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能够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通过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谈话: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初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另一颗璀璨明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名扬中外”的理解。

(教师课件出示讲解)
名扬中外:名声传遍了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4.(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清明上河图》,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了解多少呢?(学生交
流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作品,长约528.7厘米,宽约24.8厘米,一般认为它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

《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时代气息浓厚。

画面细节刻画真实,描画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初中国中原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5.过渡: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又是怎样介绍这幅传世佳作的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学习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以及文中注音词。

张择端都城汴京故宫摊贩
官吏形态各异毛驴悠闲溜达
一寸一乘轿子马笼头拽住
栏杆惊扰风貌
(1)男女生轮流读。

(2)教师指正读音,重点强调“择”和“寸”是平舌音。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多音字“都”“乘”“笼”在文中的意思,根据它们在文中的具体意思确定读音。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吏”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使”字去掉单人旁;“贩”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在“反”字左边加一个“贝”字,再引导学生说说贝字旁的含义,从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摊贩”“都城”“溜达”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来还原这三个词语。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结合课文和查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作者:________
年代:________ 距今年数: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 尺寸: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课文结构。

(1)引导学生再读文章,并数清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其
中,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5个自然段,第2~4自然段)
(2)引导学生关注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第1自然段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3)教师总结: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

板块三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了解《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关键信息。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学生。

引导学生从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这幅画人物众多、反映市井风貌、画面生动传神的特点。

并引导学生从这三句话中提炼概括画面内容的词语,分别是“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引导学生圈画出作者介绍的人物,并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即图画中远不止提到的这些人物。

学生想象并补充省略的人物,从而体会句子“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③小结: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介绍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使文字生动不啰嗦。

(2)学习第3自然段,聚焦“街市热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①出示描写街上情景的句段,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的描写,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就是“形状、样子各不相同”。

让学生发挥想象,具体说说图画上的每个人都在做什么,从而感受街市上热闹的景象。

②引导学生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通过了解“甚至”是为了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体会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十分高超。

③引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找出关键语句,了解文段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第3自然段是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的。

即第一句话“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是本段的中心句,起统领全
段的作用,后面描写的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街上走着的形态各异的人全是围绕“街市热闹”来写的。

④小结: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从而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3)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①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从描写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传神”的意思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③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画的生动与精彩,从而进一步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④引导学生从场景选择的方面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作者选择了桥北头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把画中人物、动物的动作和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画中的人之多,张择端画的画非常传神,绘画技艺极其精湛。

(4)全班同学齐读第5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了解“风貌”的意思是指“风格和面貌”。

②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说说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首尾照应。

这句话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3.过渡: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动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2)小组内练说,教师适时点拨。

(3)讲解员在班内展示。

4.小结:《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当之无愧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块四 课文回顾,巩固提高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简单介绍:创作年代、作者、 内容,保存情况画面内容⎩⎪
⎨⎪⎧ 人物:多、形态各异街市:热闹非凡情景:生动传神历史价值:展古都风貌 画百姓生活名扬中外艺术瑰宝 2.总结:《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热闹繁华的场景,许多专家就是通过这幅画来研究北宋时
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这是《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价值。

因为这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反思
1.注重略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略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地去教学。

如,重整体感知,略字词教学;重学法迁移,轻品读析句;重学习能力提升,轻课文内容讲解。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填写资料卡梳理课文内容,并通过交流梳理结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边读边欣赏古画。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画圈、抓关键词等方法感受画面内容和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并以扮演解说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另外,学生在阅读、把握整体内容的同时,也能受到美的熏陶,提升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