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第1段
第1段展示了作者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事:泛舟赤壁 举酒诵诗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鉴赏第2段
第2段可分为几层?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第2段的“喜”从何体现? 与第1段的“喜”有何不同? 第2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看出。本段的 “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鉴赏第1段
第1段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1)第1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 长诗前的小序。 (2)第2、3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3)第4—7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鉴赏第1段
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夜晚赤壁的景色? 这样的景色使泛 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共有三组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 的夜景中,作者心旷神怡,产生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鉴赏第2段
第2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悲: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背诵第1、2段。
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谥“文忠”。苏 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 就。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善书, 为“宋四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 乐府》《黄州寒食诗帖》《枯木怪石图》等。
文体常识——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 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 韵,但可以隔几句相押。体式有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汉代 的赋称为辞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 字、僻字。魏晋以后称为骈赋,又称骈文,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 典。唐代发展为律赋,宋代多以散文形式写赋,押韵较随便,比较注 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赏第2段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追求。歌词表现了作者的政 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 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第2段的“悲”从何体现?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第2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中而来。作者借助夸张、想象,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 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了解背景
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代的黄州, 即今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名叫赤鼻 矶。有人说这就是东汉末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实则不是。当时, 苏轼因被贬而心情十分苦闷。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冬,他先后 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写了两篇赋。后人称两篇赋分别为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课所选是《前赤壁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 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 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 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 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 谐爱开玩笑的人。
概括段意
第1段:写作者与客人游赤壁的情景,展示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和 水色辉映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写作者劝慰客人抛开个人的愁绪,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 达开朗的心情。 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