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鱼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穗鱼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雅平,李红敬,李晓杰,等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6期
王雅平,李红敬*,李晓杰,李晓风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180023);信阳师范学院重大教改项目(201509)。
作者简介:王雅平(1990—),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
通讯作者:李红敬(196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
摘要:麦穗鱼以其广泛的分布范围与重要的生态学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
过对麦穗鱼生活史、应用研究、入侵及防御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概述介绍了国内外麦穗鱼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麦穗鱼;生活史;应用研究;入侵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麦穗鱼原属于亚洲地区的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朝鲜等地。
在20世纪50年代麦穗鱼就成功的入侵至俄罗斯。
1995年在美
国发现麦穗鱼的踪迹。
目前,麦穗鱼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麦穗鱼分布于淡水中,多栖息于水流
较缓慢的水域或水草密集的浅水区。
本文通过对麦穗鱼目前的研究进行分析,综述了麦穗鱼生
活史、应用研究、入侵及防御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麦穗鱼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1 生活史
麦穗鱼体长,稍侧扁,头小,吻尖,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唇薄,无须,侧线平直。
不
同地域麦穗鱼的形态会有所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鳍条和侧线鳞的数目。
并且同一地区的
麦穗鱼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鳃耙数量和侧线鳞数也会有所增加。
麦穗鱼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18m+22sm+10st,NF=90。
麦穗鱼不同组织的DNA
含量和细胞周期差异性较大,DNA含量最大的为肌肉,最小的为鳃。
麦穗鱼线粒体基因组长16 600bp,A+T含量为58.9%。
马洪宇等利用微卫星引物对麦穗鱼进行分析表明,麦穗鱼与草鱼之
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与唐鱼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
张堂林等研究了保安胡麦穗鱼的年龄与生长,结果表明麦穗鱼为异速生长类型,种群的最
大年龄为2龄,雌雄个体的生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即雄鱼比雌鱼生长的更快。
杨竹舫等
研究了天津地区麦穗鱼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麦穗鱼样本的最大年龄为4龄,种群的生长
速度以1~2龄为最快,2龄以后生长平缓。
日本学者By N.Onikura等研究了麦穗鱼的生长以
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麦穗鱼的生活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麦穗鱼属于杂食性的鲤科小型鱼类,其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小,其摄食的食物类型和摄食强
度主要与其个体或群体生活的水域环境有关。
麦穗鱼在活水生态系统中的摄食更高效。
在较恶
劣的环境中麦摄食灵活性较强。
Tilak Priyadarshana等研究了饥饿诱导的麦穗鱼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麦穗鱼在饥饿状态下的摄食更加稳定。
2 应用研究
由于麦穗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毒性环境的敏感性较强,常常被作为水质监测的模式
生物有些研究就在室内条件下模拟污染水体的环境,以监测水体污染物比如杀虫剂、重金属离子、洗涤剂等对麦穗鱼的毒害作用。
Cu2+对麦穗鱼的毒性会随着温度、pH、碱度的升高而增加。
麦穗鱼对Cu2+的敏感性则比Zn2+,Cd2+,Hg2+更强。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洗涤剂对麦穗鱼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并且毒性并不会随着洗涤剂放置时间
的延长而降低。
Huixian Li等研究了农药灭多威对麦穗鱼的毒性,说明其对麦穗鱼的毒性主要
表现在增加种群的死亡率、影响个体的神经发育、改变个体内脏酶系统。
苯酚对麦穗鱼的毒性
较强,并且苯酚的浓度对麦穗鱼微核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而亚砷酸钠严重影响麦穗鱼的核异
常率。
这些研究通过监测麦穗鱼对不同毒性物质的毒性反应,以此来作为淡水水体污染物以及
污染程度检测的指标。
3 入侵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
麦穗鱼作为亚洲地区的特有种,而现在却遍布于世界各地,麦穗鱼与其他入侵生物一样,
都给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给当地本土鱼类种群带来生存上的竞争,在一定
程度上给当地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损失。
因此众多生态学者致力于入侵麦穗鱼的防治工作,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G.H.Copp等对麦穗鱼的入侵方式进行了研究,从麦穗鱼的第一次入侵方式进
行研究,探究出了麦穗鱼的入侵机制即通过观赏鱼引入途径。
J. Robert Britton等利用13C
和14N监测麦穗鱼入侵水体中的蓝细菌得出入侵麦穗鱼的数量不断地增加。
John Robert
Britton通过分析英国入侵麦穗鱼的习性以及入侵方式等特性,探究出利用生物调控的方式能
够成功的控制麦穗鱼入侵带来的危害。
麦穗鱼作为世界的广布种,其种群数量大,对食物的选择性较低。
因此应当加大各水域中
麦穗鱼的研究力度,以麦穗鱼生长特性、繁殖策略、摄食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为水
域资源的调查提供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Poznyak,V.G.. Topmouth gudgeon in Kuma River basin,in Zhivotnyi mir Predkavkaz’ya i sopredel’nykh territorii. Mezhvuzovsk. sb. nauchn. tr.(Fauna of Caucasian Mountains and Adjacent Territories),Stavropol:Stavropol[J]. Gos. Pedagog. Inst.,1988,(3):64-65.
[2] 杨坤,王子健,祝东梅,等.麦穗鱼的组型分析和DNA含量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3):371-375.
[3] 杨坤,祝东梅,张新辉,等.麦穗鱼不同组织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研究[J].中
国农学通报,2012,28(32):113-118.
[4] 陈涛,史妍茹,尤平.麦穗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J].动物分类学报,2012,37(1)10-19.
[5] 马洪雨,岳永生,于艳,等.鲤微卫星引物对麦穗鱼的适用性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
学报,2007,31(2):278-281.
[6] 张堂林,崔奕波,方榕乐,等.保安湖麦穗鱼种群生物学I.年龄与生长[J].水生生物学报,1998,22(Suppl):139-146.
[7] 杨竹舫,李明德.天津地区麦穗鱼的生物学[J].动物学杂志,1989,(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