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优选【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观后感优选【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
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
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
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
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
办法,他会梦中杀人。
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百家讲坛》观后感2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通过这次观看,我明白了有三种语言不能说:第一种是奸诈取巧的语言;第二种是下流肮脏的话;第三种是无赖粗俗的话。
说这种话的人终究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
有一些花言巧语使自己受益的人很多,这些人总是为了一点荣誉,为了一点名利来欺骗他人,他们就像口有蜜、腹有剑一样。
脏话我们不要去说,也不要去学,这样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对于说奸诈取巧的语言的人,钱文忠教授用了两个词来总结了一下:一个是溜须拍马,一个是口蜜腹剑。
其中溜须拍马虽然是一个词语,但是它是两件事。
一件是溜须,一件是拍马。
其中的溜须的典故是古代有一个人,叫做寇准,他有一个学生叫丁谓,有一天,他们一块儿吃饭。
寇准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粒米掉到了胡须上,丁谓看见了,连忙上前把这粒米拿掉,并用手捋了一下他的胡须。
这就是溜须的`典故。
老师的胡须上有一粒米,你只用把米拿掉就行,怎么还捋老师的胡须?丁谓用这种方法来得到老师的重视,是不可取的。
我们都不要这样做。
我明白了哪种话不能说,以后一定不要说。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观后感4今天我们看的是真假曹操。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是太
好,民间客气的说叫奸雄,不客气的说叫奸贼,鲁迅先生称曹操为英雄。
这样一来对曹操的评价就有三种-------英雄、奸雄、奸贼。
民间传闻曹操为人奸险歹毒,他奸诈中有真诚,这正是曹操辛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他也有坦诚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他竟也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让陈琳写一篇檄文。
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宗骂起,后来袁绍败了,陈琳做了俘虏,别人把陈琳抓到曹操面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我又没有得罪你!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是继续做你的笔杆子吧”。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前面是他性格的一部份。
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毒辣,既宽容又报复。
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曹操能够如此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百家讲坛》观后感5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
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
《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
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
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
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
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
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
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
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百家讲坛》观后感6
今日,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
在那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
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
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此刻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此刻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并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可是了:冷月狼。
并且,在百家讲坛里,我明白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能够人往前走,头往后看。
我还明白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可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向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我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
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百家讲坛》观后感7
“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历史书,将来对你有好处”
这是妈妈在寒假常对我说的话,我的心里万般委屈“妈,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记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马老师让我们看百家讲坛,我可能以后就不会喜欢历史。
今天的'百家讲坛是说王安石与曾巩。
他们俩是在京城认识的,仔细一谈发现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并且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于是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可以说是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后来王安石考上了学校,曾巩却落榜了,所以两人以信的方式交流。
那为何如此好的兄弟会产生矛盾呢?因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宁变法”而曾巩却反对,他们各说各的最后不欢而散,近10年他们没有联系。
10年啊,多么的长久!但后来曾巩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曾巩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亲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
王安石日复一日的照顾曾巩,两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可曾巩因为病情严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而王安石与曾巩在众人之中结识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兜兜转转还是你。
《百家讲坛》观后感8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
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陈逸凡《百家讲坛》观后感9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
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百家讲坛》观后感10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
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
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
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
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
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
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
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
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
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
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
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
其实你看一看。
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
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
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
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
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
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自主学习。
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
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
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
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
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
《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
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
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
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
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
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
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
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
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
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
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
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
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
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14
所谓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这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才”一字既写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又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期望。
这句话贯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学习,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她对于论语的解读中说到要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世界太大了。
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的确,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就通过不断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学习,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打火机的发明,从仓颉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荣发达……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人类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总结,改进的成果吗?
我们今天的学生就好比站在中华民族这个五千岁的巨人肩上,我们更应该循着先人的足迹,不断前进。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孔子说人要“恕”,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却完全没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独尊。
当然我身上也有诸如此类的各种毛病,所以我们更应向天地学习那种包容万物的浩然之气。
所谓有容乃大,就是这种境界。
天地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为人处事之道,人与自然之道,作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在这个社会上的立足
之本。
《百家讲坛》观后感15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
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
总在诸葛亮之下。
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