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把握两首诗歌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抓关键词、关键句,对比理解思想感情的异同,把握作品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发展辩证思维、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精读两首诗歌,感受诗人人生态度,辩证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结合新时代新生活,指导自己实践,为我所用。
教学思路
任务一:知人论世,初步了解作家作品
任务二:抓关键句,深入领悟诗歌情感主旨
任务三:以意逆志,辩证理解不同人生取向
课后任务:拓展阅读,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基因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两首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同学们,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学习的主要宗旨,即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个人思想修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本节课本着“大单元微专题”的学习理念,设定以下的学习目标,
1.语言素养。
目标是通过诵读诗歌和关键句的解读,对比理解两首诗歌的主旨内涵。
2. 思维素养。
目标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学习抓关键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一般的诗歌鉴赏思维方法。
3. 审美素养。
目标是尝试写文学短评,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诗歌介绍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文化素养。
目标是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人生态度,结合新时代新生活,辩证理解不同价值取向,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任务一:知人论世,初步了解作家作品
首先,请同学们在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诵读并回顾初中学过的曹操的《龟虽寿》和陶渊明的《饮酒》两首诗歌,并明确这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
同时了解两位诗人及本课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歌,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胸臆,坦率热烈,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主要表现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壮志;而陶渊明的《饮酒》,则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主要抒发“闲适自得、超然物外”的情趣。
我们常说,“一首诗,一种心志;一个人,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时,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就是“知人论世”。
这种方法一方面需要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另一方面需要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我们来共同了解《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短歌行写作背景,汉末天下纷乱,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地主武装,逐步发展壮大,统一北方,其诗歌作品当中常常反映社会动乱,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短歌行》大致写于东征孙权前夕。
陶渊明出身于衰落的官僚家庭,一生贫困。
陶渊明年轻时曾胸怀大志,晚年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创作最高成就是“田园诗”,他的很多诗歌表现为一种超脱精神,《归园田居(其一)》也不例外
两位诗人,两种价值取向。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可以窥见,曹操的诗歌一般表现为积极追求、建功立业,而陶渊明的诗歌多数表现为“闲适自得、超然物外”。
任务二:抓关键句,深入领悟诗歌情感主旨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歌中,又分别是怎样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思考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短歌行》的诗眼是什么?诗中“四何”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意义?
2. 如何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守拙”?诗人为什么要“守拙”?
请同学们注意方法,大家可以诵读文本,逐句解读诗歌,抓关键句,找出诗眼,明确两首诗歌的情感主旨,领悟两位诗人的人生志趣。
我们明确第一个问题,《短歌行》的诗眼是“忧”,诗中有三个包含“忧”这个词儿的句子——“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那么诗人“忧”什么?
这就关系到了诗歌当中的“四何”,及诗中四个包含“何”这个词的句子。
“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
同学们有一种读诗文的方法,叫做“依问知论知抒”,即根据问句来揣摩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或者要表达的情感。
诗人所忧,我们可以概括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
在诗中,他将“明月”“乌鹊”比作“贤才”,日思暮想,渴望摘取,劝告贤才归依自己,为己所用。
我们进一步思考,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诗人渴望大把时光、渴求广纳贤才,究竟是为什么呢?
根本的落脚点还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是忧的根本,是为建功立业而忧。
关于第二个问题,归园田居当中的“守拙”,即持守愚拙,就是坚守“爱丘山”的本性。
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官场逢迎,守正不阿。
陶渊明把世俗生活比作“尘网”“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可见,仕宦生活让他倍受束缚,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极其痛苦。
他不想迷失本性,所以只能“守拙归园田”。
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两首诗歌表达的不同的人生志趣和价值取向。
《短歌行》这首诗通过酒后的歌唱,发出人生苦短、贤才难觅的慨叹,反映了曹操为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而《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自己崇尚自然的个性的介绍,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仕宦官场的厌弃,抒发了重返田园的喜悦之情,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价值取向。
任务三:以意逆志,辩证理解不同人生取向
当然,我们鉴赏诗歌时,不能仅仅拘泥于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鼓励同学们以切身体会,去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这就涉及另外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确诗人之用心所在。
请同学们从细节处品读诗歌,思考并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并对两位诗人的情感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1.两首诗中都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但初衷似乎又有很大不同,请比较说明。
2.《短歌行》中“对酒当歌”表面上表达了借酒浇愁的想法,可是魏源却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你怎么评价?
3.《归园田居(其一)》中“复得返自然”让诗人欣喜若狂,这是不是人生的一种逃避?是不是表明陶渊明没有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责任心呢?
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写一写,也可以和其他的同学进行讨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两首诗歌中对时间慨叹的评价。
《短歌行》当中与“时间”有关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凸显人生短暂,大业未成,偏偏时光流逝太多。
这里并不是主张及时行乐,而是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进而为下文表达渴求人才的思想蓄势。
希望自己也希望天下贤才能够珍惜有生之年,早日创成大业。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与时间有关的诗句,后面还有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虽然三十年有可能是十三年,但用“一去”一词,仍可见“误落”之深,与尾句的“久”字呼应。
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悔恨,对田园自由生活的热切眷恋。
“复得”一词饱含着逃出樊笼、重归自然的喜悦。
第二个问题,关于曹操“借酒浇愁”之意的评价。
我们可以这样评价。
曹操“对酒当歌”,并在诗中直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确实有借酒消忧之意,但我们已经知晓了曹操“忧”的根源,除了“去日苦多”,也有“但为君故”。
我们也知道了“去日苦多”的情感内涵,可见曹操为人才而忧,为事业而忧。
所以,当诗人在月明星稀之夜横槊赋诗的时候,开口吟出“对酒当歌”,但心中已有“天下归心”的理想,壮志悲慨,气势沉雄,横扫六合的激越之心、统一天下的豪迈之志,不禁溢于言表,所以如魏源所评有“风云之气”。
第三个问题,关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之欣喜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逃避,应该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超脱。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在分析诗歌的基础之上,再次吟唱诵读诗歌,共同感受经典之美,并尝试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鉴赏了两首诗歌,认识了两位诗人,同时,对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做出了评价。
我们在领略曹操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陶渊明返璞归真的“真我”超脱。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人生在世,当以进取为务,同时也应该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不汲汲于功利。
纵使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也要保持人格的完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课后任务:拓展阅读,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基因
同学们,咱们这节课将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放到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作业,
1.课后阅读曹操《却东西门行》和陶渊明《杂诗(其二)》,试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学写诗歌短评,就曹操的“进取”和陶渊明的“超脱”,结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写出评价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