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有人认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地方官)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下列引自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言论,能驳斥该观点的是
①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②(秦)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③(汉)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④(唐)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 (2分)(2019·东莞模拟) 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A . 巩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 . 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 . 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3. (2分) (2018高三下·武邑开学考)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

唐文宗曾说。

“去河北贼(指播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唐代朋党之争()
A .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 .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 .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4. (2分)《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 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 . 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 . 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 . 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5. (2分) (2020高三上·桂林月考)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这反映出()
A .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6. (2分) (2018高二下·安阳开学考) 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东西方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

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④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7. (2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8. (2分) (2017高三上·西安月考)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 . 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 . 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 . 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 . 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9. (2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
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10. (2分)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

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 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D .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11. (2分) (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 .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12. (2分) (2017高二上·江苏期中)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主张光大儒家思想
B .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 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D .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13. (2分) (2016高二上·泰州月考)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A .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 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 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D . 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14. (2分) (2017高三下·汉中模拟)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
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B . 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 .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D . 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
15. (2分)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2-1-
A .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 有理而后有气
C . 宇宙便是吾心
D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6. (2分) (2015高二上·双流期中)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

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 董仲舒
B . 朱熹
C . 王阳明
D . 李贽
17. (2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这是封建社会里束缚女性自由的精神枷锁,对此持明确反对态度的思想家是
A . 董仲舒
B . 朱熹
C . 王阳明
D . 李贽
18. (2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 . 重农抑商
B . 工商皆本
C . 经世致用
D . 民主科学
19. (2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 . 先秦儒学
B . 汉代经学
C . 隋唐佛学
D . 宋明理学
20.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B .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21. (2分) (2017高二上·遵义期中)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 实行人治和法治
22. (2分) (2020高三上·濮阳月考) 作为“哲学代言人"的苏格拉底追求完美,迫求至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洞察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尤其是全民民主的弊端,所以行为上没有罪名的苏格拉底最后死在了其思想上。

这说明苏格拉底死于()
A . 雅典民主政治
B . 追求政治完美
C . 代言利益集团
D . 致力自由平等
23. (2分) (2017高二上·玉溪期中)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毛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
A .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24. (2分)马丁·路德和伏尔泰思想的区别是
A . 是否提倡人文主义
B . 是否反对天主教的腐败
C . 是否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
D . 是否构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25. (2分)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 促进人类自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B . 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人们广泛接受
D . 保证了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 (共2题;共25分)
26. (10分)(2016·新乡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

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

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27. (15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
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的异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作用。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
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解析: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考点:
解析:
答案:19-1、考点:
解析:
答案:20-1、考点:
解析:
答案:21-1、考点:
解析:
答案:22-1、
考点:
解析:
答案:23-1、考点:
解析:
答案:24-1、考点:
解析:
答案:25-1、
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 (共2题;共25分)答案:26-1、
答案:26-2、
考点:
解析:
答案:27-1、答案:27-2、
答案:27-3、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