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历史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历史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B、唐初僧一行编制了《大衍历》
C、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展示中国的国威
答案:D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朝的海外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并非仅仅为了展示中国的国威。
其他选项中提到的科技成就均为正确的历史事实。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答案:A
解析: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创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了多次革命运动,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但并非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
B. 林则徐虎门销烟
C. 鸦片战争
D. 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丧失,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和林则徐虎门销烟都是鸦片战争前后的重要事件,但它们不是近代史开端的具体标志。
洋务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自我振兴的一次重要运动,但它发生在近代史开端之后。
因此,正确答案是C。
4、下列哪个文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 《史记》
B. 《汉书》
C. 《三国志》
D. 《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它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是《史记》之后的一部重要史书,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三国志》是东晋陈寿所著,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历史。
因此,正确答案是A。
5、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药最早用于军事
B. 指南针最初用于航海
C.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D. 印刷术由毕昇发明
答案:B
解析:指南针最初确实用于航海,帮助航海者确定方向。
火药最早用于民间娱乐,后逐渐应用于军事。
造纸术起源于东汉,而印刷术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6、题干: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A.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35年1月,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
”这一思想原则在遵义会议上的具体体现是
A. 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主张
B. 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
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 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选项A,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强调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的思想原则,这一原则在遵义会议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主张,即放弃之前的阵地战和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改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这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故A项正确。
选项B,虽然遵义会议确实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但这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直接体现,而是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纠正,故B 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遵义会议虽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是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一思想原则的直接体现,故C项错误。
选项D,遵义会议确实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但这同样不是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的直接体现,而是对过去失败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故D项错误。
8、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人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这一选择的主要背景是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陷入黑暗境地
C. 新文化运动由思想文化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D.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人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的背景。
选项A,虽然辛亥革命确实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更多体现在政治层面,而非国民性层面,且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何新文化运动前期要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故A项错误。
选项B,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专制,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科学精神,这种社会现实促使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故B项正确。
选项C,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尚未转向政治领域,故C项错误。
选项D,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事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的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瓷器
D. 印刷术
答案:C. 瓷器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以及印刷术。
瓷器虽然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但它并不属于四大发明之列。
10、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 鸦片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们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属于现代史范畴。
11、题干: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通过兼并战争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B.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秦始皇统一后,推行了法家思想
D.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推行了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统一,所以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其他选项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重要措施。
A选项正确,因为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实现了统一;B选项正确,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D选项正确,秦始皇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
12、题干: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B. 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开始实行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并没有立即开始实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为了自强而兴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A选项正确,鸦片战争确实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发动的;B选项正确,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选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汉武帝在《轮台诏》中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政治和军事政策,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据此可知,汉武帝()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反思穷兵黩武政策
C.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D. 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统治政策。
选项A,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汉武帝对自己穷兵黩武政策的反思,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选项B,根据材料“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可知,汉武帝在《轮台诏》中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政治和军事政策,表示要停止对百姓的搜刮,实行“力本农”和“修马复令”的政策,这明显是对穷兵黩武政策的反思,故正确。
选项C,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选项D,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汉武帝对自己穷兵黩武政策的反思,并未涉及财政危机,故排除。
14、在宋代,理学家们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天理”就是儒家
传统道德原则,其中“人欲”主要是指超过基本生存欲望之外的欲望。
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强调道德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B. 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C. 强调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D. 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理学的内容。
选项A,从材料中的“理学家们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可以看出,宋代理学强调道德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
选项B,宋代理学虽然主张“灭人欲”,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压制人的自然欲求,而是要求人们克制超过基本生存欲望之外的欲望,因此B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选项C,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到三纲五常作为宋代理学的核心内容,而是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选项D,虽然宋代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发展,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并没有直接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15、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爆发
B. 辛亥革命胜利
C. 五四运动发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 鸦片战争爆发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6、下列哪个条约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南京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其中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这标志着香港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关于地理分区的描述。
(1)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冀州:北至于蓟,西至于河,东至于海,南至于岱;
(3)冀州土: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
(4)冀州贡:松、柏、梧桐。
材料二:以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对地理现象的分析。
(1)沈括提出“自岭外及川蜀,陆有山路,水有航路,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则观云,山有远近之别,水有深浅之殊,日有长短之异,星有高低之差,阴有云雾之阻,观者为之趋避”。
(2)沈括认为“天象之变,不可测者,盖千变万化,不可胜纪。
虽然,其本则一,不能出乎天度之外。
”
问题: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禹贡》中关于地理分区的特点。
2.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沈括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及其意义。
答案:
1.《禹贡》中关于地理分区的特点:
•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结合人文地理进行划分;
•以州为单位,明确各州的地域范围;
•注重土壤类型和赋税等级的描述;
•列举各州的特产贡品。
2.沈括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及其意义:
•方法:沈括运用了综合观察的方法,包括观察天象、地形、水文等多种地理现象,并结合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
•意义:沈括的方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对后世地理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镇,以丝绸业闻名遐迩,出现了“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现象。
杭州的丝织业“机杼之声,比户
相闻”,丝织品“备极精工,风行天下”。
这些市镇的兴起,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纱、洋布等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导致大量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
(1)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即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商品交换频繁,促进了市镇的兴起;二是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丝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逐渐受到冲击,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生存困境。
其次,近代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此题要求从材料一中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镇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商品交换的频繁,进而促进了市镇的兴起。
同时,手工业的进步也是市镇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丝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此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生存困境,加剧了社会矛盾;而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则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这些变化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自救运动,主张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清朝统治。
该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同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全面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的尝试。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设立议院、改革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最终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述“自强运动”的背景及其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
3.比较“自强运动”与戊戌变法在目的上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它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1.背景:“自强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面对列强的压力和内部的动荡,认识到仅靠传统的封建体制难以应对挑战。
因此,部分开明官员提出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
主要成就包括建立了现代化的兵工厂和造船厂,促进了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另外,还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如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为中国培养了一代新式人才。
2.主要内容:戊戌变法主张改革旧有的政治结构,提倡设立议会制,减少皇权的绝对控制;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更多实用型人才;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发展。
失败原因主要是改革派过于急进,未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接受程度及保守派的力量;加上光绪皇帝权力有限,无法有效实施改革方案;以及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变法流产。
3.目的异同点:“自强运动”主要着眼于军事和技术层面的革新,以期通过强化国力来抵御外来侵略;而戊戌变法则更侧重于制度层面的变革,试图从根源上解决国家落后的问题。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希望借助西方文明来振兴中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短期效果,后者则追求长远的根本性转变。
作用看法:尽管两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强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革命,而戊戌变法则在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四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万物之本,非有形之物,
求之不得,反求诸己。
是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材料二:
《汉书》中记载:“武帝时,始置博士,设五经博士,掌通古今,以备顾问。
博士弟子五十人,选自郡国,不限年龄,由太学教授,授业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
”
材料三: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问魏征曰:‘朕欲选天下贤才,以备顾问,然不知何者为贤才?’魏征对曰:‘贤才者,非必才高八斗,德高望重,亦非必富贵之家,而在于其心之诚,其行之正。
陛下宜广开言路,广纳贤才,不拘一格,方能得之。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史公对“学者”的理解。
2.分析材料二中“博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说明唐太宗对“贤才”的认识及其影响。
答案:
1.太史公对“学者”的理解:学者追求的是“道”,即万物的根本原理,这种道并非有形之物,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去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懂得知识,还要热爱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2.“博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特点:博士由政府设立,负责教授五经,地位崇高,具有顾问职能。
•历史意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培养了大量儒学人才;提高了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3.唐太宗对“贤才”的认识及其影响:
•认识:唐太宗认为贤才不仅要有才学,更要有诚实正直的品德。
•影响:唐太宗的这种认识促进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繁荣。
解析:
1.太史公认为学者追求的是“道”,这种道是非有形的,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去追求,体现了对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
2.“博士”制度的特点在于其政府设立的背景、教授内容的特定性以及顾问职能,其历史意义在于传承儒学、培养人才、提升儒学地位。
3.唐太宗对贤才的认识体现了对人才品德和能力的全面要求,这种认识促进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