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爰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V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期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廉()颇()
• • • • •
封狼居胥()佛()狸()祠下
• • •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f雨打风吹去。

• •
古义:_ _______ -;今义:指_________________ 。

3.活用
"赢得仓星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_。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__________ 解释为 __________
4填空
本词作者_______ ,字______ ,别号______ , _______ (时期)著名爰国主义词人。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 _______ (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r找出韵脚r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3 .1凡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狼居胥(?小仲谋) C.佛狸祠下(拓跋秦)
名句填空。

① 元嘉, ___________ ② 四十三年, ______ ③ 凭谁问, 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 会他强烈的爰国主义情感。

—、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D.元嘉草草(刘义隆)
2.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墓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

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堂探究
1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
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2・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r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⑴刘裕有何表现?(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2)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彳可r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3.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⑴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⑵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⑶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r
(1)"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r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⑶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5.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⑴廉颇的处境如何?⑵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⑶〃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⑷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6.词中,作者在运用典故时,既表现了孑州又、刘裕的百战建国、开疆辟土,又写到了刘义隆失败的仓皇,百姓安居若素的现状,这是不是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用"既__________ 又_________ "的句式概括词人矛盾的情感。

7.小结:作者弓I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

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眨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_______ 与 ____ 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
用_______ 与 __________ 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3•归纳总结
二■课后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蹊跷
■ 溪水 ■ 栖身之所 ■
休戚与共 ■ B 夙愿 ■
星宿 ■ 追本溯源 ■ 沧海一粟 ■ C •陌路

蓦然 ■ 厉兵秣马 ■ 拐弯抹角 ■ D 参劾

涸澈 ■
荷枪实弹 •
_丘之貉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呈北顾 C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扬州路 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巷:胡同,里弄
B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尤其
4•下列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是 ( )
A •苏轼
B 柳永
C •李清照
D •晏殊
5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具他三句的是 ( )
A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想当年,金戈铁马r 气吞万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 •廉颇老矣r 尚能饭否 D.人道寄奴曾住
饭:吃饭,动词
寄奴:这里指刘义隆的小名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刘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韩住胄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持色是运用对比的手法。

如用孑d'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8•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

1204年,执政的韩保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韩住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f 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j各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
深谋远虑。

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
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勢。

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苏轼齐名f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岀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住胃切勿草率出兵。

11.
下列对"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f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的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保胄切勿草率出兵。

1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普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此处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词人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孑州又和刘裕一略一详f是因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 "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韩促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表达了他对刘裕英雄业纟责的向往,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
从事,暗指韩保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

13 .作者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场景,表达了什么心情?
14作者弓I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四、拓展提高
苏轼^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析:相同点:
不同点:
五、资料索引
1.《永遇乐》写作背景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保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嵋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
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保胃一伙采纟内,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_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 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臺还好吗?
3后人"剥皮"作选读
永遇乐•少年梦
人生自古,谁无年少轻狂无知。

秋去春来,世间万物皆由混沌生。

黎明晨光,百色白轩, 纯心纯灵。

想当年f青梅竹马,池边嬉戏如花。

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只得随众同醉。

二十四年,醉中依笑,孤寂东瀛路。

几度回首,两两殊途。

梦断天涯独舞!凭谁问:结发交杯,尚敢爰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爰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V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期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I注音
舞榭(Xia)歌台巷(Xiang)PS(m∂)廉(I怡n )颇(PO)• • • • •
封狼居胥(XU)佛(bi)狸(Ii)祠下
• • •
2 •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r雨打风吹去。

• •
古义:—英雄业缱—;今义:指风度;仪表。

3活用
"赢得仓星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向北。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吃饭。

4填空
本词作者辛弃疾f字幼安,别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爰国主义词人。

具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苏轼(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二、课堂探究
1 .解读文题I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析: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韵脚:响亮,其后稍长停顿
(处、去、住、虎、顾、路、鼓、否)
感情:仰慕、慨叹、豪情、愤懑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激愤豪迈而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⑶找出文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析: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纟责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保胃的警告; 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对于这首词,岳珂《桎史》认为"微觉用事多”。

这首词的用事是多了,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丰冨,用这样少的篇幅,来表达这样丰富的内容,不多用事是无法表达的。

3 .1凡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
B )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 )
B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佛狸祠下(拓跋秦)
D.元嘉草草(刘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
会他强烈的爰国主义情感。

—、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墓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析: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句,写日常的自然景象,突出英雄刘裕的平常出身。

"烽火扬州路"句I写金人入侵,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写百姓在金人统治下的佛狸祠下迎神窘会,一片太平喜庆景象。

和前面的画面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无比沉痛的心情。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

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析: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

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促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WO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扌射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析:孑∕J'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承上而来,针对孑/J收在京口时候写的。

"舞榭歌台"不仅点出京口的繁华,而且透漏当时对歌舞的争逐,象征着东吴的兴盔局面,代表着孑<M又时代的繁华景象,英雄孙权的显赫功绩照耀千古。

而后一句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则写作者感叹壮丽河山依旧,但时光无情, 这种局面和场景已不复存在,一切繁华尽享,英雄事业都被历史风雨吹大的荡然无存。

这六句,通过典故与对比,表达了人生是短暂无常的悲哀,也间接流露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即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这样的人物了。

向往与慨叹。

2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⑴刘裕有何表现?(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⑵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析: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有吞灭强敌的气势;敬佩、仰慕、向往。

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3.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⑴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⑵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⑶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析:志大才疏、轻举妄动,兵败溃逃。

扌出判。

告诫朝廷,用兵慎重。

4.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r
(1)"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r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⑶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析:
整个扬州路都有金人劫掠。

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塞会,很是热闹。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叹朝廷无能I悲百姓松懈!
影射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以对此表示不满,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

5.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⑴廉颇的处境如何?⑵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⑶"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⑷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析: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6.词中,作者在运用典故时,既表现了孑州又、刘裕的百战建国、开疆辟土,又写到了刘义隆失败的仓皇,百姓安居若素的现状,这是不是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用"既__________ 又_________ "的句式概括词人矛盾的情感。

明确:既想北伐抗金,又不愿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又报国无门;
既想建功立业,又壮志难酬。

7•小结:作者弓I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析:借古讽今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

交互重尋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眨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与刘义隆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烽火扬州路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
用廉颇与自己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3•归纳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三、课后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C )
A •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与共

B夙愿
■星宿

追本溯源

沧海一粟

C •陌路
■蓦然

厉兵秣马

拐弯抹角

D参劾涸澈荷枪实弹_丘之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呈北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扬州路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C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胡同,里弄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尤其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吃饭,动词
D.人道寄奴曾住寄奴:这里指刘义隆的小名O
4•下列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是(C)
A.苏轼B柳永 C.李清照 D.晏殊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具他三句的是(B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
6•下列诗句中,没有倒装的是( C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刘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韩保胃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持色是运用对t匕的手法。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

1204年,执政的韩保胃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韩保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勢。

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辛弃疾r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LLI东济南人。

D.他是宋朝主战派代表,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一生久经沙场,战功埴赫。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保胃切勿草率出兵。

11.下列对"可堪回首I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