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十八斜塔上的实验教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一)伽利略简介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为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

他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

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

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二)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278年—15世纪),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三)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

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四)伽利略名言
①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②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③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

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

④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

选入课本时,编者作了修改。

(二)相关人物:
约翰·古登贝尔克(1400~1468),德国发明家。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印刷机。

罗兰·布歇内尔,生于1942年,美国实业家,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主要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英国文学史上永不凋谢的花朵”。

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创作了37部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享有极高声誉。

恩格斯认为,不要说莎士比亚的全部成部,就是单说他的某个剧本中的一个人物“就比全部法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

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等。

(三)拓展阅读
玩出来的发明
任何一项创造与发明都离不开创造灵感。

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玩耍,在发明者看来,却有许多无价的瑰宝,创造的火花。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嘴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恰巧一个叫希希曼的音乐家路过并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小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笛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把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也来自儿童玩耍的启示。

一天,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人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去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圆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去,竟听到了圆木那端清晰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却得益于儿子的过失。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皮特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待发作,可皮特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

这时,他忽然灵机一动:碎镜片脱离镜架还能看见东西,如果把它装在眼球上,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17世纪初,荷兰一个小镇上的眼镜店里,主人叫利贝斯海,有三个孩子。

家里穷,孩子没有钱买玩具。

一天,最小的孩子一手拿一块近视眼镜片,另一手拿一块老花眼镜片,一前一后,重叠起来往外看,忽然看见了很远很远的教堂,连窗子的木格都看得很清楚。

他惊奇得不得了。

他脱开镜片用肉眼看教堂,却很模糊。

三个孩子都被这新奇的东西迷住了,争着看。

在孩子们的启示下,利贝斯海用一个筒子,做成了第一个望远镜。

1608年,利贝斯
海取得了荷兰政府的专利权。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闪耀着发明创造的火花,只要你有敏锐的眼睛和善于发明的心,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

1.作者简介:郑文光(1929—2003),科幻小说家。

广东人,生于越南。

当过学徒,做过小学教师。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

他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

主要作品有《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神翼》《战神的后裔》等。

翻译作品《宇宙》、
《地球》等。

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2.作者谈本文写作《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我从《飞出地球去》在选出来的一节。

它介绍了一些关于恒星大小、质量、密度和距离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描述了一个辽阔无边、运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宇宙。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题目很大,写一部50万字的大部巨作也难以写完,而本篇文章不到2000字,所以我的目的只是让同学们对宇宙的“大”、“奇”、“美”有一个概况的认识。

我主要抓住这三个字做文章,选取个别恒星做例子,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衬托出恒星在体积、密度、温度等等方面的特性,又从恒星和恒星系的数量、距离等方面阐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宇宙是丰富多彩的。

比喻和联想是这篇文章描述事物的主要手段。

3.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1) 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

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

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

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2) 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

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

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

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

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

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

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

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

有时侯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

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

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

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3)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

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

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

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

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

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

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

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

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

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

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

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

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

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

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
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

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

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

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

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

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

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

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象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4) 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

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

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

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

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

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

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5) 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

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

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

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

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

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

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

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

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

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知识链接:
(一)《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成书于11世纪末。

其中自然科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

原书共30卷,609条,其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历法、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考古、音乐、美术、军事、法律、宗教和工程技术等众多学科,堪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是沈括流传至今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著作,这部书几乎总结了他一生中的所有重要见解。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

字存中。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

曾任扬州司理参军、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龙图阁学士等职,参与王安石变法。

元丰五年(1082)遭打击排斥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晚年
隐居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

平生博学善文。

所著《梦溪笔谈》不仅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分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一部重要的笔记文学著作。

另外,其《长兴集》(现存残卷)中的一些记游写景之作,也很有特色。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三)喻皓小传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

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

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宝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是一种宗教象征的高层建筑。

我国悠久的建塔历史是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的。

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无论是在材料的选用,还是在设计的选取中,都创造性地建造了多种形式的高塔。

在用材上,有砖、石、砖木、木等不同结构;在设计上,有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各种形式,玲珑剔透,精巧美观,显示出科学和艺术的精美结合。

喻皓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建塔技术,尤其是建造木结构高塔方面更有创造性的发展。

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古代的代表性建筑。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到了宋朝,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体系。

但是当时这种技术主要靠师徒传授的办法来传播,还没有一部专书来记述和总结这些经验,以致许多技术得不到交流和推广,甚至失传。

为此,喻皓决心把历代工匠和本人的经验编著成书。

据说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怎样进行总结。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

《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喻皓能取得这样高的造诣是与他刻苦钻研、谦虚学习的精神所分不开的。

当时京城里有一座相国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门楼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

喻皓每次经过门楼,都要仰起头,仔细观察,研究它的造法。

为了弄清卷檐的奥秘,喻皓有时坐下来,甚至躺在地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尽管喻皓在木建筑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上成就卓越。

但在封建社会里,喻皓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成就和著作同其他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样,根本得不到统治者重视。

后来《木经》失传了,喻皓的事迹也没有被准确的记载如史书中。

喻皓辛劳一生为我国木制建筑所做的卓越的贡献为他自己建立了高大的丰碑。

知识链接: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

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
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母亲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二、《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哲学书
著名史学家钱穆所开列的中国人必读书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之书。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成书于中国战国初期。

西汉时有今文本《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多《问王》、《知道》二篇)和古文本《古论语》21篇(有两篇《子张》,目次亦不同于前二者)。

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本《鲁论语》参考《齐论语》编订,称《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据此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注,成为传世之《论语》(20篇)。

《论语》内容以社会伦理问题为主,涉及到哲学、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论语》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官方科举取仕的必读书,进一步扩大了《论语》的影响。

三、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一)成语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