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高剂量氧化锌防控断奶仔猪腹泻的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动物保健
2020.01
饲料中高剂量氧化锌防控断奶仔猪腹泻的利弊
赵志明
(建昌县魏家岭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葫芦岛125300)
仔猪断奶是猪生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而断奶仔猪腹泻常常是由饲料中含有抗原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而造成肠道损伤,腹泻拉稀[1]。

日粮中添加药物剂量的氧

奶仔猪腹泻是一种多发性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

该病是目前养猪业最常见、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饲料中添加高剂量氧化锌可有效控制断奶仔猪的腹泻,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奶仔猪腹泻;氧化锌;利

锌,不仅可以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还可减少仔猪断奶后抗生素的使用量。

1氧化锌的应用
锌是仔猪新陈代谢过程中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而仔猪缺锌表现最明显的是生长停滞。

日粮中添加抗生素和氧化锌可有效预防和减轻断奶仔猪的腹泻程度,降低腹泻的发生。

这已成为当前较常采用的饲料添加剂方案。

按欧盟法规限定,将一定剂量的氧化锌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是安全的,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也不会对农业土壤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对水环境的影响无法确定[2]。

目前,乳猪料中添加高剂量的氧化锌常被用于解决断奶乳猪换料过程的拉稀。

而高剂量氧化锌虽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乳仔猪腹泻的发生率,但也影响着乳猪的生长和机体的免疫机能。

2氧化锌的优点
2.1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药物剂量的氧化锌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和促进饲料的消化代谢以促进其生长;氧化锌可调节含锌酶的合成和分泌(如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等)以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同时还能参与一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还可促进仔猪表皮、毛发以及大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仔猪缺锌会表现出生长停滞、被毛粗乱、脱毛以及外表皮肤的损伤。

2.2促进仔猪免疫系统的形成
适宜剂量的锌可以促进仔猪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分化;维持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免疫器官的激素和免疫因子的分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2.3保护肠道及其黏膜
氧化锌可吸附和黏附肠道表面形成保护性的生物膜,以减少抗原对肠道造成的伤害;维持肠道内细胞的渗透压以减少肠道离子的分泌,不让水分流失,起收敛作用,同时减少肠道内致病菌的附着与吸收;提高并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3氧化锌的缺点
3.1对环境的危害
氧化锌对断奶仔猪只起到吸水与收敛的作用,只能治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断奶仔猪腹泻问题,因此,饲料中经常添加高剂量的氧化锌才有效。

这导致大量的外源锌无法被吸收而随粪便排泄至环境中,使土壤锌积累而造成环境污染,从而污染地下水。

同时,高锌在猪体内的积累会影响畜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发展和妨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对仔猪生长的危害
长期饲喂高锌日粮,会导致仔猪出现重金属锌中毒,损害仔猪的肠道黏膜;同时,肠道内高浓度锌会影响体内铁、锌、硒、铜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出现营养拮抗,从而抑制其生长;高剂量氧化锌的使用还可加速肠道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据推测锌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有关,这种耐药菌可能携带有抗锌基因
[3]。

同时,氧化锌还会缓冲仔猪饲料中的有机酸,从而影响仔猪对营
养的吸收[4]。

4小结
氧化锌在仔猪生产上常用于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抵抗断奶仔猪腹泻、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免疫功能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

断奶仔猪腹泻常常是由于断奶应激造成的。

为了解决断奶应激造成的拉稀,常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易于吸收的高剂量的氧化锌,而过量的锌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且难以清除,甚至还会出现止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因此,出于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已经限制或禁止在乳猪料中添加高剂量的氧化锌。

因此,寻求更好的产品替代高剂量的氧化锌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铁军.针对乳猪饲料中添加氧化锌问题的替代解决方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05-11(007).
[2].欧盟就氧化锌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发布意见[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6(02):41.
[3]范觉鑫,徐菊美,江书忠,等.高剂量氧化锌在仔猪上的作用及未来发展方向[J].广东饲料,2018,27(06):34-36.
[4]夏俊花,Ioannis Mavromichalis.氧化锌会缓冲仔猪饲料中的有机酸[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5,35(06):10-11.
健康养殖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0.01.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