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微的人性》
读这本书之前,我在去年寒假,曾经在b站听过作者李玫瑾关于犯罪心理的一些课程,觉得挺有意思的,但当时没有再去找相关的资料。
而在最近,我偶然刷到了这本书,突然发现作者的名字似乎比较熟悉,这才点开并且阅读下去。
这本书旨在“揭秘犯罪人心理成因,谋划青少年心理教育”,而全书的内容也充分展示了这一宗旨。
书里所提及的“天生犯罪人”、“反社会人格”和“犯罪心理画像”等概念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犯罪人心理成因,本书也从更为细致的角度剖析了一些知名的案件。
但可能是由于本书的内容主要是采访稿和讲话稿整理而成的,语言可能没有那么书面化,相对来说也比较随意,专业性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适合作为没有那么严谨的科普读物。
对犯罪和心理学感兴趣的uu们可以读一读,还挺有启发的。
不过,书中的一些观点倒不必完全赞同,只需要看自己感兴趣的点即可。
比如,我就对废除死刑的观点非常不赞同,可能是因为我本身接受不了这种大度的宽容和谅解。
同时,因为大多是谈话时的随意阐述,与话嘉宾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不仅不严谨而且不合理。
此外,书中有三个让我印象很深的点:
第一是家庭和父母抚养对一个人性格乃至人生的重大影响。
大部分18周岁之后的犯罪者的原生家庭都是存在较大缺陷的,而一个人“博爱”情感的缺乏也是来
源于父母情感抚慰的缺失。
更一般来说,一些人安全感的缺乏和内向性格的形成,也是来源于幼年时期依恋情感形成的不稳定以及良好亲子互动的缺失。
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教育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的匆忙生活让更多父母选择由看护人员来照看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点。
第二是青少年各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死亡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教育。
现在的教育大多是奔着高考去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的诟病先不谈及,重要的是在此之外的关于人生的教育。
死亡教育可以让我们懂得生命逝去的意义和产生“生命珍贵”的观念,而不是只是将人作为杀戮的对象。
情感教育让我们的感情从家庭内部的亲情、学校中的友情,发展到社会中的更丰富的情感,最终形成成熟的爱——“博爱”,能够对陌生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性教育使得正确的性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被合适地告知孩子,使其可以恰当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遭到性侵犯,等长大之后才痛苦地发现其中的伤害含义。
第三是对犯罪者亲属的关怀。
谈及犯罪者亲属,我便想到了之前的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剧中相较于犯罪者李晓明,更聚焦于其家属和受害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变化,受害者家属有的时候也会成为离“恶”更近的一方。
犯罪者固然可恶,但在其家属不知情甚至无意识的情况下,一味地责怪他们甚至将他们打上屈辱的烙印,反而会让自己也成为施暴者,陷入“恶”的深渊。
大家可以当作闲暇时间的读物阅读一下,里面选取的案件也比较著名,分析的角度也会给人以启发,还是比较推荐的~
书摘
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风格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
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画像也需要基本的指标,这些指标就是人的诸种心理内容,如:人的兴趣、需要、观念、态度、智力、技能、气质、性格、习惯等。
除此之外,心理画像的指标还可包括与心理活动直接相关的生理指标,如嫌疑人的年龄、体型、身高等。
有时经验丰富的人不需要多聪明,有的案件之所以难侦破,并不是作案人有多聪明,而是他经验丰富。
我个人觉得,被害人是很无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犯罪者的亲人?应该说,当一个人做了很严重的犯罪事实以后,他就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处罚,甚至全社会都来声讨他,但他的亲人并没有参与这个犯罪,他们也不希望他出现这样的行为,可他们在社会上几乎得不到任何一点同情和帮助。
我们不要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去斥责一些相关的人,而是应该去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
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让他今后不这样做。
因此,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放在小学。
例如,让孩子先列出最亲的亲人名单,然后要求他逐一划掉,让他在这种痛苦的抉择中感受生命被“划掉”的意义。
因为如同言语形成一样,越早的言语影响,其形成后的稳定性就越长久。
如果情感是越丰富的抚养,孩子听到声音和看到面孔越多,他的言语表达就越好。
他只要说得好,就会出去结交小伙伴。
伙伴关系好,他就会有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
这就是人初期一个社会性的发展。
如果没有这个经历,这个孩子就话少,后面和社会交往就会有困难。
什么时候完成一个人成熟的爱呢?就是当他能够对一个陌生人感受到一种东西,比如看到清洁工人,心想他这么辛勤是为了他的家庭,绝对不要伤害他,这就是一种博爱了。
博爱,就是说他能够对陌生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夫妻二人亟须挣钱或者事业太重要,如果母亲没有时间亲自哺乳,那么最好不要生孩子。
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成陌路人。
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
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一对年轻的夫妇仍然只需要别人的关心,却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人帮忙的婴儿;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那么最好不要选择当父亲或母亲。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
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有无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或没时间,建议最好不要当父母。
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
因为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
这就是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人看来,都是人的问题。
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去斥责这个社会。
我个人的观点是,社会实际上是很抽象的一个东西,是你、我、他形成的一个平台,所以你去斥责这个
平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该是我们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来维护这个平台,而不是去斥责这个平台,因为你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出这个社会。
人这一生,你要是看一个点,它就会被放大了;但是,如果你跳出来,看一个长的人生,你就会觉得这个事你看明白了。
其实社会自身有一种循环的东西。
什么叫循环呢?大家彼此都很冷漠,都很冷酷无情,那最后你得到的一定是这个。
如果我们大家都有善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释放我们的善意,大家会很舒服的。
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
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在中国,好像你从小就会受到一种训令,你要干你自己喜欢的事,那对不起,你得搭配一大堆你不爱干的事,你得通过干一堆你不爱干的事才能干一个你喜欢干的事。
我们知道真正能改变落后地方的,最原始的就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结果我们的高考把穷地方的人全部拿走了,穷地方就没有可以改变的因素了。
穷地方最活跃、最优秀的人都走了,然后城市又装不下他们,他们也回不去了。
留守儿童的父母亲都在远方打工,也不管他们。
有个警察在街上捡着一个孩子,他的手机里有一百多个电话,但没有他父母的电话。
这孩子完全不跟他父母联系。
我理解你所说的掏空,不光是物质环境被掏空了,心里的东西也被掏空了。
人类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相当脆弱和无能的,其生存本领甚至不及一些低等动物。
人在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里完全要依赖他人,不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还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抚养,而情感抚养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
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伴随一个人终生。
所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父母的影子,从一个人的修养可以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我们在强调“优生优育”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要优化父母的修养与品德。
我们的三大教育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过去最好的情况是三项指向一致,家里说的话和学校、社会说的话是同一个方向,今天则是三个方向,所以孩子就很功利地选择什么对他有用。
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
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没有一个朋友,没有谈过恋爱,又无一份能投入兴趣的工作,这三项如果聚焦在一个25岁以上心智正常、生理正常的人身上,至少说明此人的社会性出现问题。
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这时候的性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性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工作应当由母亲来做,母亲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交流,告诉他(她)为什么只有妈妈或者爸爸能给他(她)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
我们用毛巾洗他(她)身体一些敏感部位时就要告诉他(她):“这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如果有人要摸的话,你回来一定要悄悄地告诉我。
这是我们两人的秘密,好吗?”当孩子6岁了,要去上学时,我们在嘱咐孩子的众多话中应该有这样的内容:“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但是,如果有的老师让你脱裤子,这种话你不要听,而且回来后要悄悄地告诉我。
记住了吗?”事实上,很多对幼童的
性伤害都发生在孩子完全不懂性的时候。
所以,这种教育一定要在6岁之前,也就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告诉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