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 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提
升试卷B 卷 附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3、在一次心理健康培训班教学测验中,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员们的答案不一,共有四种。
其中,正确的是( )。
A 、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B 、学会调节和学会适应
C 、学会调适和寻求健康
D 、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
4、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定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诊断性 B.性 C.总结性 D.相对性
5、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 )。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卢姆 D.施太伦
6、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 。
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练习法 C.作业法 D.演示法
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8、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方法 B 、教师 C 、学生 D 、学习过程
9、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10、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1、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检测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2、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一
C.心理
D.劳动起源论
13、按照苛勒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
A.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C.构造一种“完形”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4、孔子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 具有灵活性
B 脱离社会生产
C 具有全面性
D 结合社会生产
15、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6、最早提出“学习过程就是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这一观点的人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戴克
D.班杜拉
17、学校德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其它学科教学
B.课外和校外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8、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
”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19、朵老师很关心学生,但对学生很严格,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条老师,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
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类型于()。
A.强硬专断型
B.放任自由型
C.仁慈专断型
D.民主平等型
20、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1、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3、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4、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2、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
3、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4、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冯亮和丁明是初二的学生,最近两人都有些心事。
于是凑在一起聊天……
冯亮:你说咱们已经快要和爸爸一样高了,可父母还老把我们当小孩看,什么都管。
丁明:可不是吗,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去哪玩也要管,放学回家稍晚就唠叨个不停……真烦!有时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听他们的话。
丁明:最近一段时间,我情绪似乎失控了。
今天的课堂演讲,我紧张得要命,生怕在老师同学面前出丑。
冯亮:我发现了,你脸都红到脖子根儿了。
丁明:不光这个,有时高兴起来,我就跟飞上天似的,觉得无所不能,可是难过起来,又像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冯亮:我也一样,就比如每次跟女同学打招呼,我常莫名地心跳加速,感觉既紧张又害羞,以前不是这样。
丁明: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不好,譬如不够帅之类的。
冯亮:还有不够优秀,能力不够强等。
我特别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一个聪明、有实力的人。
丁明:我特理解你,这种感觉我也有,而且特想跟人倾诉,但就是不知道该跟谁说。
问题:
(1)上面两位同学的对话,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
(2)作为老师,你会对他们提出哪些建议。
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2、B
3、A
4、答案:D相对性
5、A
6、答案:D
7、B
8、D
9、C
10、B
11、D
12、答案:C 心理起源
13、C
14、答案:B
15、答案:D
16、B
17、A
18、B
19、C
20、答案:D
21、答案:A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此题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2、正确答案:(错误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地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接受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矛盾,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
3、错误。
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参考答案】×。
解析: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正确答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
3、正确答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 (1)在社会上和校园内,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
(2)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3)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4)要形成科学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5)注意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6)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
4、一、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整合性原则; 4.先进性原则。
二、总体要求:1.注重有效备课;2.强化适时备课;3.提倡集体备课;4.教案备写实行分层要求。
三、备课构成:1.学期备课;2.单元(章节)备课;3.课时备课。
四、教案备写要求:1.教学内容要精细;2.学情分析要全面;3.设计理念要先进;4.课时安排要合理;5.教学目标要明确;6.教学重点、难点要准确;7.教学具准备要充分;8.教学过程要有效。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反映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意识的增强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感受),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我体验深刻,自认成熟,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希望独立并产生反抗心理;在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
②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与温和、平静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并存,情绪动荡。
(2)建议如下:
①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言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境,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帮助学生积累各种情境下的情绪体验,做到“临场不乱”。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理解、解释,所以很容
易遭受挫折。
2、(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
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
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体验敏感,多疑。
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
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
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