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12 古代诗歌三首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1.《马诗》表面咏____________,实则咏____________,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___________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石灰吟》借吟____________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________________,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3.《竹石》一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的品性,赞美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疑难探究
1.《马诗》这首诗中的马的形象是怎样的?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和人生追求?
3.《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马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是《___________》的第五篇。
(2)《石灰吟》是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吟”是“_________”的意思。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____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刚劲风骨。
2.读重点字。
燕.山()踏.步()千锤万凿.()粉骨碎.身()
3.解关键词。
(1)何当
..金络脑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留清白
..在人间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尔东西南北风任:___________________
(4)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2)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5.感知课文。
(1)《马诗》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平沙如雪、_____________的描写,展现出一派
______________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的场景,传达出企盼_________________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2)《石灰吟》诗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采用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来描写和赞美石灰,形象生动,语言销有力,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3)《竹石》第一句用一个“_______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命力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品读达标
(一)阅读《马诗》,回答问题。
6.这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意象中可以看出来?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写一写。
(二)阅读《竹石》,回答问题。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10.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B 能力拓展巧提升
(时间:50分钟分数:50分)
一、基础提升(28分)
1.给加点字注音。
(8分)
焚.烧()坚劲.()任.凭()金络.脑()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4分)
(1)粉骨碎.身()
A.粉末。
B.粉碎,变成粉末。
C.使破碎。
D.破成零片
(2)千锤.万凿()
A.铁锤,锤子。
B.凿子。
C.用锤子敲打。
D.挖掘,打孔。
3.判断正误。
(6分)
(1)《石灰吟》是一首石灰赞歌。
吟,吟颂,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2)“快走踏清秋”中“清秋”指秋高气爽的季节。
()
(3)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
4.诗词默写。
(4分)
请写出关于“花中四君子”的诗词各两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与“马”没关系的一项是()(3分)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八百里分麾下炙。
C.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6.(2018·南充)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二、品读提升(22分)
(一)(2018·扬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1分)
潭上作
[唐]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注],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翠微:青山
7.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6分)
8.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二)(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5分)
10.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6分)
C 直击中考提素养
(2018·东营)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
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
即“祥”,;兵器。
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
“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酷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
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1.马人远大抱负
2.石灰千难万险忠诚清白
3.坚忍不拔
二、1.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2.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人生追求。
3.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一、1.(1)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2)明于谦吟诵
(3)郑夑竹石图藐视俗见
2. yān tà záo suì
3.(1)何日,何时。
(2)高尚的节操。
(3)任凭。
(4)平常。
4.(1)何当金络脑(2)烈火焚烧若等闲(3)千磨万击还坚劲
5.(1)新月似钩宁静旷远建功立业
(2)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或:象征)积极进取
(3)咬坚韧顽强磨难很多坚定顽强
二、(一)6,从“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以看出来。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8.示例: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二)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10.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出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B 一、1. fén jìn rèn luò
2.(1)C (2)C
3.(1)√(2)×(3)√
4.(示例)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为扶持。
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B [解析]“八百里”指牛
6.A [解析]本题所给的六个句子,借用诗句描写雪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③句是总领句,①句是日暮时的雪,②句是更深人静之时(深夜)的雪,⑤句描写雪后第二天早晨的景象,④句是总结句。
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A项排列正确。
二、(一)7.点明时间和地点;写潭上所见景物,照应标题;写出了潭上景物的秀丽,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借景抒情,借助“翠微”“碧潭”等景物表达内心的愉悦。
8.厌弃尘俗,向往自然,渴望归隐。
(二)9.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或:霜叶)。
10.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
这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C 1.获得上天保佑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3.示例: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
(任选其一)
二、选择题
2.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
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
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
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
”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
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
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
”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跟崭新的一般让靴子冻上冰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
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
(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俭朴: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
勤劳: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
有爱心: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
重友情: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
(言之有理即可)
3.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
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不行!”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
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
我心里盘算: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
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
我高兴极了。
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
....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
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
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
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
还有你。
”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
”老弟嘴里嘟囔着。
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
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是填志愿。
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
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
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
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
”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
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
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
文系是最保险的。
我晕倒!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时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
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
人瘦了一大圈。
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
“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
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
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栋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
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
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
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
....,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老爸,我爱你。
”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
2.文中不同的故事所要讲述的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请你概括说明。
3.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
4.体会文中加点词,并回答问题。
(1)“我小心翼翼
....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句中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我”。
(2)“喜欢和他煲电话粥
....,一煲几个小时”中的“煲电话粥”一词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父爱深沉而浓烈,这种爱有时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1.改名字“我”胜利;择校之争“我”失败;填志愿之争“我”失败。
2.①改名字:父亲心疼“我”所以妥协。
②择校之争:父亲关心“我”的前途,体现出强
硬的态度。
③填志愿:父亲爱得很有智慧。
④失恋:父亲爱得柔软且宠溺。
3.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4.(1)在向父亲提出自己想法时胆小害怕的心理,也写出了“我”的想法不合常理,为父亲发火埋下伏笔(2)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了父女感情的深厚
5.紧扣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4.
住在母亲的掌心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
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
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
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
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
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
妻子回家我问妻子。
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
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
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
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
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
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
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
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
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
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
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
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
....,母爱无微不至。
..,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
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
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
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
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
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
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
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
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
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
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
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
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
可是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2);
(3)。
2.文章中写了“我”问儿子和妻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及他们的回答,看上去没作用,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为什么要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4.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带点的词语。
(任选一个)
5.文章题目“住在母亲的掌心”改为“细心的母亲”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人,他们在细节中无比深挚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而我们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请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1.(1)母亲记得“我”的生日(2)母亲为“我”做防辐射玻璃(3)母亲为“我”做泡菜。
2.不可以,写儿子和妻子不知道“我”生日,是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我”的爱之细微。
3.“我”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
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雷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母亲对“我”的随时关注,像雷达搜索情况一样。
蛛丝马迹: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5.示例:不好。
“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
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而改后的题目缺少形象性,不够深刻。
6.略(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即可)
5.
天阶
赵恺
①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
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②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③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④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
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⑤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
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⑥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
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⑦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
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
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⑧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⑨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
与死亡抗争了17年。
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
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⑩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⑪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
⑫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⑬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
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
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
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
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
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
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⑭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⑮她说:“音阶,天阶。
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1.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画横线句“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的______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选文第⑦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