险,日本侵略者决定在这儿建立一个由华人的傀儡政府。
穿满洲国陆军军常服的上将这样被冯玉祥恐吓逃出故宫的溥仪迅速进入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在日本人看来,溥仪是一个异常合格的傀儡。
既没有强大有力的政治军事力量,但是却拥有遍布整个中国的遗老遗少的支持。
而溥仪一直希望重新回到皇帝宝座,建立自己的大清朝。
就这样双方各怀鬼胎,一拍即合,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溥仪迅速从天津出发到达了东北三省。
伪满洲国陆军校官礼服上下衣1932年溥仪正式在长春宣布执政,伪满洲国这个罪恶的毒瘤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是此时溥仪不过是日本人为了侵略弄出来的玩偶,伪满洲国军、政大权全部都处于日本政府派出的顾问团手中,甚至出现了军队的所有训练、补充、编练、调动、指挥行动中国军官都无法下达命令,只能由日本的顾问发布命令。
陆军准尉外套面对这样的情况,溥仪却非常的满足,为了实现帝制,溥仪还多次主动和日本人交谈,希望用自己名义上的执政权利,换取日本人同意他当皇帝。
这个愿望在1934年3月得到了彻底的满足,在日本人的允许下伪满洲帝国正式成立,在宛如玩笑般地“登极大典”上,康德皇帝(溥仪)正式宣布了《军人敕谕》和《军人誓词》,要求伪满洲帝国的军队全部宣示效忠皇帝,并把全部的指挥权托付给占领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马鞍、骑马和马:如何区分八路军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
![马鞍、骑马和马:如何区分八路军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https://img.taocdn.com/s3/m/4a726df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e.png)
马鞍、骑马和马:如何区分八路军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这是我研究抗战史时的一点收获,很有意思,讲给大家听听。
我曾问过不少人,如何从老照片上辨别同样是身穿八路军军装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回答是,对同样身穿八路军军装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从照片上是没有办法辨别的。
日本反战联盟华北联合会晋察冀支部身穿八路军军装的日本人,怎么看都与中国人一个样。
其实我的真正问题比这个问话还要难。
我想问的是,从一群身穿八路军军装的骑兵老照片上,如何辨认出中国的察蒙骑兵和日本骑兵?我说的这个“身穿八路军军装”,指的是当时虽然已经是“解放战争阶段”了,但东北野战军和晋察冀野战部队,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时间里(1946、1947、1948),依旧是身穿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装。
这一景象,一直维持到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胜利后入关,晋察冀野战部队(1948年6月以后改称为“华北野战部队”)打下张家口、大同之后,调过头来包围北平,那一年,1949年的1月,华北野战部队这才与穿了十来年的八路军军装告别,换上了“统一制式的解放军军装”。
1948年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首长在宣化见面后合影。
左起:李志民(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二纵政委)、吴克华(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莫文骅(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李天焕(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他们穿的都还是老式军装,戴的也是八路军帽子。
高粮拍摄,1949年2月3日,平津总前委首长在北平正阳门城楼上检阅解放军入城式,戴的依旧是老式八路军帽子。
我问的问题比较苛刻,被问者没有人能回答得出来。
仅从脸庞上看,同属东亚人种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当然也包括朝鲜人、蒙古人、满族人、汉族人),如果都身穿同样的衣服,藏身在八路军的骑兵队伍里,的确很难把他们区分开来。
一个在山丹军马场待过许多年的老军医——对了,他也是晋察冀一分区子弟,告诉我,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另辟蹊径得到解答。
二战日军空降部队军服图册
![二战日军空降部队军服图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079b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0.png)
二战日军空降部队军服图册二战日军空降部队军服图册00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27号:二战日本伞兵部队-Japanese Paratroop Forces of World War II。
原作者G Rottman和A Takizawa,绘图M Chappell和A Hock,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帝国日本陆军伞兵A1:训练中的伞兵,1941年这名士兵穿配套布腰带的轻便一件式跳伞服,一个巨大的斜开口口袋位于左腹部,袖口和脚踝的位置都有松紧口设计,而军衔章有时候会展示在领子上。
覆盖裹布的橡胶制头盔上佩戴通用的帝国日本陆军黄色五角星帽徽。
短靴的鞋腰相比标准版更高一些,它有7排穿鞋带的扣眼而不是5排;具有线条纹理的夏季版飞行员皮手套也戴在他的手上。
另外,伞兵背的1型降落伞并不带有胸前的备用伞包。
A2:伞兵,第2突袭团,巨港行动,1942年2月套裹布的伞兵钢盔在这次行动中被使用。
帝国日本陆军测试中的在侧面有长拉锁开口的无袖跳伞外套在这次行动中没有被采用,实际上他们穿的是无开气的长袖版。
和德国的空降兵版本款式接近的这种服装穿在个人装备和标准野战制服的外面,并搭配长绑腿。
进攻行动中,备用伞包挂在伞兵胸前的背带上,而在其他行动中它会被放弃使用,因为那些低空投送行动来不及让这种备用伞打开,因此它被装武器装备的背包所替代。
A3:行动中的伞兵军官,1942年该图展示了背在身背后的1型降落伞包的具体样式。
一些军官在头盔后部展示一块圆形的白色布片以利于战斗中的快速识别。
A4和A5:徽章很少出现在工作服外套上,仅有在国内的部分场合中它们会被佩戴。
帝国日本陆军伞兵资格"飞翼"章在1941年9月开始采用,它采用金色的鸢的图案,这种鸟被看作是天帝的使者,传说在神武天皇的一次战斗中这支鸟盘旋于战场之上并扇动它的金色翅膀让天皇的敌人们炫目。
这种资格章佩戴在右上臂上,而左臂上可以佩戴的图A5是第1突击旅(后来降为团)的红色徽章。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图片]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11887bf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0.png)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图片]•沈克尼文/图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军军衔的错误引起网友热议,媒体的朋友要我谈一谈侵华日军的军衔军服,还有参战的皇族的军衔问题。
为此,我根据1939年9月23日侵华日军所谓“支那派遣军战斗序列”来说明日军各级主官的军衔。
日军当时方面军司令官的军衔为中将,如时任司令官的多田骏中将;参谋长为少将,如笠原幸雄少将。
军司令官的军衔也为中将,如方面军所辖的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
军参谋长的军衔为少将。
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也是中将,如第106师团长中井良太郎中将,参谋长为稻村丰二郎大佐(上校)。
师团参谋长也有中佐(中校)军衔的,如第15师团参谋长大野武城即是中佐。
旅团长军衔为少将,如第106师团下辖的第111旅团长山地亘少将。
“日军的“团”称连队”我国习惯译作“联队”以示区别。
“连队长”为大佐,如第111旅团下辖的步兵第113连队长崎守一大佐。
我之所以选日军第106师团及所辖旅团和连队为例是因为1938年10月该师团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几乎被中国军队全歼。
时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的张灵甫一战成名。
日军“连队”以下编成内的有“大队”即营、“中队”相当我国军队的连,还有“小队”相当于排,其军官军衔分别为少佐、大尉(相当于中国的上尉)、中尉,少尉和准尉。
士兵军衔有:曹长、军曹、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起为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例举了那么多“支那派遣军”军、师、旅团的主官、将军,回顾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在侵华战争中,推波助澜将日本拖入全面战争泥潭的大本营和关东军的参谋们。
如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元凶河本大作,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参与制造“上海事变”的辻政信等人,这些胸挂金色“饰绪(或称参谋带)的参谋们当时都是佐官(校官)军衔。
由于日本军事制度的缺陷,造成佐官参谋“下克上”左右了日本决策者的意志。
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一些成事不足的人称作“大本营参谋”。
重温历史+勿忘国耻评《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伪满州国卷》
![重温历史+勿忘国耻评《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伪满州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dd1b017da26925c52cc5bfa0.png)
重温历史勿忘国耻——评《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伪满州国卷》蔡小军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于次年三月九日炮制出一个所谓的“满州国”。
日本帝国主义为战争所需,一直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在扶植伪政权的同时,也设立伪政权银行,进行金融搜刮和经济统制,并发行形形色色的货币、债券、彩票等,这类票证现被统称为“日伪票券”。
一直以来,中外学者对日本侵华时期发行的“日伪票券”都进行过不少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书籍,但真正能够将史料与实物予以充分结合,完整反映历史的专著却十分少见。
其因在于文史方面的学者大都只侧重史料文字的记载,对实物接触和了解甚少,而钱币学者则往往只注重实物版式的研究,相对缺乏对史料的印证。
新加坡黄汉森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日伪货币史的研究,曾先后编写了《日治下的马来亚(新加坡)及其货币》等一系列专著,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近期,汉森先生新出版了《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伪满州国卷》一书,我有幸先睹为快,经细细拜读后,深感此书乃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之心血,更是中国货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该书由亚洲钱币学会出版,大十六开精装本,厚达二百二十余页,全部彩色印刷,中英文对照。
全书共分八章,另加两章附录,整体布局分明,衔接有序,且图文并茂。
第一章“伪满洲国的建立”,从“追溯日本侵华的历史”谈起,用大量事实表明侵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政治野心;继而讲到“九・一八事变”,对事变的相关背景进行细致分析;然后再介绍满洲国的成立及其政权体制的情况,使读者对这段历史先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二章“从垄断金融市场到统一币制”,先以对比手法将事变前日本在东北的金融侵略活动与事变前的东北本土银行业分别加以比较,接着谈到日军在事变后对东北金融机关的掠夺。
在论及“伪满对东北货币的统一”时,作者花了相当多的功夫,把日伪对东北“四行号”纸币、对中交两行纸币、对地方性特殊货币、对旧银币和铜元的处理以及日本正金、朝鲜两行的地位和活动等均加以分类细述,将日伪进行的所谓“统一币制”时所用的强制、欺骗手法揭露无遗。
恶魔的符号,二战日军军服为什么难看
![恶魔的符号,二战日军军服为什么难看](https://img.taocdn.com/s3/m/5953c5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e.png)
恶魔的符号,二战日军军服为什么难看在各种神剧里,见得最多的肯定不会是裁剪合体贴身的德军军服,而是近邻死敌日本的军服,今天就来看看这套军服有什么特别之处。
本文只讨论军服设计,帮助理解和识别神剧,请自带批判眼光阅读。
图1. 电影《最后的武士》里着西式军服的日军,注意与教官的美式军服相比,这套军服就是仿照美国北军制服与欧美近代长期以来形成的军装风格不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使用西式军装,在此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只有东方式的铠甲和衬底。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日军汲取西方经验和本国国民的身材特点,特别是作战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极端简约型的军服。
图2. 同样是电影最后的武士,与政府军对抗的武士部队近代日军军服师承欧洲军服的设计,明治维新后首批日本政府军的军服类似清军号服,带有浓烈的旧日本风格,在阿汤哥的大片《最后的武士》里有所表现。
图3. 大和剧《坂上之云》里,丁汝昌和周围着西式军服的日军形成了显明对比,形同两个时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陆军组建参照法国,海军参照英国,日军很快换装更西化的明治十九式军服。
兴许是为了节约材料,又考虑到日本人四肢短、肩膀窄、脑袋大躯体短,这套军服里的日式大檐帽是所有国家军服里形制最小的。
图4. 19世纪末期的法国陆军军服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为日军战斗帽标记的“屁帘”,也并非日军原创,而是抄袭自法国外籍军团的军帽设计。
外籍军团主要在北非沙漠服役,为避免后颈部被晒伤故设计了这几块布片。
图5. 驻地在北非的法国外籍兵团的早年军服,注意遮阳帘图6. 八国联军里的日军,注意脑袋后面的屁帘日军考虑到未来的主要战场包括东南亚和接近赤道的太平洋海岛的大量热带地区,因此就加入了这个设计。
Anyway,这几片布不是拿来防止大刀砍脑袋的。
图7. 电影八甲田山里,身着明治十七式军服的日军,时间大约是1902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2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日军普遍穿着明治十九式军服。
图8. 日俄战争中的乃木希典,着三三式将官军服,特点是肋骨式的纽扣日军军服最大的特色是立式肩章,始自三八式军服,跟三八式步枪同期定型装备于190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满洲国军考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
>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关东军一手扶植建立的伪政权,从“建国”伊始就被深深打上了傀儡的烙印,伪满对日本先称“友邦”,再称“亲邦”,视之为“父母之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极力模仿日本。
特别是作为日本关东军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忠实走狗的伪满军队,更是时时处处以把日本军队作为崇拜模仿的榜样,东施效颦、狐假虎威,这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伪满军队的军服。
伪满军队建立之初,并无统一着装,大部分还是穿着东北军军服,只是换了帽徽。
从1932年12月起,伪满当局秉承日本关东军意志,开始统一编制各地伪军部队,其中也包括了统一军服的内容。
1937年之后,随着伪满军队各项制度的进一步正规,更主要的是随着日本关东军对伪满特别是伪满军队控制的加强,伪满军队对军服的款式、颜色进行调整,更进一步模仿日本陆军的昭五式军服(旧东北军军服也有模仿日本陆军的成分,但远没有伪满军服那样鲜明的仆从军色彩),几乎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至于我们现在看伪满时期的老照片,常常会有分辨不清日军和伪军的烦恼。
然而实际上伪满军军服与日军军服并非完全一样,一方面是表示伪满是一个“独立国家”,另一方面骄横的日军也并不甘心傀儡军同自己穿一样的军服,伪满军服在细节上有若干与日军不同之处,掌握了这些细节,便可以比较准确的分辨日伪军了。
先说军帽,伪满军和日军的帽徽均为五角星形,但伪满军的帽徽是黄红蓝白黑五色星,而日军的帽徽为纯金色或黄色的五角星;伪满军和日军的正帽均为小顶短帽檐的大檐帽,帽型近似,但伪满军
正帽的帽墙、帽顶与军服同色,而日军正帽虽然帽顶与军服同色,但帽墙是红色的;除了正帽之外,伪满军和日军都还有俗称“战斗帽”的略帽,但帽型略有不同,伪满军略帽帽顶较平,向上收拢较小,而日军略帽帽顶较尖,向上收拢更加明显。
再说军装,伪满军的军服和日军军服虽然都是黄绿色调,但因为布料和染料质量不同,伪满军服的黄绿色偏灰色(伪满称之为“茶绿色”),颜色较暗淡,而日军军服的颜色则根据年份不同偏绿色或黄色(日军自己称为“带青茶褐色”和“带赤茶褐色”),颜色较深较亮。
在款式上,伪满军服和日本的昭五式军服都采用立领、四口袋(士兵只有两个胸袋)、五粒铜衣扣,佩戴法式竖肩章和兵种色领章(将官无领章),但伪满军服的口袋是有袋褶的外贴袋,而日本军服则是有袋盖并且上袋扣外露的内挖袋;此外,伪满军服的领章和北洋军一样,领章末端突出一角,而日军昭五式军服的领章末端是燕尾形的。
此外,伪满军服的右胸口会佩戴五色星胸章,而日军没有类似的胸章。
伪满军官使用的外腰带为有肩带的皮质武装带,军刀挂在武装带上,而日军军官的外腰带为呢子质地,没有支撑军刀的肩带,军刀通过上衣左侧肋下的衣襟开口挂在内腰带上。
从历史照片来看,伪满军除了以上提到的这种标准着装外,还有一部分伪满军官佩戴的是横式肩章,领子上有领花而无领章,类似伪满警察的警服,但军帽帽徽却是军队的五色星,也许为特殊专业或部队,存疑待考。
最后要指出的是,从时间上来看,我们所说的这种仿日式的伪满军服与被模仿的日本昭五式军服并不是完全同时存在的。
伪满建立之初,日本关东军穿昭五式军服的时候,大部分的伪满军队或者仍在
沿用国民政府军队的军服军衔,或者恢复使用易帜前东北军的北洋式军服军衔。
1938年以后,日军开始逐步换穿立翻领、使用军衔领章的九八式和三式军服,但伪满军服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一直到1945年覆灭,伪满军服一直采用类似日本昭五式军服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