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诗——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001-06 收稿日期 2022-12-03
摘 要 “自然”一直是王澍所秉持的建筑设计理念,该文首先通过类比于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结构,对王澍建筑作品创作之初的草图进行总结,试图从“环境”“血肉”“思想”“工具”“特质”“融合”和“物料”这七个层次去得出对应的图示。
接着对七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结合图解分析的方式去逐层剖析,揭示自然理念在王澍多个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进而得出王澍的自然不单单指我们身体上所能感受到的物质自然,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出于自然的观想态度,它是符合物质世界的这一生命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精神自然。
关键词 自然 王澍 图解工具 直角之诗
Abstract "Na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Wang Shu. Firstly, by comparing the structure of Le Corbusier's Poem
Keywords Nature, Wang Shu, Graphic tool, Right Angle poem
——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The Poetry of Nature: An Exploration of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Based on Diagrammatic Tools
翻阅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从1997年走到2022年,这25年间,无论是前期的实验性建筑还是后期的大中型公建,都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最早出现在大众视野且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再到之后的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宁波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最近几年建设完成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富春山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
它们整体都表达了王澍的一种基于当代、发掘传统、营造自然的创作倾向。
1 图解工具
图解作为一种分析性和表达性的工具运用在很多领域上,并且深深影响着建筑学这一领域。
埃森曼将图解区分为表达设计成果的“分析性图解”和启发设计思维的“生成
性图解”
[1]。
之后经过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将图解工具在建筑学这一领域的运用带向高峰。
图解工具是一种能把人模糊的想象力转变为更加具体的可视化图像的有效工具。
目前图解工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且基础性的设计工具,未来它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下文将
以图解的方式去分析王澍的相关作品,配合文字以期获得其潜在的意义表达。
2 从《直角之诗》到“自然之诗”的图解2.1 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
20世纪60年代,柯布西耶创作了《直角之诗》,以柯布的绘画和诗句为主,表露了柯布深层次的思想范畴,这些事物构成了柯布的思想基础。
直角之诗中的内容包括:“环境”“思想”“血肉”“融化”“特质”“给予”
和“工具”
[2]。
在柯布西耶的安排下呈现一种刘 豪 | Liu Hao
郑先友 | Zheng Xianyou
3 “自然之诗”的解读
3.1 环境
在《直角之诗》中,第一层“milieu”在法语中表达的是环境的含义,是柯布西耶在设计之初,认识到周边环境对于人的身体的影响,人是空间的主角,当人站立起来的时候,获得了对空间、环境和方位的认知,这也为柯布西耶对于人的模度,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的重视奠定了基础。
反观王澍的自然之道,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最能代表中国本土化的建筑设计语言,所以他便从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山水画与书法之中寻探索道路。
不同于西方的绘画,中国的山水画传递的是一种中国人的哲学观,在观画的过程中,意识是融进去的,是这自然山川的中一个小角色。
自然的重要性是要超过建筑的,建筑物以一种十分谦卑的姿态存在着[4]。
在近期建成的作品富春山馆中,可观王澍设计之初的草图,建筑以“卧”的姿态融合在环境中,建筑此刻成了山,山也像建筑的一部分(图3)。
在象山校区二期中,建筑以一种绵延的姿态依附着象山,不对抗且处处附和。
人在建筑群中并不能以总览的视角去观看,这其中蕴含了十足的韵味。
此外,对于单个建筑的形态,娜、扭转、折叠、起伏,的方式表达“气”的关系,中笔断意连的韵味。
来说与书法一样,关系[5]。
3.2 血肉
柯布的这一部分反复出现了女性的符号,其内容传达的是关于创作的心理过程,是造成理性创作背后的关键性因素。
而支撑王澍这一理性设计理念的背后感性媒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了文人的观想、园林的方式和织体的世界(图4)。
B-1:文人的观想。
观想这个词出自于山水画,它是一种来源于人的想象和视看的方式,表现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经验投射。
它可以是生活中的某处场景、某个符号或某种剧情。
如文正学院图书馆对于艺圃的观想,象山二期18号楼对于灵隐寺佛龛的观想,世博滕头馆对于《五泄山图》的观想等。
此外还有各
像挂毯,又像树木,也像十字架的状态,柯布称之为“圣壁屏饰①”。
其由垂直方向的7层(A-G )和水平方向的五层(1-5)构成,是柯布设计思想的核心表达(图2)。
《直角之诗》的具体内容表现为:首先从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到理性的思考,再到感性的创作过程,之后虽作品被不断地否定,但是思想需要融入新的时代,再结合柯布本人的特质以及道德品质,最后回到建筑设计者的本能提出工具这一层次。
这一个体系表达出了柯布清晰的思维框架。
2.2 从王澍的草图到“自然之诗”
王澍曾写到:“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我称之为‘自然之道’”[3]。
所以,
想要了解王澍的建筑作品中的自然之道,除文本之外,还可以从王澍方案设计之初的草图去找寻相关的蛛丝马迹。
在王澍的方案设计前期,他认真思考且一气呵成地只画一次草图,并不会再轻易修改(图1)。
类比于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中的圣壁屏饰,通过对于王澍的草图进行搜集与整理,也归纳出“环境”“血肉”“思想”“工具”“特质”“融合”和“物料”这七个层次。
这七个层次以一种线性螺旋且相互交叉递进的状态存在(图2),从对传统山水画的认识作为核心,到感性的意向媒介,再到理性的创作方式,接着从操作的角度以五种具体工具的支撑,最后结合建筑师的特质和其现存的矛盾及对于物料的运用,共同表达出王澍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理念。
图1 王澍的草图表达与相关特质的呈现
种对自然环境的观想,如山、
水、太湖石、洞口等。
B-2:园林的方式。
园林最能代表王澍对于自然的思考,这种园林不是指具体的明清江南园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体现的是古设计而言,一定是富有情趣的。
情趣的营造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从造园者转换到观园者的过程,这其中心灵相互的接触是震撼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根源的本质:含蓄、内敛且富有诗意。
B-3:织体的世界。
织体传达的是一种状态,是影响传统中国城市的主导因素,在传统建造活动中,从整个国家系统到每一个具体的村落,都拥有着一种严整的自然景观与空间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面,首先表达的是整体性,这种性质不会因为时间、尺度和地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次是多样性,建筑和自然环境一样,丰富而复杂;最后是差异性,这种差
图2 《直角之诗》的圣壁屏饰与“自然之诗”图解图4 感性媒介
图3 富春山馆和象山校区二期的建筑形态
图5 建筑的运动与身体的运动
异是位于感官多样性和理据多样性的细腻差别,齐白石曾言:“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小到建筑,大到城市,正是这种差异才能创造美与平衡。
在《虚构城市》和其文字中曾多次提及豸峰图②,这张图里描绘了一个由大到小的整
体世界观。
这个世界里面,没有关于谁是主
体,谁是客体的区分,每一个细节都举足轻
重。
对于王澍而言,一种钝意的设计方式是他
所避免的,他想要是一种类似于自然世界的
方式,自然世界的万千细节、个人的经验、多
样的感觉、敏锐观察的片段……都是他重要
的设计语言。
3.3 思想
柯布的诗中,这一部分的配图主要涉及
到的是他的理论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
理性的创作思想,其中囊括了比例、新建筑五
原则和抽象化的马赛公寓等操作方式。
而在
这一层中,王澍的理性创作思想可以概括为三
个部分。
C-1:尺度的塑造。
童寯在《东南园墅》
的开篇中曾提及“这么大的人怎么能住在那
么小的洞中?”,这句话对王澍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王澍在这句话中看见一个世界,在这个
世界里面,山石与人物是等价的,尺度可以自
由转换[7]。
这种尺度的感觉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属
于一种“错位”,具体表现在建筑方面,或多
或少也会受到罗西的影响,因其对于类型学
的理解,罗西会把住宅做得像兵营,把墓地做
得像住宅[8]。
而这种冲突感也出现在王澍的建
筑设计中,在宏观角度,象山校区本身一方面
像一个微缩的市镇,另一方面又像小型的山
体,人在其中漫游和攀爬;在中观角度,太湖
以是很小的一处负形的洞;
构成建筑的微型小物件,
无尽的想象的空间,
时间属性的。
C-2:运动的状态。
层次,第一层是整体的建筑的运动,
是建筑对于自然意识的体现,是连续绵延的
一种运动,其中蕴含了山水画中关于“气”的
表达。
实际反映在建筑的形体上则是连续、
扭转、起伏的状态。
第二层是有关于人的运
动,空间是为人服务的,王澍曾说:“它让你
进去”。
所以这一定是以人的体验为主的,空
间本身所塑造的透明性和差异性,通过视觉
直接作用在人的意识中,继而引导人在空间中
发生运动(图5)。
C-3:事件的激发。
空间中事件的概念
最先由情境主义国际③提出,后由伯纳德·屈
米在《事件——空间》一文中提出事件是空
间的多种差异的叠合,并且事件空间不能被
设定,只能被激发[9]。
在王澍的设计理念中,
事件的产生来源于该处空间的差异性和多样
图6 模组和类型
图7 十里红妆文化园中对自然场景的塑造图8 多处空的剧场
所
多样化的事件会激发人
场
答案、指南、事实等。
这
最终目的反
是具体的操作方
模组的出现最早出现
在
这里他做了五组建筑,暂且称之为初级模组,
这些初级模组的形态大多来源于自然界,如
山的形态—山房、水的形态-水房以及石头
的形态—太湖石房。
在同期开始的象山二期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6),并且作为基本元
素,在建构级别(如物料)、单体级别(如母
题)、群体级别(如构图)这三个层次运用于
之后的建筑设计中[10]。
D-2:类型的变换。
严格来说属于变异模
组,但是其变异的方式是有迹可循的,类型也
是王澍所喜欢的一种方式。
就如同洪谷子的
这种变异凝聚着人
其在细节上参差不
而这种形态的产生取决
D-3:场景的塑造。
场景在王澍的设计
理念里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是王澍对于局部的理型方式,是一件发
生在自然环境中的叙事情节。
场景的发生是
以人的身体为基础的,如爬山、观水、赏石和
探洞,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
如在近期建成
项目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中,能看到熟悉的
场景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影响了整个建筑的
性格(图7)。
D-4:边界的流动。
这一方式体现在两个
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场域视角上的,具体操
作是模糊了建筑的边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产生融合从而达到园林中“眼前有景”的边界
消隐状态;第二个层次在人的身体层次上,通
过建筑复杂的路径和多层的空间对于人视线
产生的干扰,强调身体对于建筑的体验,人对
于建筑的边界感知将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D-5:留白与剧场。
王澍的建筑作品中,
总是会出现一些基本使用功能以外的空间。
这部分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与其说是留
白,不如按王澍的文本语言来说是一个“空
的剧场”。
这处空间或许没有既定的意义与价值框
架,但保留了所有可能发生的语境[12]。
因其介
于有意和无意之间的出现,会引起人的停留
和关注,从而会使其比其余空间更有趣味。
如
在水岸山居和十里红妆文化园中,王澍设计了
多处空的剧场(图8)。
3.5 特质
E-1:文人—工匠—建筑师。
在王澍的文
本语言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其次是
个工匠,最后才是建筑师,这也是“业余工作
室”中“业余”二字的意义由来。
传统中国建
筑的建造过程中,文人指导设计原则,工匠
负责建造过程,他们共同协作。
与现在仅绘制
图9 王澍的实验与特质
图10 物料的使用
a b
设计蓝图的大部分建筑师不同的是,他强调一个亲身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料的选择与构建方式和建造过程中事物的难以预期,都符合王澍这一自然建造的设计理念,这里的自然不仅是名词,也是动词意义上的自然而然。
3.6 融合
《直角之诗》这一层只有一节诗:“到处回响着:不!/反对永远多于/支持/……/让金
属融合吧/容忍炼金术的存在吧……”
[13]。
柯布的这一部分似乎寓意着作品遭到排斥与嫌弃,只有融合才能够被认可。
王澍目前设计的作品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或许表现在王澍本身上,是一种矛盾。
F-1:矛盾的共存。
王澍想要营造的是一种具有文人特质的理想世界,但无论是从前期的“抽象几何学的诗意形式”还是到最近的“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在建筑塑造上都是用的现代化的西式建筑语言[14]。
所以其建筑作品会遭到许多人的争议与批评,但是想要完全摆脱西式建筑的影响,目前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未来中国式的建筑方向或许也将在这种绝对功能的需求下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的观想与情趣(图9)。
这是矛盾,亦是融合。
3.7 物料
这一层柯布给出的图像是一个张开的手,手是触摸物质世界的媒介。
对于王澍,其在《虚构城市》中曾提及用手和现场对话,强调身体的体验,笔者认为,反映在物料上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图10)。
G-1:物料的循环与建造。
之所以用“物料”这个词,是因为材料一词不够准确,物有“物性”,它是活的[15]。
这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物料本身,是人通过触摸所带来对于自然的直观感受。
第二部分关键在于循环建造这个词眼,循环的是物料,建造的是带有时间属性的建筑,建筑取之于自然,也将归于自然,它和自然一样,生生不息,拥有生命。
结语
前文类比于《直角之诗》提出了“自然之诗”这一图解,从七个层次去对其进行探讨与解释,自然不是一个名词,也不是一种程式,自然是蕴藏在王澍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理念表达。
王澍强调建筑要向自然学习,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简单的指我们能感受到的自然环境这一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这种自然是中国人藏于内里的精神世界,是这大千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美好的经验投射。
它是园林的情趣塑造,是一种观想态度,是诉说时间的故事,它是具有生命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综
合存在。
资料来源
图1:Wang Shu.Imagining the House[M].Zurich: Lars Muller Publishers, 2012;图2a:参考文献[13];图4c:参考文献[10];
图9b: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注释
① 《直角之诗》中的诗歌与图画在柯布西耶的排布下
呈现这一对称性图案,柯布称之为“圣壁屏饰”。
② 豸峰是中国众多小山村中的一个,该地图于1904
年以一种传统的方式记录下来。
③ 1957年意大利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成员
希望发动城市中每日生活的革命,来取代资本主义的景观社会。
参考文献
[1] 彼得·埃森曼. 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M]. 陈
欣欣,何捷,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6-35.
[2] 张一婷,李兴钢. 《直角之诗》与勒·柯布西耶的
建筑思想[J]. 建筑技艺,2011(Z3):29-37. [3] 王澍. 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 世
界建筑,2012(5):20-21.
[4] 王澍,陆文宇. 循环建造的诗意 建造一个与自然
相似的世界[J]. 时代建筑,2012(2):66-69. [5] 卡森斯,陈薇:建筑研究02[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2:173-212.
[6] 童明. 理型与理景(三)——王澍的文本及其建
筑[J]. 建筑师,2013(4):46-59.
[7] 王澍.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宁波博物馆创作
笔记[J]. 时代建筑,2009(3):66-79.
[8] 刘东洋.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
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J]. 新美术,2013(8):105-115.
[9] 大师作品丛书编辑部编. 伯纳德·屈米的设计作
品与思想[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 金秋野. 凝视与一瞥[J]. 建筑学报,2014(1):
18-29.
[11] 王澍. 营造琐记[J]. 世界建筑,2012(5):[12] 王澍. 虚构城市[D]. 上海:同济大学,[13] 柯布西耶. 直角之诗[M]. 秦三澍,文艺出版社,2019:75.
师,2013(1):6-14.
[15] 王澍. 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J]. 建筑
学报,2010(5):128-131.
作者信息:
刘 豪,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先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