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宜昌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______》)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
(_______)《登幽州台歌》)
(5)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6)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7)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8)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答案】 (1)此夜曲中闻折柳(2)化作春泥更护花(3)造化钟神秀望岳(4)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5)商女不知亡国恨(6)不问苍生问鬼神(7)一山放出一山拦(8)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柳”“怆”“苍”“牍”等字的书写。
(3)和(4)还考查了作家作品。
二、选择题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颦蹙.(chù)吞噬.(shì)鞠躬尽瘁.(cuì)
B.滑稽.(jī)重荷.(hè)锲.而不舍(qiè)
C.羁绊.(bàn)斑斓.(lán)叱咤.风云(chà)
D.阴霾.(mái)讪.笑(shàn)面面相觑.(x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蹙”应为cù;
C.“咤”应为zhà;
D.“觑”应为qù;
故选B。
3.下面对诗《望岳》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分析错误。
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意愿,想象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台阶砌好了,九级,与之相比,老台阶的高度至少低了两倍。
B.谁能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没有用的呢?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斯科特等五名探险者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搭配不当,“低”不能与倍数搭配。
B.否定不当,“没有用”改为“有用”。
D.句式杂糅,删掉“榜样”或“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故选C。
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竹蔑愧怍悠闲家喻户晓B.无垠疮疤告磐如释重负
C.吞噬修葺猥琐心有灵犀D.淤泥哺育马嵬坡康慨淋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竹篾。
B告罄。
D慷慨淋漓。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
....的故事。
B.看着小李那滑稽可笑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
....地笑了起来。
C.人在年少时往往血气方刚
....,做事缺乏周密的考虑。
D.李自成连一座城池也没有破过,可见他的兵力微不足道
....。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
与“笑了起来”重复。
成语运用错误。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一些扁豆和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每天早晨,我都会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藤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藤不过像细绳一般粗。
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人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
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着细细的瓜藤和浓绿的瓜叶……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
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
瓜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藤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台上,却又长出来了两条丝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藤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藤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一天早晨,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
量都没有;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
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
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请你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神奇”的具休表现。
2.根据提示,填出“我”对丝瓜的认识变化:无神奇之处→_____→替它担心→____→____→百思不得其解→令人难以置信
3.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4.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5.如何理解结尾一段中的“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答案】1.丝瓜藤生长迅速(或:每天长出半尺);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2.让人惊奇又担心(或:又犯了担心病)大吃一惊
3.“竟”表明“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侧面表现了丝瓜惊人的生长速度。
4.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或:好像有智慧;或:好像有头脑,有思想),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或:它能以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5.“沉默”是指丝瓜藤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藤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或:似乎有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
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赞美之情(或:惊叹)。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进行提取即可。
①细瓜秧却能输送那么的养料给瓜叶,让人感到惊奇。
②我担心最初长出来来的瓜会凶继续生长而坠落到地已结果它不再长人,停止了生长。
③我担心一根细秧不能承担得住后长出的两个瓜的重量,结果两个瓜弯了起来,把自己放在了窗台上。
④有一个瓜我认为失踪了,结果却看到它、弯着身子躺在一个台子上。
这些都是丝瓜的“神奇”之处。
2.试题分析:考查“我”对丝瓜的认识变化。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情节,然后答出认识变化。
也可提取表示心情的相关词
语作答即可。
如4段的“这当然让人惊奇”,5段的“我真是替它担心”,8段的“这真让我大吃一惊”等。
3.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竟”本义:出乎意料。
语境义:侧面表现了丝瓜生长速度的令人吃惊。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问在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主要从9、10两段中提取答案。
可提取“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有思想,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等句。
也可分析“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等句,这是说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要理解好“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这句话,就得读好上下文的内容,最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
当然也可从文章中提取相关的语句来解释。
如理解“沉默”,可分析“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理解“奇迹”,可分析“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还要答出作者对丝瓜的情感态度。
8.阅读《伟大的悲剧》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
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斯科特探险队第二个到达了南极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B.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C.阿蒙森在南极点留下帐篷、国旗和信件,并要求斯科特为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做证。
D.斯科特并未接受为挪威探险队做证的任务,因为对他来讲这是冷酷无情的职责。
2.对文中画线句“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B.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C.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D.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3.对选文结尾加点部分“这一事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曾经到达过南极点的人。
B.“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C.“这一事业”指的是把阿蒙森留下的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D.“这一事业”指的是在世界面前为别人完成的业绩做证。
【答案】1.D
2.B
3.B
【解析】
1.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D项“并未接受为挪威探险队做证的任务”表述有误,从“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可以看出来。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从“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斯科特等人的失望。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然后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从“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可知,“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故选B。
9.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各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结合全文思考,面对紫藤萝,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3.文章首尾两次写到了“脚步”,有什么深意和作用?
【答案】1.作者感情变化:疑惑痛楚——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振作鼓舞
2.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突出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开篇“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辉煌、茂盛吸引。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和认识。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解析】
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沉浸在这繁茂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变化原因: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据此作答。
2.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选取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选修辞角度,要指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选句式角度,要分析是多用短句,简短有力,还是长短句交替,显得错落有致。
运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突出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作者情感)。
3.考查文章主旨和写法。
开篇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要停住脚步?设置了悬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第2段交代原因:被紫藤萝吸引。
“盛”又为下文描写紫藤萝的茂盛和勃勃生机作了铺垫。
看到衰落了十年的紫藤萝如今又开出了繁茂美丽的花,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精神振奋,所以“加快了脚步”。
与开头首尾呼应,同时深化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一主题。
四、文言文阅读
10.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唐代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4)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为之.怅然
B.自康乐以.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D.念无与.为乐者与.余舟一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石之美,甲文写水突出了水的_______特点,写石突出了石的_______的特点;乙文写石突出了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_______特点。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感。
甲文表达了作者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临泉的志趣。
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消坠落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形容
2.D
3.(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4.清澈高峻欹嵌盘曲迂回激荡
5.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说出,形容”;“颓”是古今异义词,“坠落”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之”分别为“的”和“代词,它”;B项中的“以”的意思分别为“连词,表时间”和“比得上”;C项中的“自”分别是“从,由”和“如果”;D 项中的“与”都是“和,同”的意思。
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实、欲界、之”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佳、异、荫”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阅读对比分析能力。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石之美,甲文写水突出了水的清澈(清流见底)特点,写石突出了石的高峻(高峰入云)的特点。
乙文写水突出了水的清流回旋(攲嵌盘曲,清流触石)特点;写石,则突出了迂回激荡(洄悬激注)特点。
据此作答。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背景和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分析作答。
《右溪记》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一篇散文,文章感慨于道州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
因无人赏爱而遭受冷落,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重点结合“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啊!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