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金史
原文:
世祖,讳劾里钵。
景祖卒,世祖继之。
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
辽咸雍十年,袭节度使。
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兵,但为部长。
跋黑遂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为乱,及间诸部使贰于世祖。
部中有流言曰:“欲生则附于跋黑,欲死则附于劾里钵、颇剌淑。
”世祖闻之,疑焉。
无以察之,乃佯为具装,欲有所往者,阴遣人扬言曰:“寇至!”部众闻者莫知虚实,有保于跋黑之室者,有保于世祖之室者,世祖乃尽得兄弟部属向背彼此之情矣。
间数年,乌春来攻,世祖拒之。
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澌覆地,乌春不能进。
既而悔曰:“此天也!”乃引兵去。
乌春舍于阿里矮村滓不乃家,而以兵围其弟胜昆于胡不村。
兵退,胜昆执其兄滓不乃,而请莅杀于世祖,且请免其孥戮。
从之。
桓赧、散达亦举兵,遣肃宗拒之。
当是时,乌春兵在北,桓赧兵在南,其势甚盛。
戒之曰:“可和则与之和,否则决战!”肃宗兵败。
会乌春以久雨解去,世祖乃以偏师涉舍很水,经贴割水,覆桓赧、散达之家。
遣人议和,桓赧、散达曰:“以尔盈歌之大赤马、辞不失之紫骝马与我,我则和。
”二马皆女直名马,不许。
桓赧、散达大会诸部来攻,时桓赧、散达盛强,世祖军吏未战而惧,皆植立无人色。
世祖阳阳如平常,亦无责让之言,但令士卒解甲少憩,以水沃面,调麦水饮之。
有顷,训励之,军势复振。
乃避众独引穆宗,执其手密与之言曰:“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勿顾恋亲戚,亟驰马奔告汝兄颇剌淑,于辽系籍受印,乞师以报此仇!”语毕,袒袖,不被甲,
身为军锋,突入敌阵,众从之。
辞不失从后奋击,大败之。
桓赧、散达自此不能复聚,未几,各以其属来降,辽大安七年也。
寝疾,遂笃。
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卒。
袭位十九年,年五十四。
(选自《金史▪本纪第一》,有删改)
译文:
世祖,名叫完颜劾里鉢。
景祖去世后,世祖继承尊位。
世祖是辽重熙八年己卯年出生。
辽咸雍十年,继承节度使一职。
景祖异母的弟弟跋黑有篡逆的意图,世祖担心他制造混乱,更加留意对待他,不让他带领军队,只是让他做部落首领。
跋黑于是引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作乱,并离间各部落让他们对世祖有二心。
部落中有流言说:“想要活命就归附于跋黑,想要死就归附于劾里鉢、颇剌淑。
”世祖听到这些,心里怀疑。
人心没有办法来考察,世祖于是就假装成准备行装,好像要到哪里去的样子,并暗地里派人放出话说:“寇贼到了!”部落里的众人听说了不知是真是假,有去保护跋黑家的人,有去保护世祖家的人,世祖于是全部了解了兄弟部属人心向背各自不同的情况了。
隔了数年,乌春来进攻,世祖(发兵)抵御他。
当时十月已过一半,大雨连续下了几昼夜,流动的寒冰覆盖大地,乌春不能前进。
乌春不久后悔说:“这真是天意!”就带领军队离去。
乌春居住在阿里矮村滓不乃的家里,却用兵在胡不村包围滓不乃的弟弟胜昆。
兵退后,胜昆捉住哥哥滓不乃,向世祖请求当面杀掉他,并且请求免除他的妻子儿女的死罪。
世祖同意了。
桓赧、散达也发动军队(来进攻),世祖派遣肃宗(发兵)抵御他们。
正当这时,乌春的军队在北面,桓赧的军队在南面,他们的气势很强盛。
世祖叮嘱肃宗说:“可以和解就与他们和解,如果不这样就决战!”肃宗的军队被打败。
适逢乌春因为久雨解围后离开,世祖于是率领协从作战的军队渡过舍很水,越过贴割水,捣毁了桓赧、散达的家。
派人去与桓赧、散达议和,桓赧、散达说:“把你盈歌的大赤马、辞不失的紫骝马给我,我就同意讲和。
”这两匹马都是女真的名马,世祖没有答应。
桓赧、散达大肆联合各部落来进攻,当时桓赧、散达势力强盛,
世祖的官兵还没有作战就恐惧,都直直地站立着,脸上没有血色。
世祖从容自如如同平常,也没有责备的话,只命令士兵解下铠甲稍微休息,用水洗脸,调配麦食、水来喝。
一会儿,训话激励他们,军队的士气又振作起来。
就避开众人唯独叫来穆宗,握住他的手悄悄地对他说:“今天的事,如若胜利就不用说了,万一不胜利,我一定不能活下来。
你现在马上驰骋而去远远观看,不要参与战斗。
若我死了,你不要收拾我的尸骨,不要顾念内外亲属之情,赶快骑马去告诉你的哥哥颇剌淑,到辽国编入名籍被授予权利,求辽军来报这个仇恨!”说完,挽起衣袖,不披铠甲,亲自作先锋,突击敌人的阵地,众人跟从他。
辞不失从后面奋力攻击,大败敌人。
桓赧、散达从此不能再聚合,不久,各自带领他们的部属来投降,当时是辽大安七年。
世祖卧病不起,于是病重。
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去世。
继承尊位十九年,终年五十四岁。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
2、《金史·张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张浩传》原文及翻译金史
原文: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
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
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
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浩进拜平章政事。
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
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
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
表乞致仕。
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
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
”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
南京宫室。
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
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
”不听。
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
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
”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
浩欲奏事,不得见。
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
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
”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
”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
”曰:“谁欤?”浩曰:“秦始皇。
”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
上辍朝一日。
谥曰文康。
(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
译文: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
天辅中期,辽东被金朝平定,张浩用献计的方式求见金太祖,金大祖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
金太宗将到东京,张浩任提点官修缮皇宫,被破格升为卫尉卿。
平阳多盗贼,临汾一男子夜里掠走人家的妻子,张浩捕住他,将他鞭笞致死,强盗于是得以减少平息。
平阳近郊有滥建的祠庙,当地人都很敬奉它。
庙祝、田主争夺香火的财利,多年得不到解决。
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
为此豪门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隐藏踪迹,没有敢于违犯的。
郡中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张浩修缮尧帝祠堂,建造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张浩晋升为平章政事。
张浩请求凡是周围的百姓想到中都居住的人,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以充实京城,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没过多久,张浩被改封为蜀王,晋升为左丞相。
正隆二年,张浩改封为鲁国公。
张浩上奏章请求退休。
金皇帝海陵王问他说:“如果皇帝不明智,劝谏没有被实行,良言听不进去,那么宰相就乞求离
开;宰相年老或有病残不能胜任其职也乞求离职。
你属于哪一种?”张浩回答说:“我体弱有病不能胜任职务。
宰相府不是养病的地方,所以乞求离职。
”皇帝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请求。
金朝皇帝海陵王想攻打宋朝,准备前往汴京,然而汴京大内宫廷失火,于是命令张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张浩从容上奏说:“以前营建中都,天下人都很高兴地前来干活。
现在民力没有恢复,而重新劳累他们,恐怕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完成。
”金朝皇帝海陵王不听张浩劝谏。
张浩到朝堂上辞行,金朝皇帝海陵王问他攻打宋朝的利弊。
张浩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想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张浩上奏说:“我观察上天的旨意,很久就想灭绝赵氏了。
”海陵王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张浩回答说:“赵构没有儿子,把远亲(旁系亲属)中的人立为继承人,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却不听从。
海陵王到达汴京后,几个月不上早朝,天天训练军队(准备)南征,部署各路大将。
张浩想上奏事情,又得不到接见。
适逢海陵王派周福儿到张浩家中,张浩让他捎去奏疏说:“各路大军军官都是新提拔的少年,恐怕耽误了国家大事,最好是寻找熟悉军事的旧人来训练军队,任命为千户谋克。
”然而海陵王部署已定,很讨厌张浩说这种话,于是对张浩处以杖刑。
当初,皇帝身边的侍者有的想废除科举制,皇帝说:“我接见太师商议这件事。
”张浩进殿拜见,皇帝说:“自古以来帝王有不用儒生的吗?”张浩回答说:“有。
”皇帝问:“他是谁?”张浩说:“秦始皇。
”皇帝看看左右的人说:“难道让我做秦始皇那样的人?”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这一年,张浩去世。
为此皇帝停朝一日。
张浩谥号文康。
《金史·张浩传》
3、《金史·高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高桢传》原文及翻译金史
原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
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
桢少好学,尝
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
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
十五年,加冬于冬,,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
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
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
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
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贼平,封河内郡王。
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
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
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
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
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
”薨,年六十九。
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
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
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
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
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
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
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
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
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守。
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任高桢做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事,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
这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
皇帝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
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
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
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对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
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
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
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
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事中伤高桢。
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
高桢借故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
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
”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
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高桢性情威严,家里没有供养歌伎。
即使很炎热,也未曾解带脱衣。
他和妻子儿子面对面坐一天,也不谈笑一句,他就是这样缄默无语。
《金史·高桢传》
4、《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原文及翻译金史
原文:
世祖,讳劾里钵。
景祖卒,世祖继之。
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
辽咸雍十年,袭节度使。
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兵,但为部长。
跋黑遂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为乱,及间诸部使贰于世祖。
部中有流言曰:“欲生则附于跋黑,欲死则附于劾里钵、颇剌淑。
”世祖闻之,疑焉。
无以察之,乃佯为
具装,欲有所往者,阴遣人扬言曰:“寇至!”部众闻者莫知虚实,有保于跋黑之室者,有保于世祖之室者,世祖乃尽得兄弟部属向背彼此之情矣。
间数年,乌春来攻,世祖拒之。
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澌覆地,乌春不能进。
既而悔曰:“此天也!”乃引兵去。
乌春舍于阿里矮村滓不乃家,而以兵围其弟胜昆于胡不村。
兵退,胜昆执其兄滓不乃,而请莅杀于世祖,且请免其孥戮。
从之。
桓赧、散达亦举兵,遣肃宗拒之。
当是时,乌春兵在北,桓赧兵在南,其势甚盛。
戒之曰:“可和则与之和,否则决战!”肃宗兵败。
会乌春以久雨解去,世祖乃以偏师涉舍很水,经贴割水,覆桓赧、散达之家。
遣人议和,桓赧、散达曰:“以尔盈歌之大赤马、辞不失之紫骝马与我,我则和。
”二马皆女直名马,不许。
桓赧、散达大会诸部来攻,时桓赧、散达盛强,世祖军吏未战而惧,皆植立无人色。
世祖阳阳如平常,亦无责让之言,但令士卒解甲少憩,以水沃面,调麦水饮之。
有顷,训励之,军势复振。
乃避众独引穆宗,执其手密与之言曰:“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勿顾恋亲戚,亟驰马奔告汝兄颇剌淑,于辽系籍受印,乞师以报此仇!”语毕,袒袖,不被甲,身为军锋,突入敌阵,众从之。
辞不失从后奋击,大败之。
桓赧、散达自此不能复聚,未几,各以其属来降,辽大安七年也。
寝疾,遂笃。
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卒。
袭位十九年,年五十四。
(选自《金史▪本纪第一》,有删改)
译文:
世祖,名叫完颜劾里鉢。
景祖去世后,世祖继承尊位。
世祖是辽重熙八年己卯年出生。
辽咸雍十年,继承节度使一职。
景祖异母的弟弟跋黑有篡逆的意图,世祖担心他制造混乱,更加留意对待他,不让他带领军队,只是让他做部落首领。
跋黑于是引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作乱,并离间各部落让他们对世祖有二心。
部落中有流言说:“想要活命就归附于跋黑,想要死就归附于劾里鉢、颇剌淑。
”世祖听到这些,心里怀疑。
人心没有办法来考察,世祖于是就假装成准备
行装,好像要到哪里去的样子,并暗地里派人放出话说:“寇贼到了!”部落里的众人听说了不知是真是假,有去保护跋黑家的人,有去保护世祖家的人,世祖于是全部了解了兄弟部属人心向背各自不同的情况了。
隔了数年,乌春来进攻,世祖(发兵)抵御他。
当时十月已过一半,大雨连续下了几昼夜,流动的寒冰覆盖大地,乌春不能前进。
乌春不久后悔说:“这真是天意!”就带领军队离去。
乌春居住在阿里矮村滓不乃的家里,却用兵在胡不村包围滓不乃的弟弟胜昆。
兵退后,胜昆捉住哥哥滓不乃,向世祖请求当面杀掉他,并且请求免除他的妻子儿女的死罪。
世祖同意了。
桓赧、散达也发动军队(来进攻),世祖派遣肃宗(发兵)抵御他们。
正当这时,乌春的军队在北面,桓赧的军队在南面,他们的气势很强盛。
世祖叮嘱肃宗说:“可以和解就与他们和解,如果不这样就决战!”肃宗的军队被打败。
适逢乌春因为久雨解围后离开,世祖于是率领协从作战的军队渡过舍很水,越过贴割水,捣毁了桓赧、散达的家。
派人去与桓赧、散达议和,桓赧、散达说:“把你盈歌的大赤马、辞不失的紫骝马给我,我就同意讲和。
”这两匹马都是女真的名马,世祖没有答应。
桓赧、散达大肆联合各部落来进攻,当时桓赧、散达势力强盛,世祖的官兵还没有作战就恐惧,都直直地站立着,脸上没有血色。
世祖从容自如如同平常,也没有责备的话,只命令士兵解下铠甲稍微休息,用水洗脸,调配麦食、水来喝。
一会儿,训话激励他们,军队的士气又振作起来。
就避开众人唯独叫来穆宗,握住他的手悄悄地对他说:“今天的事,如若胜利就不用说了,万一不胜利,我一定不能活下来。
你现在马上驰骋而去远远观看,不要参与战斗。
若我死了,你不要收拾我的尸骨,不要顾念内外亲属之情,赶快骑马去告诉你的哥哥颇剌淑,到辽国编入名籍被授予权利,求辽军来报这个仇恨!”说完,挽起衣袖,不披铠甲,亲自作先锋,突击敌人的阵地,众人跟从他。
辞不失从后面奋力攻击,大败敌人。
桓赧、散达从此不能再聚合,不久,各自带领他们的部属来投降,当时是辽大安七年。
世祖卧病不起,于是病重。
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去世。
继承尊
位十九年,终年五十四岁。
《金史·本纪第一·世祖》
5、《金史·陈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陈规传》原文及翻译金史
原文: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
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
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
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
”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
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
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
”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注]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
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
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
”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
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
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
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
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注】同判大睦亲事:官职名,掌管宗室事务。
译文: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
明昌五年中词赋科进士,宋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
贞祐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称:“警巡使冯祥由刀笔吏晋升,并无其他才能,只是将残酷苛刻的督察责罚当作职责。
因为这
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气,(我)请求罢黜斥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
”皇上下诏立即罢免冯祥职务。
贞祐四年七月,陈规上奏章,皇上看了奏章不高兴,下诏令让尚书省责问陈规。
宰相讨厌陈规变乱更改各种事务,认为他所说的事大多不妥当,于是,陈规惶恐地等待皇上降罪。
皇上下诏告诉他们说:“我当初因为陈规(奏章中)有归隐山林这样的话,所以让人责问他,(他)却用不知道忌讳作为说辞,意思是说我讨厌他的话而发怒。
我当初本来无意加罪于他,让御史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
”不久出任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奏章,弹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媚奸佞,揽权受贿以及为政不公的事情。
因为这撒合辇最终被调出都城担任中京留守,朝廷大臣们对此都感到快意。
当初,宣宗曾经召见文绣署令王寿孙,(要他)制作大红色的长及半身的绣花衣服,并且告诫他不要让陈规知道此事。
等到衣服制成,进献给皇上,皇上召见王寿孙问:“可曾让陈规等人知道?”王寿孙叩头下拜说:“臣侍奉在宫闱禁地,凡是宫中的大小事情都不敢对外面的人讲,何况还当面接受了皇上的训示呢!”皇上于是叹息说:“陈规如果知道此事,一定会因为华美的服饰一事劝谏我,我的确害怕他的谏言。
”陈规进谏毫不宽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极富声望,凡是宫中要做什么事,皇上一定会说:“恐怕陈规有话说。
”当时皇上的近臣们私下议论,只害怕陈正叔,(陈规)是当时突出的正直人士。
后来陈规出任中京副留守,没有上任就去世了,士人们都很惋惜他。
陈规学问渊博,能写文章,写诗也讲究格律法度。
他为人刚强坚毅、质朴诚实,具有古人风范,专心治学,到老年也不停止。
浑源人刘从益看到陈规奏章中所论述的八件事,叹息着说:“这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他)每当和别人谈论到时政时总是感到愤激惋惜,哀叹陈规的谏言没有得到施行。
南渡以后,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自称,尤其被人看重。
陈规去世的时候,家中一点钱都没有,知己友人料理安葬了他。
《金史·陈规传》
6、《金史·韩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史·韩玉传》原文及翻译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