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

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对收住我院新生儿科诊断为RDS 的患儿用HFOV治疗者共30例,在常频通气(CMV)治疗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则改为HFOV治疗:①吸入氧浓度(Fio2)≧0.8,平均气道压(MAP)≧10cmH2O,持续6小时或以上,氧饱和度(SaO2)仍不能稳定在85﹪以上者;②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Ⅲ级以上,或合并肺气漏。

结果30例患儿改用HFOV后肤色逐渐转红,2h内SaO2≧90%,12h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氧分压(PaO2)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明显上升,Fio2 亦明显降低,与HFOV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除3例家属放弃治疗外,27例均成功撤机并存活出院。

总上机时间平均为90.6h,其中HFOV时间平均36.5h。

合并症:肺炎12例,无并发颅内出血及BPD病例。

结论重症RDS用CMV疗效不佳者,改用HFOV可获得一定疗效。

标签:高频振荡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CMV)治疗虽有显著效果,但仍有部分重症患儿不能奏效。

我院新生儿科自2007年8月始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经CMV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RDS患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用HFOV治疗的重症RDS 患儿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胎龄29周至37周,平均(32±
2.6)周;出生体重0.96~2.5kg,平均(1.92±0.68)kg;入院时龄15min~72h,其中≤6h 23例,6h~24h5例,>24h 2例;合并出生时重度窒息6例,在CMV治疗过程中并发气胸7例。

1.2 方法
1.2.1 呼吸机的采用本组病例均采用Drager Babyiog8000型呼吸机,该机具有常频和高频通气功能,可按需采用IPPV,IMV,HFOV+IMV,HFOV等通气模式,本组采用HFOV+IMV的通气模式。

1.2.2 采用HFOV治疗的指征在常频通气(CMV)治疗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则改为HFOV治疗:①吸入氧浓度(FiO2)≧0.8,平均气道压(MAP)≧10cmH2O,持续6小时或以上,氧饱和度(SaO2)仍不能稳定在85%以上者;②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Ⅲ级以上,或合并肺气漏。

1.2.3 HFOV的治疗调节①启用HFOV,频率调至10~12Hz,振幅置于零位;
②保持CMV时的FiO2不变,将CMV时的频率减至4~8次/min;③提高呼吸
末正压(PEEP),使MAP高于CMV时的MAP1~2cmH2O;④增加振幅,以看到或触到胸廓有明显的振动为度;⑤调节MAP及振幅,使PO2和PCO2维持在正常范围;⑥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密切观察临床情况,并分别于行高频通气前、高频通气后6h、12h、和24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临床情况及血气指标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肺部氧合通过调节平均气道压及氧浓度来完成,以1~2mbar的幅度增加MAP,最大值为20mbar。

肺部通气则通过调节振幅及频率来实现,最大振幅为80%~100%。

按需复查X线胸片,以膈肌位于第8~第9后肋为佳。

⑦HFOV治疗后,参数逐渐下调至FiO2≤0.45,SaO2≥90%时,可逐步极低MAP,由HFOV改为常频通气直至撤机。

其他的治疗包括用苯巴比妥镇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治感染,循环不良时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支持心血管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等。

7例合并气胸者行胸腔切开闭式引流,效果好。

2 结果
30例进行高频通气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肤色转红润,SaO2逐渐上升,2h 内达90%以上,12小时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aO2 及a/A(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明显上升,FiO2明显降低,与HFOV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30例患儿中27例成功撤机并存活出院。

总上机时间平均90.6h,其中HFOV时间平均36.5h。

3例因合并重度窒息家属放弃治疗。

合并症:肺炎12例,无并发颅内出血及BPD病例。

3 讨论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一种不同于常规通气(CMV)的通气方式,它采用高频率、小潮气量,将喷射气流通过开放的气道送入肺内,用接近或等于MAP 的PEEP,使萎陷的肺泡复张,以较高频率的振荡产生双向变化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

其优点在于能够维持小气道开放,减少容量和压力的变化,在最低的气道压下进行气体交换,使心血管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少,且更少的抑制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因此,HFOV使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更加迅速、有效,加速促进肺血的氧合,从而迅速改善患儿的低氧血症。

国外报道,高频通气(HFV)用于CMV治疗失败的重症呼吸衰竭患儿部分有效,可减少体外膜肺(ECMO)的治疗,目前在国外HFV作为一种救治方法已被广泛采用1。

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弥漫性肺不张。

HFOV通过其恰当的肺复张策略使肺泡重新扩张,并维持相对稳定的MAP以阻止肺泡萎陷,使肺内气体分布均匀,改善通气血流比例,进而改善氧合。

本组患儿参照高肺容量策略 2 ,在从CMV改为HFOV时,用高于CMV时的MAP1~2cmH2O的MAP,以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并维持于最佳肺容量,在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护下,每10~15min 增加0.5~1.0cmH2O,直至氧合改善,表现为SaO2稳定至≥0.9,监测血压和胸片,如血压正常,X线胸片示肺透亮度改善,膈肌位于第8~9后肋,在短期内即可下调FiO2,直至FiO20.6后,逐步减低MAP,以避免肺过度扩张,引起肺气漏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本组30例患儿在CMV期间发生肺气漏7例,改用HFOV后未发生肺气漏病例。

本组应用HFOV治疗的30例重症RDS患儿,均为在CMV治疗过程中需用高氧(FiO2≥0.8)、高平均气道压(MAP≥10 cmH2O)历经6h以上仍不能维持SaO2 稳定于正常范围者,在改用HFOV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2h内SaO2即达≥90%并可下调FiO2,12h的PaO2及a/A 明显上升。

30例中除3例因家属放弃治疗外,27例均成功撤机并存活出院。

以上表明,重症RDS患儿,当CMV治疗效果不佳时改用HFOV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

曾有文献报道HFV与CMV比较,HFV增加了颅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可有神经系统的损伤。

原因是HFV时,MAP近乎恒定,可限制静脉回流,增加颅内静脉压力而导致出血3。

我院因此项治疗时间较短,尚未行系统随访,在是否增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黄绮薇,张宇鸣,张国琴.高频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7.
[2] 周伟.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2):135-137.
[3] 戎群芳,黄绮薇,汤定华,等.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4):228-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