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节】
我们再回到故事,看下故事历时多久?画出时间轴并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时间的主要内容。
上礼拜一(惨剧发生、惊闻噩耗) —— 上午11点(乘坐 火车) —— 上午12点(乘坐火车) —— 下午2点(与神 父交流) —— 下午2点半(面对人群) 。
通过时间轴你能发现情节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是你, 会重点描写哪个时间节点的情节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为何舍此取彼?
为什么要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
本文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既点出了故事发 生的特定时间,又象征着小镇人蒙昧混沌的生存状态 ,简约中透露出深邃。
“学习了本文后,你认为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你的理由是什么?”
平淡的叙述正是这篇小说的亮点。想一想,如果在这么短 小的篇幅中,大肆张扬那个妇女的悲痛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 一系列异常行动,然后作者再煽情一番,那么整个小说的叙述 就将变得平庸、散漫无力。若这样写,这就是一篇平淡无力、 失败的小说。马尔克斯很精明地避开这一点,他不动声色地描 述这个妇女的简单言行,制造内在的叙述张力,让读者去感受 故事本质的力量。小说的叙述因此变得含蓄、简约,看似平淡 却暗流汹涌,这就是高手的写法。
鲁迅《祝福》 :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 的眼睛来,接着说……“我真傻,真的,”她说,“……”她接 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我真傻,真的,”她开 口 说……
同样是丧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情感是外显的,倾诉表达 她失去儿子后几近崩溃的彻骨之痛 ; 祥林嫂没有嚎啕大哭、 歇斯底里,表现一定的节制力量 。
【故事情节】
• 1-14 小说开端 祭拜途中 • 15-58小说发展 与神父交谈 • 59-70小说高潮 准备去祭拜
小说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母亲的?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 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的刻画 贫穷、苦难、坚强、伟大、镇定
对比祥林嫂与本文母亲,理解丧子之痛的母亲情感表达
【作品】
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 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等; 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 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 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上礼拜一”是插叙部分。小说不是单纯的历时性 线状叙事而是通过“重构”再现故事。叙述时间变形, 截取“午睡”时刻,尤其是从“上午11点”至“下午 2点”叙述时间被延展停滞,以渲染母亲的情绪。
如果是我们, 可能会重点描写两个情节:上周惊闻噩耗 和礼拜二午睡时刻面对人群。这两 个情节点是整个故事 的情感的爆发点,但是作者有意避开,反而更能突显情感 的蕴藉、人物的张力 。
普通问候
B“等一会走吧”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对这对母女充满了关切,他为 了避免母亲受到伤害,才提出建议。 关切的劝阻
C“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试图相劝却又无能力,但可以看 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无奈的劝阻
小说中,作家描写了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 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 “倒错”,说明了什么?
神父: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同情关爱,表现出人道主义 精神的关切和帮助。神父善良,富有同情心,能理解源于 贫困以及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神父作为象 征“人类普遍的同情心”。
巧妙的悬念设置: 文中被打死的人(母亲的儿子、拳击手) 是否真的是小偷?
• 对于这个问题,文章一直没有明确地回答,但从母 亲的陈述、事件的回放以及神父的尴尬来看,我们 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那只是一个饥寒交迫的过路人。
喝水。尤其不许哭。” (分析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 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例③ 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以执拗克制激动
例④
母亲是如何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的?请说说她
说这些话的神态。
以平静克制痛苦
例⑤
母亲是如何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的?
好人、听话、吃苦
以回忆克制痛苦
【小结】
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 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 是一种罪恶。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 出这个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 隐隐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 却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 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2.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 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 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3.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 4.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5.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代表作有《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 鸿篇巨著”。)(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 年)。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 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 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 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 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 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 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 彩为特征。代表作品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在这种混沌蒙昧、冷漠的背景之下,马尔克斯创作《礼拜 二午睡时刻》,让一个有生命尊严的、敢于直面苦难的母亲 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以一个有尊严的生命个体来警醒世人。
【悲悯情怀】
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 悯:指同情,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 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畅舒情怀。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学习目标】
1.理解并体会小说传达的超越道德、世俗、宗教的无所 畏惧的母爱情感和悲悯情怀; 2.体会小说中母亲的象征意义。 3.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了解作者马尔克斯及其作品。
【导入】
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 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 《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 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 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很多 耐人寻味的东西。
【字音】
• 窒( zhì)息
拽( zhuài )
• 褴褛( lán )( lǚ )
• 孱( chán)弱 麇( qún )集 • 龟( jūn )裂 趿( tā )拉
执拗( niù ) 拗 拗口( ào )
拗断( ǎo )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 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去祭 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百年孤独》体现了作家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 放浪笔调,而这部短篇小说,则是“显示了一个优秀 作家内敛的功夫”。
——余华
有人说:该文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华。
感 谢 聆 听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 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 代表人物,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82 年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
授奖词为:他把渊博的、几乎是势不可当的叙事天才与清醒的 、训练有素的、拥有广泛读者的语言艺术家的娴熟技巧结合起来 。
关于神父及其妹妹的描写
①当母亲说到“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 我是他母亲”时,神父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脸刷地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暗示着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②找出神父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的话语并 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A“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呢?”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这是一般的家常搭话,是一个 神父对一个普通母亲的问话。
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 你总会得到宽恕。”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 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时空,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 在他的母亲那找到了尊严,只有漫无边际的母爱才使她面对 道德舆论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的表现自己的母爱。
【母亲与神父的形象】
母亲:慈爱,自尊,坚强,面对苦难的生活,拥有一种 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母亲作为象征 的“无处不在的母爱”
《礼拜二午睡时刻》也很节制,却是一种内敛不外显的极 度镇静。
找出母亲克制自己情绪的语句,体会作者节制的 叙事方式。
例① 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皮
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用坚强克制悲伤。
②“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
【主旨】
文章通过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去祭 拜被误当“小偷”而打死的儿子的经过,向人们 展示出了母爱的执著、博大与神父的宽容、关爱 ,揭示人性中固有的真善美。
【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殖民者飓风般的掠夺和政权的反复更迭 是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人民除了经受 着贫穷之外,个体生命安全也没有丝毫的保障,普通民众对 个体的生命的死亡不以为意。
情感处理的节制首先来自小说内容的节制。
【环境描写】
所有这些景物描写显得十分节制简约,只是点到即止, 并不展开作精细的铺陈细描,但依然清晰地勾勒出天气闷 热干燥、旷野荒凉静谧、土地光秃贫瘠、景物灰暗压抑、 车厢烟熏闷热、车站狭小荒凉的环境特点,以此突出人物 生存环境之恶劣,一方面渲染人物内心的忧伤悲苦,同时 也暗示社会经济的凋敝萧条,另一方面象征人们思想的蒙 昧混沌,节制简约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深邃的现实内涵。
“悲悯”——人类最高尚的情怀。悲悯情怀是人类最 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 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 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当生命毁 灭生命,我们都是看客。我们常常借助别人生命的痛苦来 完成自我的狂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性的良善会感动 人心,生命的悲悯能感化封闭的心灵。如果这个世界以良 善与悲悯作为支点,苦难将不再那么苍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