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一、引言
中国大规模、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以佛教经典的翻译开始的。

佛经翻译起于汉魏,以隋唐时最盛,到宋元结束。

西方宗教翻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的圣经翻译。

中国佛教经典和西方圣经翻译,虽然二者在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源语与译语、原文与译文读者等方面均不相同,但在翻译手法的采用及发展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二者的发展都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并最终实现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中国佛经翻译的主要翻译手法
支谦在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此时的直译已比初期的直译高明得多,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不再是逐字死译了。

“三不易”指(1)经文本是佛在世时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合今人,不易;
(2)要把圣智所说的微言深意传给平凡的人,使之理解,时间又相隔遥远,不易;
(3)当时编辑经典的人都是大智大勇有深通的人,现在让常人来传译,不易。

他主张翻译必须力求合乎原文原意。

鸠摩罗什主张改变以前的直译为意译。

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与道安译经时“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已大不相同。

他运用达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

另外,鸠摩罗什对于那些难以在
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是坚持音译的,这种音译并不是随便译出,而是经过仔细推敲以后才确定的这比以前的旧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一方面避免了不同音译所造成的牵强附会或由于音译过多使译文难懂的弊病;另一方面恰当的音译又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另一位影响深远的译者是玄奘。

玄奘翻译佛经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力求“忠实原作”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他在翻译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

所谓不翻就是音译,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词,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用之词,皆宜不翻。

玄奘的“五不翻”理论,对于传译那些在汉语中无恰当表现形式的梵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含义,处理翻译中文化和语言导致的差异以及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西方圣经翻译的主要手法哲罗姆于382至404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重要地位。

西赛罗在《论善与恶之定义》中强调译作必须采用灵活方法。

他明确提出了直译和活译的问题,提出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死译,保留词语最内层东西即意思。

与活译相反,斐洛等人则主张直译。

他指出要避免翻译中的主观随意性,译者就只好在词序和措辞等方面采取死译,译者的任务是做到字字对译。

随后的哲罗姆被认为是早期西方基督教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

他认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2)应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思想。

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用直译。

西赛罗区分过直译与意译,但他只接受意译。

而哲罗姆却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互补”关系,并在实践中加以运
用,承认自己是“有时意译,有时直译”。

与单纯采用直译或意译的译者相比,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更加科学,更加客观。

四、中西方宗教翻译主要翻译手法的相似性 1初期的宗教翻译都以直译为主无论是中国的佛经翻译还是西方的圣经翻译,最初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直译或死译为主。

总的来说,安世高的翻译偏于直译,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

到三国的支谦以前,基本上都是采取直译的。

西方最初的圣经翻译,即72位犹太学者翻译的《圣经旧约》也是以直译为主。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最初都采取直译或死译手法首先是源于语言功底的欠缺。

当译者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原语的相应表达法时,就采取保留原语语音甚至原语结构的直译法。

其次因为翻译经验的缺乏导致了亦步亦趋逐字对译的直译法。

最后是对宗教经典的虔诚态度使得他们不敢在意义上稍有改动,否则便是对神的亵渎。

其结果是译文质量低下,很多地方晦涩难懂。

2.随后发展到以意译为主鸠摩罗什是佛经意译的代表。

他意识到之前的佛经翻译一味采用直译,很难为普通大众所理解。

他懂得梵汉两种语言,主张只要不违背原意,则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不妨“依实出华”。

自他之后的许多译者大都采用意译法。

与中国佛经翻译的鸠摩罗什等人相似,西方在圣经翻译中也由死译为主发展到了多用意译,少用逐词对译。

中西方的宗教翻译开始以意译为主,其主要原因与翻译的目的和对象有关。

他们的翻译对象都是普通大众,因而都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3.直译与意译融合统一当翻译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译者们掌握了翻译的这些基本规律之后,就不再争执于直译、意译之争,而是把他们当作互补的翻译方法灵活使用。

玄奘能直译时直译,能意译时意译,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他并不强调该用直译还是意译。

在西方的圣经翻译也是一样,到哲罗姆时期,他认为文学翻译用意译,圣经翻译用直
译,具体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又随着翻译目的和翻译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五、结语通过对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都经历了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意译互相融合这一过程。

最初的译者由于没有掌握雄厚的语言知识,没有翻译经验,只好采取死译直译,结果译文晦涩难懂。

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译者有了更高的双语水平和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意识到了直译的错误和不足,为了让经文被普通大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译者们又偏向了以意译为主的策略。

当翻译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译者们掌握了翻译的这些基本规律之后,就不再执著于直译、意译之争,而是把他们当作互补的翻译方法灵活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于德英.中西译论比较:在异同间寻求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兼论勒菲弗尔的“中西翻译思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1). [3]谭载喜.中西议论的相似性[J].中国翻译,1996(6). [4]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方梦之.译学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