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绵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卡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元素与艺术智慧
张晨
①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
中国元素,就是经过时间的锤炼与锻造,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精华。
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文人艺术的典雅隽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也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②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观念等各个层面。
③古人对天、地、宇宙充满想象,也渴望从宇宙自然的规律中找到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规律。
这种渴望,来自于古人对生命的崇拜。
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树”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
生命树不仅存在于中国,据专家撰文,古老的波斯王国的生命树是云杉;印度的生命树是菩提树;而中国的生命树以扶桑为母体。
生命树以及其他代表生命的植物图形,从原始的彩陶、汉画像砖以及近代民间剪纸中都可以找到。
同样,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类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动植物,都成了与“生命树”相通的生命图腾。
在后世的服饰、器物、建筑的装饰图形中,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都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繁衍。
④在中国元素中,抽象几何图形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们简洁、凝练,完全具备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如太极、八卦等图形,集现实与幻想为一体,表现出中华先人超然的造型能力。
这些图形部分来自天地、宇宙、星辰等自然景观现象中的图形,其准确地把握了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并具备了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富有延伸性。
部分图形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被广泛地运用在食器酒具之上,将信仰、审美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
还有部分图形来自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的祥瑞观念,又被运用在寺庙之中,如浙江普陀寺寺庙建筑中就大量运
用了这一类图形。
⑤汉字是中国传统图形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图形。
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汉字的形态不断演变,从具象到意象再进入抽象,以实现更加简便、迅速的交流。
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汉字已经摆脱自然形态的束缚,形成以纵横为主的框架式图形。
由汉字所派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涉及更广泛的艺术知识和表现形式。
汉字的形态与结构的特点,以及汉字在造字原理上所归纳的“指事、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的特征,使汉字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⑥现代汉字创意抓住汉字表象性的特征,突破框架性模式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在现代设计的基础创造领域和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中,汉字都发挥了其他物象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中国元素中的象征性图形造型优美,庄重典雅,充满吉祥、祥瑞、祈愿的感情因素,
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的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潜
力。
对其进行再创造,一方面应尽量理解其内涵及运用场所,另一方面应熟练掌握其变
化转换的形式和表现规律,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2014年11月08日《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中国元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这些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B.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观念等内容的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
C.太极、八卦这些简洁、凝练,完全具备现代符号基本特征的抽象几何图形在中国元素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D.汉字是中国传统图形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图形。
由汉字所派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在中国元素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树”因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而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
B.原始的彩陶、汉画像砖以及近代民间剪纸中都可以找到生命树以及其他代表生命的植物图形。
C.服饰、器物、建筑、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等,这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动植物都成了与“生命树”相通的生命图腾。
D.来自天地、宇宙、星辰等自然景观现象中的图形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以及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的祥瑞观念中的抽象几何图形,是中国元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基本摆脱自然形态束缚,形成了以纵横为主的框架式图形结构。
B.由于汉字的形态与结构上的特点,以及汉字在造字原理上所归纳的特征,使汉字具
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
C.由于汉字表象性的特征,在现代设计的基础创造领域和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中,现代汉字都发挥了其他物象不可替代的作用。
D.造型优美,庄重典雅的象征性图形,充满吉祥、祥瑞、祈愿的感情因素,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潜力。
【答案】
1.D
2.C
3.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中国元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考生可以到一、二、四、七段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D“书法、篆刻艺术在中国元素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文中无此信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C项,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在后世的服饰、器物、建筑的装饰图形中,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繁衍。
”它们不是并列关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C项,原文是说“在后世的服饰、器物、建筑的装饰图形中,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繁衍”,理解有误,它们不是并列关系。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基本摆脱”不正确,是“已经摆脱”。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比如选项A.文章第⑤段的表述是“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汉字的形态不断演变,从具象到意象再进入抽象,以实现更加简便、迅速的交流。
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汉字已经摆脱自然形态的束缚,形成以纵横为主的框架式图形”,“基本摆脱”不正确,是“已经摆脱”。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
..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啖:吃,这里引申为“引诱”。
B.战不利而壁.固陵壁:营垒,军营。
C.大父
..开地大父:指祖父。
又可称为“王父”“祖君”。
在古代,“公”
“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D.谥.为文成侯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它可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张良认为秦军可能是诈降,建议攻打秦军,最终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
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
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最终被封为留侯。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4.B
5.C
6.B
7.(1)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竭力让他吃饭(坚持让他进食)。
(会:恰巧、恰好、恰逢、适逢;德:作动词,感激恩德;食:使动,使……吃。
大意2分)
(2)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大意2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及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的B项,“战不利而壁固陵”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分析,“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壁”:营垒,这里名称用作动词,指坚守营垒。
对于文学常识题目,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句话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下邳、留”(地名)“陛下”“臣”“三万户”,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
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项,“认为秦军可能诈降”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张良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1)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2)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3)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4)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5)凭空添加,无中生有;(6)强加因果关系。
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二段,张良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认为秦军可能诈降”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会:恰巧、恰好、恰逢、适逢;德:作动词,感激恩德;食:使动,使……吃。
第二句中,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
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
”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
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
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求得到汉中地区。
项王就答应了。
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
于是派张良回去。
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对西面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
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
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
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
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
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
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
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
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
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
”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道家养生术,即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充足,身体轻举,促进身体健康),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
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
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8.诗歌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8.平沙、落日、陇山、明星(2分)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
(1分)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2分)
9.“候”字,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枕戈待旦,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
(1分)“候”字写出战士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1分)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1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题干问“诗歌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首先要从一二句中找出具体意象,如平沙、落日、陇山、明星,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
然后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有手法技巧的话,还要代入手法技巧,最后表明效果、作用、或作者情感。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
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
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
“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
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此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语言炼字的答题方法如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视情况而定)(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描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结构上的作用。
(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格式: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 {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表感情、谈作用)。
本题比较开放,要先明确“候”与“听”哪个字更好,然后再按照答题方法及格式进行解答。
(三)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每空1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精神面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