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化工2021年第4期· 152 · 第48卷总第438期以“学生为中心”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黄国雷,郑彩娟*
(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热带药用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27) [摘要]药物化学为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药学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为适应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该课程教学
内容多、理论性强等特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152-0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tudent-centered Medicinal
Chemistry
Huang Guolei, Zheng Caijuan*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edicinal Resource Chemist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Medicinal Chemistry, as the core cours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was infilt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such as mo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rong theory. The teaching status analysi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we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medicinal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student-centered
药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也是众多药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之一。

药物化学是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并使其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既包含着药学学科、化学学科,需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稳定性、构效关系等;同时又必须涉及生命科学、药理学等相关内容,需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不良反应、药物代谢等内容。

由于涉及多个学科内容,不少同学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同时又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核心的教学[1]。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和理念,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培养创新思维,从而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2-3]。

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药物化学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在近年的教学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药物化学理论教学分析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药物化学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原理与方法、体内代谢、作用机制、构效关系、毒副作用、新药研发的途径和方法等。

因此,面对药物分子结构复杂且种类多、数目多、药物合成路线复杂、药物作用机制及体内代谢难以理解等问题,大部分学生感觉药物化学课程难学,另外由于部分相关学科没有学习,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有问题一般在课下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

课堂授课过程中由教师设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药物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必要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此,传统课堂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药物化学课程为51学时。

本门课所用教材为尤启冬老师主编的《药物化学》第8版,包括14章内容,每一章节涉及多种药物。

面对授课内容繁多、且重点、难点内容较多、课时较少的问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设计,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通过精讲和泛讲结合,讲授和自学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例,第四章包含六节内容: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镇痛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涉及近20类药物。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部分章节的重点药物进行精讲,例如第一节镇静催眠药选择代表性的异戊巴比妥和地西泮药物进行讲解,每节课只讲一个重点药物,重点讲解重点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现过程、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代谢过程、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用途、毒副作用等,使学生掌握学习药物化学的基本方法、思路与重点、从而可以对其他药物进行延伸学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对其他非重点药物通过泛讲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

3 多元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
3.1 结合药物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讲述第十章抗生素中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可讲述生物学家Fleming A.如何发现青霉素,病理学家Florey H.W.和生物化学家Chain E.B.如何分离出青霉素,并最终使青霉素进入了人类生活,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增进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可以说青霉素的发现是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通过类似药物发现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科学研究的认识,促使学生学习并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家们细心认真、潜心研究、不畏险阻、合作探索、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科研精神。

3.2 通过案例分析开展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习的方向,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积
[收稿日期] 2020-12-18
[基金项目]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8-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60093)、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18MS045) [作者简介] 黄国雷(1982-),男,山东聊城人,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

*为通讯作者。

2021年 第4期 广 东 化 工 第48卷 总第438期 · 153 ·
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以第五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第五节局部麻醉药为例,将全班33人分成6组,每组5~6人;教师先提供一个局部麻醉药案例,包括案例内容和4个左右由案例引发的思考题,然后给予15~2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观察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可适当进行鼓励,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

然后分组讲解案例,小组可派代表发表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见解,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提出问题,充分讨论。

在此过程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讨论,学生对本节课局部麻醉药的用途、每种药物的局限性(盐酸普鲁卡因为什么不能用于牙痛等的治疗等)、如何解决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作用时间短的问题、可给病人推荐什么药物代替盐酸普鲁卡因等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问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感情。

3.3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向和方式,是一种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采用课上分组交流和讨论学习,教师从旁指导开展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5]。

例如,第六章循环系统药物第四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内容,分为识记与理解、应用与讲述四个环节。

同样将全班33人分成6组,每组5~6人。

识记与理解环节,课前由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定义及作用、卡托普利的发现过程”,学生课前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对基础内容进行识记与理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以及如何制作PPT 等。

运用与讲述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代表用15~20 min 对问题及讨论的内容进行PPT 展示。

例如某小组创新性的通过小品生动形象的讲解高血压的危害,进而通过案例分析讲述引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药物的构效关系等。

在此过程学生可提问问题,其他同学可进行解答和讨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然后由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加以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每组之间相互评分及点评,老师也给予评分和点评。

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不同于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5-6]。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中,通过加强过程考核、多元考核,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 %增加到50 %。

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实现了多元化考核,由平时的考勤和作业成绩,增加了讨论课计分、PPT 制作计分、提问计分、课堂表现计分等多种形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 结论与展望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实践的教育工程,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探究实践。

近年来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仍不够完善。

我们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培养新时代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费杉杉.杜威“儿童中心论”与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的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1-133.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3]王寅谊.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由学生决定—基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广义和狭义理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6(36):30-38.
[4]王双连,罗丹,张文程,等.“看图说话”考核方式在生理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3):235-237.
[5]彭红超,姜雨晴,马珊珊.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效果实证分析:以大学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0,19(1):62-72.
[6]徐凌云,孙淑萍,胡明秀.以学生为中心的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15-19.
(本文文献格式:黄国雷,郑彩娟.以“学生为中心”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21,48(4):152-153)
(上接第157页)
《绿色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在掌握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外,还能对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进行辩证性和批判性思考。

围绕此目标,在PPT 的最后一页,以“绿叶”图案作为分界(如图7),左侧的“绿色化学”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右侧的“思辨创新”考查的是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观念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思辨创新”方面的问题设计,主要以开放题形式进行。

因为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对其的回答,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后,自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后进行表达,可更加有效地凸显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和见解,从而实现科学评价。

图7 学习评价图
Fig.7 Learning assessment map
4 结语
在《绿色化学》课程的传统线下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或为了兼顾到全章节内容,对于一些内容无法做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的讲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凭借其短小精悍、
应用简便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拓展内容的广度和发展内容的深度,是对传统线下教学的很好补充。

另外,微课视频的时间短,形式多样(如有图片、动画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举多得。

在如今新形态教材发展的新形势下[6],微课可以很好的作为电子资源,扩展纸质教材中的知识点,借由不断更新的微课资源,充实纸质教材。

也正是如此,笔者在《绿色化学》该课程的微课制作中,深刻体会到其有用性,故从内容选取和具体制作要点两个角度出发,总结相关的实施经验,以期能为高效制作《绿色化学》等化学类微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朝阳,罗时荷.《绿色化学通用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2]王润兰,郑倩.学习者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制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6):89-9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汪朝阳,罗时荷,景乐,等.浅谈“互联网+”模式下化学类在线课程的建设与教学I——PPT 制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0(S1):63-65.
[5]李一迪,方海光,郑红,等.微课音频质量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57-61.
[6]罗时荷,杨凯,林建云,等.绿意盎然,水到渠成——《绿色化学通用教程》新型态教材出版体会[J].广东化工,2020,47(23):164-165.
(本文文献格式:罗晓燕,程洁銮,罗时荷,等.图文并茂,知意同行——绿色化学微课制作若干体会[J].广东化工,2021,48(4):156-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